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兄弟为父亲挖坟却挖出宝贝(2000年江西小伙遵遗嘱将父亲缸葬)
农村兄弟为父亲挖坟却挖出宝贝(2000年江西小伙遵遗嘱将父亲缸葬)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王舍寺,据说是释迦摩尼传教中心之一。这是江西一个颇有名气的佛家圣地,山上建立了很多寺庙,佛教氛围浓厚。这名死去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得从林观荣的生活环境说起。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林观荣,从小就生活在灵山脚下。
2000年2月,家住江西农村的老汉林观荣因脑血栓去世。
人终有一死,村里人听说这个消息后,都为其感到哀伤,都想着过几天下葬时去他家里帮忙。
却没想到林观荣刚去世三天,他的儿子林上水就带回来两个人,准备采用“缸葬”的方式,将父亲做成“木乃伊”,供奉在家中。
邻里乡亲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震惊,都骂林上水“不孝”。但他毫不在意,并对外称是死去的父亲要自己这样做的。
这名死去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得从林观荣的生活环境说起。
乡村佛缘,遗愿“缸葬”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林观荣,从小就生活在灵山脚下。
这是江西一个颇有名气的佛家圣地,山上建立了很多寺庙,佛教氛围浓厚。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王舍寺,据说是释迦摩尼传教中心之一。
林观荣作为一个农村人,一直靠自己的劳作勤勤恳恳地生活着,虽然没有出家,但受到浓厚的佛教氛围影响,经常在闲暇之余去寺庙的功德箱捐献。
之后,林观荣的儿子出生,他还专门给儿子取了“上水”这个名字,意为“上善若水”,希望儿子好好做人。
在林上水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受到父亲林观荣的影响,他也成为了一名诚心的佛教徒。
只是后来,原本平淡的日子随着林观荣的奇怪行为,逐渐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据林上水回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的父亲林观荣忽然不喜欢吃肉了,一点荤腥都沾不得了,就算只是闻着味,也会让林观荣产生反胃的感觉。
一开始林上水以为父亲吃坏了肚子,还想着吃了药过几天就好了,却没想到父亲越来越厌恶肉食,只要看见肉,都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林上水虽然很奇怪父亲突如其来的变化,但也没说啥。只是在看到自己母亲急得不得了的情况下,才赶紧带着父亲做了检查,结果显示林观荣的身体并没有大问题。
最后,家里人只能为林观荣单独准备一份碗筷,每次都另外做饭。
其实,林上水感觉父亲的怪异之处倒不是不能吃肉,而是父亲开始不能吃肉时候,逐渐有了山上寺庙里僧人的影子,拒绝和母亲同房睡,开始变的清心寡欲,时常不睡觉盘腿打坐。
忧虑了一段时间的林上水,去质问父亲到底是什么意思,没想到林观荣却说: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佛祖的指示......
虽然林上水和自己的母亲无法接受父亲的变化,但是多年来亲人般的陪伴,让他们认为只要林观荣身体健康就好了,便不再强求更多了。
林观荣看到自己儿子和妻子慢慢转变的想法,觉得很开心,自觉有人支持了,便更加痴迷佛法了。
有时候,为了方便,林观荣干脆自己带上素食,去山上的寺庙中,和住在那里的僧人一起吃饭,一来二往中,林观荣也和寺庙的僧人们熟悉了。
只是去寺庙的山路崎岖,尤其是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很不好走。
林观荣走了很多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逐渐萌生了想要修一条方便信徒们上山礼佛的道路。
就这样,林观荣依靠个人的力量,开始进行山路的修建。
只要干完农活,林观荣就会去附近凿石头,然后背到修建的道路上进行铺设。
日积月累下,林观荣终于修建了一条宽敞的,数量达2000多个石阶的山路。
这个善举,使得林观荣在当地成了有名的善人,也使他的心性逐渐发生了改变。
原本之前的林观荣之所以礼佛,是因为对几千年中国佛教文化的喜欢。
但是随着后来吃素,以及经常和寺庙的和尚接触,林观荣逐渐被神秘的佛教文化吸引。
期间,林观荣还了解到了“缸葬”这种安葬方式。
后来经过很长时间思考,林观荣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死后“缸葬”。
决定之后,林观荣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儿子林上水,说自己希望死后不要土葬,而进行“缸葬”。
因为农村人都是土葬,林上水只当父亲一时突发奇想,也没在意,嘴里说着同意了,转身便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执行“缸葬”,重塑金身直到2000年2月的一天,已经75岁一向身体都很坚朗的林观荣突发脑血栓,家里人将他送往医院后,林观荣一直不能开口说话。
