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有球场热闹吗(晚七点剧场门口见)
中午有球场热闹吗(晚七点剧场门口见)2019年,中国儿艺在拉萨的公益演出是我们时隔10年之后第二次走进西藏。当地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求让我们深感国家艺术院团肩负的责任。中国儿艺演职员克服高原反应,走进西藏拉萨,边吸氧边演出,引起了当地小朋友的强烈兴趣。回 应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2017年底,中国儿艺启动“让边疆不再遥远”公益演出活动。两年多时间里,我们走进广西、云南、辽宁、吉林、西藏等地的边远城市,演出近百场,10万余名边疆小观众现场观看到了国家级院团的儿童剧演出。疫情暴发时,中国儿艺还将精心制作的戏剧演出、艺术表演课、有声广播剧送到云端,使孩子通过互联网欣赏到精彩演出。
从2019年全国两会到2020年全国两会,我们的生活在国家的大方针和具体目标中发生着向善向好的变化。艺术领域这一年,新剧新作迭出,演出场次节节攀升,我们常常为抢到一张紧俏的演出票欣喜不已,为演员的专业、投入感动良久。虽然2020年的开端,我们与新冠肺炎疫情打了一场遭遇战,全国文化场所尤其是剧场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损失巨大,但困难凝聚起更多共识和渴望,随着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院团逐步复工复产,演员的信心在恢复,观众对舞台的向往与日俱增。2020年,人们对自己的文艺生活仍然充满热切的期待,他们想要传递一份信心给没有演出的剧院,有一些心情对喜欢的演员倾诉,有渴求想问问文旅主管部门。
发生在春天的特殊童话需 求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游乐园幼儿园某教师:
2019年6月,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以下简称“中国儿艺”)来到拉萨,在我们的幼儿园为孩子演出了《小吉普变变变》。直到现在,孩子们还念念不忘,常在课余时间自己组织“变变变”活动。当时,演员不顾高原反应,用专业、精彩的演出为孩子们展现戏剧的美丽,打开发现艺术的大门。特别希望每年都能有这样的活动来到拉萨,同时也想问问可以通过什么网络渠道看到优质儿童剧?
回 应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尹晓东:
2017年底,中国儿艺启动“让边疆不再遥远”公益演出活动。两年多时间里,我们走进广西、云南、辽宁、吉林、西藏等地的边远城市,演出近百场,10万余名边疆小观众现场观看到了国家级院团的儿童剧演出。疫情暴发时,中国儿艺还将精心制作的戏剧演出、艺术表演课、有声广播剧送到云端,使孩子通过互联网欣赏到精彩演出。
中国儿艺演职员克服高原反应,走进西藏拉萨,边吸氧边演出,引起了当地小朋友的强烈兴趣。
2019年,中国儿艺在拉萨的公益演出是我们时隔10年之后第二次走进西藏。当地孩子们对艺术的渴求让我们深感国家艺术院团肩负的责任。
近几年,中国儿艺与西藏,特别是与对口帮扶的院团西藏话剧团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双方签署了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一方面,中国儿艺选派优秀编导人才担任援藏干部,完成对该剧团的订单式援藏任务——对剧目加工提升、对演员培训等工作。另一方面,选派西藏话剧团演员到中国儿艺学习。同时,中国儿艺还授权西藏话剧团排演中国儿艺的经典剧目。目前,我们正在帮助西藏话剧团成立自己的儿童剧团,不仅要送演出,还要“种”文化,这样西藏话剧团就可以把优秀的儿童戏剧送到藏区更多地方,让儿童剧真正走进雪域高原。
中国儿艺联合全国6家剧院开展“六一”线上嘉年华,吸引30万小朋友观看
疫情期间,为了让孩子们不出家门就能欣赏到优秀的文艺作品,中国儿艺坚持创新,拓展舞台的边界,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办了网上剧场,在剧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陆续推出“耳朵也爱儿童剧”“中国儿艺艺术课堂”“中国儿艺经典剧目赏析”等艺术鉴赏节目,全国小朋友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观看。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联合全国6家剧院,举办了线上嘉年华,全球30余万名小朋友守候在屏幕前,观看各家剧院的精彩剧目并参与线上互动,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儿童节。
京郊看演出不再满城跑需 求
北京“回天”地区居民黄晓娟:
