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哪国人(阿尔萨斯和洛林)
阿尔萨斯和洛林是哪国人(阿尔萨斯和洛林)16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任命狂热的天主教徒斐迪南大公为波西米亚国王。波西米亚就是今天的捷克,首府在布拉格,民众普遍信仰新教。斐迪南不顾民意,下令强行禁止新教,拆毁新教教堂,将新教徒当做暴民镇压。布拉格人民忍无可忍,冲进王宫将斐迪南派来的三名钦差大臣扔出窗外。三人落到了干草堆上,侥幸未被摔死,狼狈逃回向斐迪南状告波西米亚民众造反。皇帝马蒂亚斯随即派兵镇压,三十年战争就此爆发。当时的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是一位狂热的天主教徒,派兵镇压新教诸侯组成的施马尔卡尔登联盟。1547年,查理五世在米赫尔贝格战役中获胜,俘获了大量新教诸侯,其中就包括萨克森选帝侯约翰•弗里德里希(腓特烈之侄)。查理五世将约翰•弗里德里希监禁,并将选帝侯之位转封给支持天主教的韦廷王朝阿尔布雷希特系的莫里茨。但令查理五世始料不及的是,莫里茨在随后的战争中又转投了新教阵营,导致查理五世先胜后败。三年后,双
阿尔萨斯和洛林位于法国与德国交界地区,是一块充满争议的土地。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里,在最后一节法语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尽可能大地写出了“法兰西万岁!”,宣示了法国对阿尔萨斯和洛林拥有无可争议的领土主权。但在历史上,尽管阿尔萨斯和洛林归属法国多年,但事实也不尽然。
《最后一课》插图
在中世纪,封建制下的土地和人口完全为贵族私有,且女性及其子女也有继承权。一场联姻或婚变都可以让大片领地归属权发生改变。某地领主死而无嗣后,情况更是混乱,稍微有点血缘的亲戚都有继承权。这一时期,关于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权完全是一笔糊涂账。这也是中国人学欧洲历史最头疼的地方。直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领土主权意识增强,欧洲国家之间边界线才变得稳定清晰。在这一进程中,三十年战争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场战争不仅将德国分裂为三百多个独立的邦国,也为法、德两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三十年战争又称宗教战争,这是一场由宗教引发的战争,最终结果却是极大地削弱了宗教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促成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宗教改革运动是继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之后,基督教世界的又一次裂变。宗教改革的起因是罗马的天主教会为了维持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向教徒们摊派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在当时的德意志地区诸侯邦国林立,世俗王权微弱,教会权力膨胀,对教徒的搜刮也最为繁重。
赎罪券最早是在1095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教皇乌尔班二世为了鼓舞士气,颁发给东征将士的。基督教讲人都有原罪,有了赎罪券就可以在末日审判时抵消自己的罪过。但到了14世纪赎罪券彻底变味,沦为了教会敛财的工具,随意向教徒兜售。1517年10月31日,修士马丁·路德将自己写的《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张贴在德国维滕贝格诸圣堂大门上,文章共有九十五条论纲,条条针对腐朽贪婪的教会。路德号召人们不要购买教会兜售的赎罪券,因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只要虔诚地信奉上帝,灵魂就可以得到解脱。并将《圣经》由拉丁文翻译成德文,便于人们识读。教会垄断《圣经》的时代随之终结,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由此拉开,基督教的新分支——新教由此产生。
