实拍最原始的陕州地坑院(山西陕西之行八)
实拍最原始的陕州地坑院(山西陕西之行八)车子沿着黄河边往西走去,右边是浑浊的翻腾着但并不汹涌的黄河水,左边是嶙峋的山。在路边又遇到一家往李家山方向去的游客,小伙子摇下窗户,探出去头问:“李家山走不走?” “那行,50就50吧。” “50。”那车主用带着很重鼻音的普通话说道。 “不是30吗?”我笑着说。 “安阳来(方言,表示感叹,和山东方言很像。),我给你拉到山顶上,如果你一个小时能走,我再把你拉回来哈!”
很多人都知道画家吴冠中发现了湘西的张家界,张家界因为吴老先生的画和文章而名扬四海。但很少有人知道吴老先生一生中还有其他的两处发现,那就是黄土高原和李家山。
1989年10月,吴冠中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李家山村2009年1月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今天我就带着大家去黄土高原上看看以窑洞为主要居住方式的李家山。
从碛口古镇去李家山是有免费班车的,但是车只停在李家山的山下,不上山,游客去李家山需要爬行一段山路。我们的时间比较紧, 想着别把时间浪费在等车上,还是租个车过去,正想着就见一个头围毛巾打扮的比较符合我们对黄土高原的期望的小伙子把车倒进了车位,那面包车的窗户上有一长板写着:旅游出租,之前看过其他驴友的攻略,知道这种车子是可以用的,费用在30-50不等。便跑了过去问:“师傅,到李家山多少钱?”
“50。”那车主用带着很重鼻音的普通话说道。
“不是30吗?”我笑着说。
“安阳来(方言,表示感叹,和山东方言很像。),我给你拉到山顶上,如果你一个小时能走,我再把你拉回来哈!”
“那行,50就50吧。”
车子沿着黄河边往西走去,右边是浑浊的翻腾着但并不汹涌的黄河水,左边是嶙峋的山。在路边又遇到一家往李家山方向去的游客,小伙子摇下窗户,探出去头问:“李家山走不走?”
“我们溜达着过去就行,不坐车。”
“还有老远了,有七公里,谁骗你谁小狗!并且还得爬山。”
“多少钱?”
“三个人20元。”那游客大约觉得可以接受,就也上了车。
这是一家来自呼和浩特的家庭,女主人很健谈,后来她请司机做我们的导游,帮我们介绍李家山,费用我们两家平摊,加车费我出70元,她家加车费出80元,时长约1小时。在介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导游真的不白请,这是个会唱山歌的在直播平台有着众多粉丝的带着我们不走回头路的导游。
从山下往山上去的路很窄,车开起来有些费力,而且遇到汇车会比较麻烦,如果没有开行山路的经验,不建议自驾游的朋友开车上去,而且车开上去之后很难找到停车位置。
关于李家山,我的了解是肤浅的,如果让我用文字描写李家山的窑洞和布局,我觉得我是外行的,可能不如图片来的直接,那么我就上一些我当时拍摄到的图片,外加一段网络上找来的文字复制给大家,让大家对李家山有个面上的了解,关于我的细碎的感受,我会在复制的这段文字下,继续写。
李家山古民居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临县南部黄河岸边,距碛口古镇约5公里,系明清时期李氏家族所建。李家山民居现存大大小小近百个院落,400多孔窑洞。李家山原名陈家湾,因李氏迁入并逐步兴盛改为今名。风水师认为李家山地形似凤,所以又名“凤凰山”。该村建筑主要分布在“凤首”和“两翼”地带,整体水平高且平均。当年李氏家族适应碛口镇的商业需要,专门养骆驼跑运输,因此该村是以居民为中心而兼骡、骆驼憩息为特点的村落。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家山李氏于明成化年间由临县下西坡村迁来。李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并盖过村里原有的陈、崔二姓,最重要的原因是抓住了清朝至民国年间碛口水旱码头的商业机遇。李家山山坡陡峻,耕地稀少,依靠农业显然难以获得大发展。但当时的黄河岸边的碛口镇却是相当的繁荣,李家山李氏就利用此条件,养骆驼,跑旱路运输。财主们大都在碛口镇上开有店铺。按照晋商的规矩,外出经商的人不能携带家眷,于是财主们赚钱后就回家盖房,逐渐地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质量上乘讲究的民居群落。(本段引自网络)
我之前是没有见过窑洞,我很久以前只知道土的热容量大,隔温、保温的效果好,挖在土里的窑洞住起来会冬暖夏凉,非常宜人。我这次来山西其实很想住住窑洞的。虽然我在别人的介绍里看到,住在李家村要用旱厕,洗澡也不方便,但是我还是决定要住一下。但无奈的是,等我想着要订房的时候,发现李家山的房间已经被订购一空了,这说明很多人如我一般是怀旧的,是好奇的,是想着去感受别人家的日子的。
在非节假日的时候,李家山的住宿非常的便宜,我看网上有一家节假日要价338的住家,平日里的价格仅为38元/晚,便宜的让人咂舌,如果一个人有很多的空余时间,如果一个人在大城市里住腻歪了,如果一个人在外面受了伤,不妨到李家山来长住一段时间,和老乡一起在窑洞前晒晒太阳,过过慢悠悠的日子。只要出一点点的钱,老乡会管你吃、管你住。是不是有一种回家或者是走亲戚的感觉?我觉得那应该是非常温暖的,常住在亲戚家,亲戚提供吃住,还不嫌弃你,那多好呀!