北京昌平区的“回天”地区(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简称)常住人口84万,相当一座中小城市的规模,社区存在着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等短板,被称为“睡城”。长期以来,这里的文化娱乐休闲处于满城跑的状态,大型体育文化设施几乎空白,想听个音乐会、看场演出,得花一个多小时跑到市中心的剧场。
2018年,北京发布“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陆续有很多院团来演出,并通过采风创作了不少节目,很接地气。作为年轻人,2020年希望看到层次更丰富、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演出,比如我很喜欢听音乐会,长辈则喜欢京剧和相声。
回 应
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
2019年以来,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北京人艺、中国木偶剧院、北京曲艺团等10家市级专业院团以及12家民营院团,将一批精品演出送进了“回天”。演出单位通过“赏析会 演奏”的形式,向群众普及民乐、交响乐知识,弘扬传统文化。2019年,全年共组织开展公益演出148场(次)。
2020年,我们将继续举办142场次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其中百姓周末大舞台21场次、星火工程演出121场次。受疫情影响,文化活动暂时无法开展,但困难时期大家共克时艰,“回天”居民积极参与到抗疫题材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中,创作出了歌曲《璀璨的星光》、诗歌《祖国人民不忘家》等作品,为英雄而歌、为疫情而战。后期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会第一时间把演出送到需要的街道、社区。
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曲艺名家李伟建:
2018年3月起,北京曲协小分队便深入“回天”地区“蹲点式”采风,并创作了相声《这儿是居委会》、数来宝《换心房》、小品《办公室的故事》等数十个曲艺作品。进百姓家门并不容易,有几次甚至被人当成骗子。“回天”地区可挖掘的素材很多,居民开始跟我们抱怨交通堵塞、硬件不足的问题,后来话题延伸到和邻居间的小风波、二胎等,老百姓的生活每天都在变,只要用心观察,素材浩瀚如海。作品出来后,我们会把社区百姓请过来给他们读剧本,吸收他们好的意见并完善我们的表演,再把节目送到“回天”,很受认可。年轻的相声演员尤其要注意深入生活,今年过年,我就带着徒弟参加了龙泽苑社区的春晚,看居民自己演节目,我们也给大家连演了好几个,气氛特别好。
在北京曲艺家协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首都曲艺工作者主动走进“回天”地区采风、创作、演出,和当地居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上半年,我一直跟很多“回天”的朋友保持联系,疫情最严重时,百爪挠心一样难受,很多志愿者大冬天在小区门口值班、测体温,我看着心疼,特别想买一些消杀品、口罩给送过去,但那时口罩紧俏买不到。作为文艺工作者,高兴的时候我们跟群众一块联欢,现在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也应该一起度过,为了表达心意,只能捐献一笔为数不多的钱,给大家买点慰问品,向他们致敬。
目前,我们创作的节目在“回天”地区演出了3场,但还不过瘾。我们现在已经跟很多社区建立了联系,相声对场地要求不高,可以走进最基层的社区演出。“回天”三年行动计划,每年都有变化,我们会持续关注,从作品中看到京郊文化建设的进步。
形成公益和商业演出互补的良性机制需 求
成都乐迷海洋:
我一年自行购票观看的交响乐演出大概20场,总体而言,目前成都交响乐整体市场价格偏高,公益性演出比例偏少,不利于培养稳定的观众群。公益性不仅仅是免票,因为赠票太多也是不可持续的,价格和演出质量要有长期可持续的良性机制才行。我认为,适当的惠民公益性演出和商业性演出应该互补,这样能激发更多优秀作品和演出出现。
建议政府对国有文艺院团在公用音乐厅的使用上减免场地使用费,院团减负的同时,将成本降低的效果体现到观众票价上。此外,可以通过套票优惠的方式对老观众让利,培育市场。同时鼓励适当的高质量商业演出,对引进的世界知名指挥、演奏家和乐团,降低税费和通关费用,让百姓享受到质优价惠的演出。
回 应
四川交响乐团团长吴灵峰:
按照“以商业为模式,以公益为目标”的理念,近年来,四川交响乐团的定价标准一直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基础,通过作品质量与市场接受度等因素确定,并非按照演出成本核算。目前场均不到200元的价格,惠民性已经体现在票价上了。
四川交响乐团“高新之声”演出现场
