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小孩子背的中秋节古诗(孩子必背中秋古诗词No.1)
适合小孩子背的中秋节古诗(孩子必背中秋古诗词No.1)先来看上片。起得突兀,问得离奇可见早在宋元时,这首词就已经广为传唱,中秋诗词No.1,可谓实至名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首中秋古诗词的绝唱。01
原创 安斌 东西儿童教育
如果评选中秋古诗词中的No.1,相信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定会当选。
这首词有多脍炙人口呢?
《水浒传》第三十回“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可见早在宋元时,这首词就已经广为传唱,中秋诗词No.1,可谓实至名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首中秋古诗词的绝唱。
01
起得突兀,问得离奇
先来看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拿着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这个开头仿佛天外流星、奇峰突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上来就问了一个奇特的问题。
人在内心有郁勃不平之气的时候,就会想要追问苍天。
这首词前有一个小序,交代了写作背景: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写这首词的丙辰年,正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密州,仕途上正不得志。
中秋之夜,喝得大醉的苏轼,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
正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向青天发问。
而问题也很离奇:
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接着又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天上宫阙”就是指的月宫。从明月诞生到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什么日子?
真是想落天外,出人意表。
能于常人不疑处有疑,这大概就是天才非凡的气魄吧。
02
欲去还留,人间值得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我想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又担心琼楼玉宇的月宫太高,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自己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
人间今夕,天上何年?天上是否胜似人间呢?那只有上了天才知道。
于是作者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
“乘风”两字大概相当于《西游记》中所说的腾云驾雾。
“乘风归去”,很有一种飘然若仙的感觉。
为什么是“归去”呢?
原来,苏轼受道家的影响很深,常有出世登仙的念头,早就把天上当做自己的归处了。
接着话锋一转,“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世间有许多的不称心,诗人幻想到月宫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只是月宫虽是琼玉做成的,皎洁空明,但位置那么高,气候必冷,去了恐怕会受不了吧。
诗人刻意找出天上生活的缺陷,是从反面表达对人间的留恋。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他对尘世生活的热爱。
03
对月怀人,无理有情
现在来看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窗户,照着不眠的人。明月不应该有什么恨事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失眠的人既指怀念弟弟的自己,又泛指那些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人。
月圆而人不圆,多么遗憾!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诗人竟埋怨月亮起来: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恨事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这不是要加重人们的离恨吗?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无理的埋怨,但当情感冲破了理智的藩篱,才更加显出情感的真挚。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无理有情”的例子:
杜甫在被安史叛军俘虏后困居长安,感伤国事、思念亲人,在万般愁闷中写下两句诗: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砍去了月中的桂树,月亮的光辉应会更加清澈皎洁吧!
两句愤激的无理之词,正体现了情感的炙热。
04
乐观旷达,温柔敦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本就有阴晴圆缺,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世上的人都能安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月圆。
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温柔敦厚”。
温柔敦厚,《诗》教也。
——《礼记·经解》
所谓温柔敦厚,就是“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感情有所节制。
在这里,苏轼的情感没有陷入哀伤,而是笔锋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但愿人们年年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就能够共赏明月。
最终,整首词归于乐观和旷达。
唐代诗人王勃有两句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假如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这是离别之际对友人的宽慰,也是温柔敦厚的美学的体现,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EASTWEST
写在最后:
跟苏轼的很多词一样,这首《水调歌头》充满他特有的旷达、乐观。
我不禁想问:为什么苏轼总是能这么乐观?
答案可能正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
苏轼似乎总是能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假如不接受人生的不完美,一个人可能会变得颓废,变得破罐子破摔;也可能会变得狂热,变得爱走极端。
历史上有很多颓废的人,他们或者隐世逃遁,或者放浪形骸;也有很多狂热的人,他们或者追求极致的道德,或者追求绝对的真理。
苏轼的可贵正在于他能直面现实,乐观旷达,云淡风轻。
这是一种力量的体现。
毕竟,脆弱的心灵无法接受黑白以外的颜色,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拥抱阴晴圆缺。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