李家山确实就是建在山上,山的这边和那边隔着深的沟壑。各家的窑洞新旧不同,样式也各异,家家都有土炕,土灶,并没有被过多的改造,还是很原始的模样。比碛口古镇耐看的多,碛口有太多的商业味道,而到了李家山你会发现你到了村子里,村子里只能提供你吃农家饭,卖给你的特产也真的是特产,都是自家的,并不是外购了再销售的。自己家树上结的枣子、向日葵头或者是花椒,或者是采来的酸枣,而且李家山的枣子似乎比碛口的好吃一些,甜一些,但依旧是5元钱给你一大包,直到你说不要了、不要了,我带不动为止。
上了山,导游就把他的羊皮坎肩给穿上了,加上之前系在头上的毛巾,他的模样就更地道了,更黄土高原了。
走了几家院子,我们的导游就给我们和他的直播粉丝们唱了两首黄土高原的小调,歌名都写的很接地气,都是哥哥妹妹什么的,还有一首竟然唱的是毛巾,我听不太懂歌词,但是依旧喜欢那个调调,那个站在山上,面向山谷唱出来的调调。有想听的朋友,可以到我的动态里去寻视频。
导游的歌声引来了其他的游客,那是一群带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他们围着导游问:“小伙子,和你合个影可以吗?”
看的出来导游是个热情而快乐的人,说话非常的有感染力,他先是假装思考,然后有点狡猾的问那游客:“我不收费可以不可以?”
原先还很忐忑的游客一阵大笑:“当然可以!”于是围上来挎着导游的胳膊或者扶着他的肩膀照相,导游非常的配合,一边咧着嘴快乐的笑,一边不忘跟游客逗乐子:“你们从哪里来的?”
“北京呀!”
“北京首都呀,下次我去北京找你行不行?”
“当然行!”
“那可说准了,不要下次说不认识我哈,说这是哪里来的小老头?”
说心里话导游长的并不好看,但是他的快乐可以很容易的就感染到你,让你喜欢上他,并跟着他的快乐前行。导游站在房顶上高歌一曲,竟然就收获了一枚小粉丝,那个七八岁的男孩子,满眼懵懂的过来拉导游的手,爬楼梯的时候还摔了一跤,那导游很快步的过去把孩子扶了起来,和他一起拍照片。
李家山因为画家而声名在外,到现在,很多家的院子里,依然有人在画画,在画李家山。据说吴冠中老先生当年画的关于李家山的作品在拍卖行拍出了不菲的价格。
枣子似乎是不大值钱的,这家主家用干枣子做了个鸟笼子,很古朴也很有味道。
在一家正在修葺的老宅前,我们见到了这位为我们唱走西口的老大爷,他87岁了,一个人住在那所看起来以前很是繁华,但现在却破败不堪的老房子里。幸好现在政府发展旅游,正在帮他修葺。老人很老了,怕冷,似乎穿了几层的衣服,那衣服也是老的,是我记忆里爷爷穿过的那种对襟的布扣子的衣服,这是属于那个清朝向民国过度,又向新中国过度的一代人特有的衣服,等他们这些老人走了以后,将来不会有人再穿这些衣服了。老人似乎很喜欢我的孩子,孩子走到他家的门前,他伸手与孩子握了握手,我也很想握握那布满筋骨的手,也跑上前,把手伸过去。但是老人似乎不如喜欢我孩子那般的喜欢我,他握的有些勉强,我便知道这住在村里的老人,虽然是这样的冷清清的生活着,但是他的内心里是有喜怒、有选择的,或许他也有我们所不知道的有些辉煌的过去,你看他那挺直的腰板和那唱西口时候的投入和悲凉,你就知道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老人。
我被这老人触动了,我的心一下子变得柔弱无比,虽然我讲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在导游说:“老人87岁了,一个人住在这个房子里,如果大家觉得老人唱的好,就给点钱,多少都行,当然如果觉得老人唱的不好,那就不用给!”
我并不是一个有钱的人,每次出行也是把开支减了再减,但在导游说过以后,我一点也没有含糊的抽了一百元钱给那老人,老人过来握了握我的手,游客们爆出了一阵尖叫,但是我却快步的走开了,因为我已泪流满面,我怕被别人看到了尴尬。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哭,或许是因为我想起来自己的爷爷奶奶,又或许我是被老大爷感动了,又或许是这古老的村庄、古老的老人让我想起来自己村子的过往。
因为要跟着导游走,所以我在李家山前前后后待了也就一个多小时,但我不难过,知道我以后还会再来,等我有时间了,我要在这里长住一段时间,做一会李家山的村民。
(更多旅游视频,请在“作者刘静”今日头条动态里寻找!)
刘静,1980年生于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2003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现居江苏扬州。2016年出版乡土随笔集《小时候》,2017年出版青春爱情小说《毕业在东,爱情在西》,2018年出版植物科普《妈妈教我认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