马丁.路德
九十五论纲一出,教皇勃然大怒,命令路德到罗马接受审判。但教会的腐败贪婪早已激起了民众不满,一些封建诸侯也不满于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涉,站到了路德一边。在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庇护下,路德继续发文抨击教会,新教迅速向外扩散。以罗马教会为首的天主教势力不甘心失败,全力反扑。
当时的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是一位狂热的天主教徒,派兵镇压新教诸侯组成的施马尔卡尔登联盟。1547年,查理五世在米赫尔贝格战役中获胜,俘获了大量新教诸侯,其中就包括萨克森选帝侯约翰•弗里德里希(腓特烈之侄)。查理五世将约翰•弗里德里希监禁,并将选帝侯之位转封给支持天主教的韦廷王朝阿尔布雷希特系的莫里茨。但令查理五世始料不及的是,莫里茨在随后的战争中又转投了新教阵营,导致查理五世先胜后败。三年后,双方签订《奥格斯堡和约》,查理五世承认了新教的地位,诸侯可以自由地选择其领地的宗教信仰。条约的签订只是暂时搁置了争议,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双方一直矛盾不断,埋下了更大规模战争的隐患。
161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任命狂热的天主教徒斐迪南大公为波西米亚国王。波西米亚就是今天的捷克,首府在布拉格,民众普遍信仰新教。斐迪南不顾民意,下令强行禁止新教,拆毁新教教堂,将新教徒当做暴民镇压。布拉格人民忍无可忍,冲进王宫将斐迪南派来的三名钦差大臣扔出窗外。三人落到了干草堆上,侥幸未被摔死,狼狈逃回向斐迪南状告波西米亚民众造反。皇帝马蒂亚斯随即派兵镇压,三十年战争就此爆发。
掷出窗外事件
战争开始后,新教诸侯推举普法尔茨选侯腓特烈五世为波西米亚国王,带领新教军队与以哈布斯堡王朝为首的天主教势力对抗。随后外部势力也先后参战。罗马教会、西班牙和波兰——立陶宛王国站在了哈布斯堡王朝一边,组成了天主教联盟。丹麦、瑞典、荷兰都是新教国家,俄国信奉东正教、英国在亨利八世时就与罗马教会闹掰了,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不对付,就联合德国新教诸侯组成了新教联盟。
乍一看,各国都是为信仰而战,是标准的宗教战争。但实际上都是打着宗教的幌子谋取利益。天主教联盟自不必说,就是以打击新教的名义夺取新教诸侯的地盘。新教联盟这边也是各打各的算盘,丹麦刚夺取了德国北部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还想再趁乱捞点。瑞典想借机称霸波罗的海,荷兰是为了对付西班牙,俄国是为了对抗波兰。英国则是不愿意看到任何一方过于强大,可劲地搅局,让双方两败俱伤。与以上几个国家相比,法国的作法更为典型。
法国是天主教国家,本应该支持哈布斯堡王朝。但实际上却是劣迹斑斑的“天主孝子”,不但囚禁过教皇,还与异教徒奥斯曼帝国结盟对抗哈布斯堡王朝。此时主持法国朝政的黎塞留虽是红衣主教,但一点也不鸟罗马教皇,提出的政治口号是“让国王崇高、让王国荣耀”,是一位坚定的世俗王权捍卫者。出于现实利益考虑,黎塞留担心哈布斯堡王朝会统一德国,对法国不利,果断地站在新教这一边。1625年,在黎塞留的提议下,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英国、荷兰与法国则在幕后支持。
三十年战争局势
丹麦的参战一度使战争形势逆转,但在天才统帅华伦斯坦出任天主教联盟统帅后,丹麦人就被打成了渣渣,天主教势力一直延伸到波罗的海边。这时法国人坐不住了,一样坐不住的还有波罗的海对岸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于是两家一拍即合,瑞典负责出兵,法国在幕后支持。古斯塔夫二世绰号“北方雄狮”,是当时欧洲最出色的军事家,也是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之前近代欧洲最出色的军事家。他推行的军事改革对近代军事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用征兵制取代佣兵制、用线性阵形取代传统的步兵方阵、注重炮兵和骑兵专业化训练和使用,极大增强了瑞典军队的战力。
