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汶川十年我们的故事(荐片汶川12年祭)
纪录片汶川十年我们的故事(荐片汶川12年祭)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在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和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8年5月13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位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存活的伤者。让我们不忘却、不哭泣、勇敢向前。本期主编/颜庄爱的铭记:
【暖暖说】
十二年是中国生肖年份的一个轮回。12年前,汶川大地震成了整个民族的殇。12年后,武汉又是全国人民心之所系。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爱是一切灾难面前,人们前行的力量。有些事,我们从来不应该忘记。
这里,推荐几部汶川大地震题材的纪录片。
让我们不忘却、不哭泣、勇敢向前。
本期主编/颜庄
爱的铭记:
2008年5月13日下午,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数十位救援人员在奋力挖掘寻找存活的伤者。
一名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在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和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法想象,一个死去的妈妈还在为自己的孩子喂奶。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
在她的旁边有一部残破的手机,有妈妈用最后的力气在手机上写下的一句话:“亲爱的宝贝 如果你能活着 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在纪念“5·12”汶川地震四周年之际,由导演范俭创作的再生育题材纪录片《活着》诞生。
汶川地震后,6000多个家庭失去骨肉,政府免费提供给这些家庭生育二胎的机会。母亲们普遍高龄,身体条件不太好。那些艰难走在以“生育”弥补“逝去”之路的家庭,被范俭拍摄到了——人到中年,经济压力,身体状况差,对地震中遇难孩子从未停止的思念……都让再次养育一个新生命的尝试变得更加艰难,而一个新的生命又似乎能够成为缓解上面这些问题的关键突破点。
范俭完成的对大地震10周年特别制作的新纪录片《十年:吾儿勿忘》,可在腾讯视频查看。影片中也有对《活着》主人公家庭的再拍和回顾。
这部纪录片耗时2年完成,长约79分钟。导演范俭介绍:“我们绝对不是要刺痛,我们给的是更温暖更有生命力的东西,至少《活着》是很温暖很有生命力的情怀的。”
这些家庭为什么选择再生育,为什么不接受收养孩子?为什么面临重重困难用尽各种办法也要再生育?这是纪录片要探求的。它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生育本身的进程,更是在生育背后对待生命的态度。”
片中人物叶红梅本来被所有人都认为生不了孩子了,结果没几天又重新怀上了。
范俭说:“整个让我感觉生命特别的无常,首先地震很无常的剥夺了这些孩子的生命,然后在长久的孕育当中又出现了很多突发性的东西,你想要这个生命来的时候偏偏不来,迟迟不来,当你放弃了他却来了,而他们一直想要的是个女儿,但是最后给你的就是一个儿子。然后生命又非常的有常,有常是指生命有着巨大的惯性在里面,惯性就是生命得一直往前走,不能往后退。”
2008年四川地震,数千家庭失去了家中唯一的儿子或女儿。地震后,国家针对灾区制定了特别政策鼓励和帮助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再生育。随后的几年,这些经历中年丧子的父母们用截然不同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人生。
《独·生》采取了客观观察与跟拍的方式纪录了三个地震失独家庭试图重建家庭的旅程:
第一个家庭蒋家失去了念初二的儿子,几年后家中幸运地诞生了一个调皮的女儿。虽然收入微薄,但他们极力地为女儿提供无尽的爱与物质支持。第二个家庭方家的女儿没有逃出高一(3)班的教室,而他和她均年事已高,丧失了再生育的能力。她决心领养一个女儿并在寻女之路上历尽挫折,而他顾忌自己的高龄,而使得两人在讨论这个家中最重要的话题时产生了严重的隔阂。孤家寡人的顾家已完全不成家,她失去了丈夫、女儿以及几乎所有至亲。她试图抛开所有的尘事欲念,皈依佛门。
在2014年6月8日,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主办的第41届学生奥斯卡奖颁奖仪式上,来自中国四川的留学生母子健,以反映汶川大地震灾后家庭重建的《独·生》,获得纪录片单元铜奖,从而具备了参选2015年度第87届奥斯卡奖的资格。
国内首部聚焦“5·12”汶川地震孤儿成长历程的纪录电影《川流不息》,由摄影家、纪录片导演焦波耗时十年拍摄完成,真实记录了汶川地震后六位孤儿的经历,见证他们从废墟中站起,一路跌跌撞撞地长大。
十年间,焦波一共重返灾区38次,有时候一住就是半年,连春节都和孩子们一起过。孩子们成长中的每一次重大事件,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深耕乡土纪实题材多年,焦波的镜头朴实无华,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开心或发脾气,灾难的伤痛或成长的迷茫,都一览无余地展现在镜头前。
在焦波的指导下,六个孩子都拿起相机和DV,记录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川流不息》中展示了不少孩子们拍摄的作品。
王晰特别疼爱妹妹王海奕,妹妹就是他的主要拍摄对象;刘明富擅长抓取人物瞬间,比如孩子们从废墟上往下跳、做作业的小孩发现不会做了的停滞瞬间;何文东拍得最勤,有次听说附近有人落水,他抓起相机就去拍现场;何美君身体有残疾,只能用左手拍片,拍出来的地平面往往是斜的,却有不一样的效果;廖岑兼具导演和主持的才华,在一段录像里,他轮番介绍家里人,他说爷爷喜欢“抽点小烟喝点小酒”,姑妈是“大喇叭”,管教他特别严……
在焦波看来,六个孩子有独特的眼光,“没有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很难拍出他们那种感觉”。
那些地震中致残的人们,过得还好吗?
逝者已去。那些从地震中幸免却永远致残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又过得怎样?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节目组发起“无障·爱行动”,这是一次关于“爱”的行动,也是一次对“无障碍环境”的体验与探索。
中国首部无障碍体验式系列纪录片《无障·爱行动》联合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一同发布slogan“支持无障碍,共同享未来”。
“创伤还在那里,虽然难以抚平,也不可能被彻底忘却,但他们慢慢可以与之相处,就像是人生的一本影集,放在那儿,但生活还要继续。”制片人张燕说,“不仅是残障人士,无障碍环境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欢迎点亮“在看”,转发分享。谢谢阅读!
夜暖暖影视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荐片|| 太治愈了!5部关于母爱的获奖短片震撼心灵!
阿娇的光影人生:一个被世界粗暴对待的女性,终于学会不再献媚
“被光抓走的”阿娇:终于卸下了婚姻的假面!
狂揽香港金像8项大奖!社会正欠一部《少年的你》
舆情撕裂的时代,超越观点之争的是美好人性 || 推荐一部好电影
杜甫爆红BBC,重磅纪录片全新解读中国文化
被特朗普狂怼的《寄生虫》,戳中了亿万父母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