针对公益性演出,乐团一直在行动。我们与成都市锦江区和高新区合作的“锦江之夜”和“高新之声”一直通过网络抢票的形式,免费常态化在当地进行演出。但如乐迷所说,完全免费并非长久之计,大面积的覆盖无法精准对接到真正喜欢交响乐的观众。所以,在推进乐团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上,四川交响乐团始终采用以惠民演出和高质量商业性演出互补的机制。自2017年开始,我们连续举办了三季交响音乐季,音乐季演出票均以惠民价格及网络赠票的方式给到观众,同时针对持有老年证、学生证、残疾证、军官证的特殊人群推出了50元的特惠门票。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正如乐迷提出的那样,面对疫情后的演出市场,要锁定培养稳定的观众群,方式有很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未来,我们将主动协调打通演出市场审批关节,鼓励演出节目一次性打包上线,并以套票优惠的方式对长期支持的老观众让利。此外,积极对接相关平台,引进世界知名指挥、演奏家和乐团来蓉交流演出,以推动四川的国际化进程及交响乐普及为己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音乐生活的新期待。
期盼戏台前早日飘出“戏麻捞”味道需 求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一团团长梁向东:
疫情期间,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撰写的文章《民间职业剧团疫后生存发展亟待关注与扶持》引热议,文中所述危机也真切地发生在千年剧种“宋元南戏活化石”莆仙戏身上。
福建省莆仙戏一团演出现场
福建省莆仙戏一团演出现场
我所在的莆仙戏一团,是莆仙戏民营剧团中的翘楚,有着70年辉煌历史,近年每年演出600场以上。每年春节到农历三月是莆仙戏演出创收的黄金季节,疫情发生后,我团积极响应国家要求,大约取消了200多场演出,减少收入200多万元。同时,因莆田是方言区,很多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剧团推出了莆仙戏防疫节目,宣传防疫知识和党的最新政策。此次,由于疫情持续时间长,资金压力巨大,为养家糊口,演员无奈改行四散,摆摊、卖鱼、当小工、搬砖,对莆仙戏传承发展造成严峻考验。300万莆仙百姓也都在期盼戏台前飘出的“戏麻捞”味道。
目前,我团也已经开展排练准备演出,问题仍不少:一、虽然文旅部门复工,但因演出多在乡村公庙,民宗部门仍未准许进场演出;二、疫情造成损失巨大,需扶持;三、演出人员队伍极不稳定,人才流失。希望有关部门能制定扶持院团发展的政策,如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能够放开乡村公庙演出;能否提供免息贷款;能否提供场所、补助开展网络直播;能否在疫情期间提供演员培训稳定队伍等?
回 应
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刘晶洁:
我局一直高度重视莆仙戏传承保护和发展,出台了《关于莆仙戏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莆仙戏振兴工程,坚持专业与民间双轨并行,从抢救保护和理论研究、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传播推广、资金扶持、等方面发力,形成了莆田市艺术研究所、莆田艺术学校、福建省莆仙戏剧院有限公司、莆仙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合力协作的传承保护格局。同时重点帮扶培育莆仙戏民间职业剧团,将优秀民间职业剧团纳入惠民演出,2013年起每年有20多家民间职业剧团走进莆仙大剧院,共演出300余场次。设立莆仙戏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民间职业剧团传统剧目复排提升,多家剧团获得公益性演出资金累计百万元……
疫情以来,我局特别关注莆仙戏院团发展,呼吁各团积极开展艺术战疫,同时勤练内功,一些院团在疫情期间传承折子戏、复排传统剧目、排演新剧目,为演出做准备。我局于5月14日出台《莆仙戏演出疫情防控工作指南》,指导全市莆仙戏院团有序复工复产,部分剧团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期间恢复演出,为复工复产坚定信心。
下一步,建立莆仙戏院团白名单制度,开展“白名单”企业精准帮扶行动,推动莆仙戏优秀院团更好发展。协调银行为列入“白名单”的民间职业剧团提供低息或贴息小额贷款,争取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依托莆田艺术学校举办演员培训班;扩大惠民演出购买力度,于今年7月举办莆仙戏表演竞赛,以赛代训,院团演员都可参加,助推莆仙戏传承发展。
记者:李雪 李琤 付远书 黄国勇
责编: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