1630年,瑞典参战,当时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改革已经完成,麾下的瑞典大军战力独霸欧陆。能勉强与之一战的,也只有华伦斯坦了。但不巧的是,华伦斯坦因主张宗教自由和加强君主集权,被解除了军权。华伦斯坦虽为天主教联盟而战,但他清楚地意识到外部势力正通过宗教战争将德国推入深渊。为今之计应当实行宗教自由,团结国内的一切力量一致对外。但新皇帝斐迪南二世(马蒂亚斯死后无嗣,斐迪南大公被推举为帝)极其顽固,继续镇压新教徒,割裂国家。华伦斯坦还主张削弱地方诸侯势力,通过君主集权来集中国家力量抵御外敌。这又遭到了天主教诸侯的极力反对,他们联合起来向皇帝施压,要求罢免华伦斯坦。华伦斯坦两边不得好,最终黯然下台,回乡养老去了。德国统一的机会就这样被葬送了。
古斯塔夫二世
没了华伦斯坦,天主教联盟军队顿成战五渣,被瑞典军队一路横扫。两年后,斐迪南二世不得不重新起用华伦斯坦。1632年11月16日,两军在吕岑遭遇,三十年战争中最为激烈的双雄对决即将打响。战前,新教联盟一方兵力1.9万,天主教联盟一方兵力2.2万,华伦斯坦略占优势。但善于运用骑兵的古斯塔夫二世通过自己出色的指挥抵消了劣势,在开战不久就将敌军左翼击垮。华伦斯坦见左翼失利,索性放弃,集中力量于右翼攻击瑞典左翼。古斯塔夫二世率军驰援,因战马速度过快,脱离了卫队,被敌军火枪击中,当场阵亡。听闻国王阵亡,杀红了眼的瑞典军队拼命出击。由雇佣军组成的天主教联盟军队根本不是对手,纷纷溃逃。华伦斯坦气的亲自骑马痛斥溃兵是懦夫,但没人听他的,毕竟活命要紧。
吕岑一战,古斯塔夫二世用自己的英勇阵亡换取了伟大的胜利。但对于整个新教联盟而言,这只是一个战术上的胜利。在战略上,古斯塔夫二世的阵亡导致新教联盟群龙无首,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天主教联盟利用新教联盟内部的混乱,重整旗鼓,夺回了大片失地。然而就在哈布斯堡王朝要看到胜利曙光的时候,华伦斯坦遇刺和法国出兵又将形势逆转。
由于古斯塔夫二世在吕岑会战中英勇阵亡,华伦斯坦一直被人看作是吕岑会战的配角。再加上他破落的出身、阴险狡诈和贪婪奢侈品行,让人很容易对他抱有偏见。但在当时的德国,他无疑是最清醒的人。在击败瑞典人后,他按兵不动,再次提出与新教势力和解。此举招来了皇帝的愤怒,军中天主教狂热分子也对华伦斯坦的妥协极为不满,骂他是帝国的叛徒。1634年2月,在被皇帝罢免后,华伦斯坦在卧室里被人刺杀。第二年5月,一直在幕后的法国出兵参战。
1648年,哈布斯堡王朝再也撑不下去了,连年的战争让德意志地区损失了一半以上的男性人口,大量城镇化为废墟。皇帝费迪南三世(斐迪南二世之子)被迫与新教联盟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条约规定对内实行宗教自由,赋予各地诸侯极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自行独立的制定外交政策,只要不向帝国皇帝及皇室宣战就行。皇帝只是名义上的帝国君主,不能干涉诸侯内部事务,连宣战、媾和、收税和征兵的权力都没有。对外方面,神圣罗马帝国被迫割让领土给法国、瑞典,阿尔萨斯和洛林就在这时被并入法国。
此后,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终于干掉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称霸欧陆两百多年。但法国的所作所为也为以后埋下了隐患,德国人不会忘记法国人分裂帝国之仇,德国统一的进程也不会就此停止。当普鲁士崛起,最终统一德意志时,德国人势必要夺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个仇,法国人也记下了,一战后又夺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二十年后,希特勒又来报复,侵占了大半个法国。二战结束后,法德和解,共建了欧共体,这段历史恩怨才算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