直到治疗了20多天后,林观荣突然意识清醒,告诉林上水一定要将他“缸葬”。
林上水本来一脸懵,但是忽然想起父亲没有生病之前,就叮嘱自己的事情,原来并不是父亲的一句玩笑话。
又想着重病20多天的父亲突然这么清醒交代后事,也许真的是与佛结缘,便认真对待起了父亲的遗嘱。
林上水先是按照林观荣的身形,找到了一个大缸一个小缸,两个缸紧紧扣在一起,以实现密封的效果。
林观荣看到儿子将自己的话放在心上,这么认真地为自己的准备关于“缸葬”的事,便在几天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林观荣去世后,邻里乡亲都为其感到悲伤,本想着林上水安葬父亲,肯定需要帮忙挖坟,便停下手里的活,准备等到林上水正式通知他们时,就去帮忙。
没想到却听林上水的亲戚说,林观荣要进行缸葬,而不是土葬。
这下子村里炸开了锅,这是方圆百里的村里都没有发生过的事。
在村民们传统的观念中,人死之后就应该“入土为安”,而不是大逆不道,不走寻常之路,采用缸葬方式,让自己的父亲死后都不能安生。
就连和林观荣生前关系很好的僧人,听说了这件事后,都表示反对,认为林观荣并不是佛教中人,采用“缸葬”,于理不合。
不过,林观荣在在世时,一家人都是其乐融融的,林上水也非常孝顺,他认为只要满足父亲的遗愿,让父亲死而无憾,就是他这个做儿子的最大的孝心了,别人的话并不重要。
就这样,顶着村里人天天说教的巨大压力,林上水仍然坚持给父亲使用缸葬。
林上水先是找来几个有着缸葬经验的人,按照他们的要求,购买来缸葬所需要的木炭、石灰粉等物品,装进之前找到的陶罐里进行防潮。
之后,林上水小心翼翼地将父亲洗干净,用石灰涂抹全身,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将林观荣盘着腿放入了缸中。
等到缸里都填满防腐的东西,林上水便将之前准备的小缸倒扣在了大缸上,再使用制作的石灰浆将缸口进行了密封。
林上水在仔细检查一通后,确保缸内完全处于真空状态后,便将这个装着自己父亲遗体的缸,放在离自己不远处的一座自建房里。
林观荣去世之前,曾经叮嘱过林上水,说一定要将缸封存整整三年之后,才可能会出现“肉身佛”。
这三年林上水过得并不安心,因为“肉身佛”这种事情,他也只在电视里听到过,还是德高望重的僧人死后才会出现。
林上水害怕自己父亲作为一个信佛的普通人,用“缸葬”的方式,可能会引起佛祖不满,如果不成功,父亲就无法真正瞑目,死后也可能不得安息。
只可惜时间不能倒流,林上水想后悔也无济于事,他只能忐忑不安地等了三年,也在心里默默祈祷了三年。
直到开缸这一天,林上水做好准备之后,在全村人的目睹之下,将小缸揭开了。
然而,令人惊喜的是,林观荣的遗体还是维持着三年前的入缸的原样,没有发出令人不舒服的味道。
唯一变化的是,林观荣整个身体上的皮肤都黑了很多,肢体也是僵硬的。
林上水终于放下了担忧,开始着手准备为自己父亲“重塑金身”的事宜。
“金身”塑成,厅中供奉其实,佛教的僧人进行“重塑金身”的过程,并非容易之事。
首先需要在出缸的僧人身上裹缠白色纱布,然后将准备好的土漆涂抹在白色纱布上,等待土漆被晾干后,再涂抹一层石灰粉,再贴一层金箔。
林上水对这些过程是没有经验的,他也没有足够的金钱来置办金箔等一些所需物品。
只能花钱请来几位工匠,要求他们将石膏糊在自己父亲的遗体上,完完全全地密封好。
最后,经过几位工匠的一番操作,林观荣的“金身”塑造成功,林上水看着“金身”上的脸庞,忽然觉得恍如隔世。
三年前,父亲鲜活的容貌仿佛再次出现在眼前,他想着过往眼眶开始湿润了。
觉得父亲的遗嘱终于圆满完成了,整个人这几年承受的压力也消散了很多。
林上水满意地给“金身”带上帽子和穿上衣服后,整个缸葬的仪式算是彻底结束了。
然而直到此时林上水才发现还有一个大问题,这个形似真人的塑像摆在那里合适呢?
林上水听说这种“金身”容易被盗,就想放在一个寺庙里,但是打听了一圈,因为林观荣没有封号,也不是已经出家的僧人,没有寺庙愿意接收。
考虑了许久,为了保护父亲的遗体,林上水先是花钱再打造了一个小的附身像,然后不顾所有人的劝阻,将其放在了自家二层楼的大厅里。
林上水对自己的行为非常满意,觉得以后就能经常祭拜自己的父亲了。
但是林上水却忘了村里人之前就反对这件事,现在听说他要将遗体放在家里,就更加愤怒了。
很多人都认为林上水过于迷信,农村人最好土葬;还有人认为将死者的尸体放在家里面,对生人不好;还有人事不关己,纯属过来看热闹。
因为从小就生活在村里,林上水是在周围人的关爱下长大,这么多长辈忽然换了一副面孔,也不理解自己的孝心,这让他几近崩溃。
只是中国人讲究“叶落归根”,林上水不可能因为这件事情就搬家,最后只能耐心地给邻里乡亲们解释这是父亲的遗愿,也解释了缸葬的由来。
最开始人们听到林上水的话,只觉得很荒谬,无法接受。
后来,这阵凑热闹的心理消散后,再加上农村人需要到地里干活,就渐渐没人再关注这件事了。
毕竟很多人对这种事情是很忌讳的,慢慢的村里人就很少来林上水家里串门了。
就这样,多年过去,往日邻里间互相关怀的欢声笑语,再也没有出现在林上水家里了。
这一趟进行“缸葬”和“重塑金身”的过程中,林上水完成了自己的孝心,同时也和邻里乡亲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淡。
但林上水从来没有后悔过,他认为最大的孝心就是完成老父亲的遗愿,让他走得开心,而不是为了面子、为了他人忤逆老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