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教师的孤独晚年(一位九旬庄河老教师的灿烂人生)

老教师的孤独晚年(一位九旬庄河老教师的灿烂人生)1948年,20岁的张芳林走上了教师岗位。1951年,他被调到庄河中学(庄河高中的前身)任教。那时的庄河中学只有初中班,旧址位于现今的市武装部。参加工作伊始,张芳林就被委以“重任”:担任初二年级三个班及初中三年级一个班的代数,同时还担任二年一班的班主任。当时,张芳林是全校最年轻的教师,虽然课程多、任务重,他却从未喊苦喊累,满腔热血扑在工作上。传道授业近半生 桃李栋梁满天下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年92岁的庄河高中离休老教师张芳林,从事教育工作49年。自1948年开始教学,到67岁才真正离开教育工作岗位。近5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他兢兢业业,把一腔热血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最美不过夕阳红”。离休后,张芳林老人把晚年生活打造得多姿多彩,练书法、参加体育运动,打乒乓球到79岁,89岁乘飞机去华东五市旅游,91岁坐轮船去山东

转自:《天南地北庄河人》

老教师的孤独晚年(一位九旬庄河老教师的灿烂人生)(1)

一位九旬庄河老教师的灿烂人生

作者:吕化雨

前言

他是庄河高中的一名离休老教师,现年92岁,从事教育工作近50年。离休后,他练书法、下象棋、打乒乓球到79岁,89岁乘飞机去华东五市旅游,91岁坐轮船去山东游玩……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今年92岁的庄河高中离休老教师张芳林,从事教育工作49年。自1948年开始教学,到67岁才真正离开教育工作岗位。近5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他兢兢业业,把一腔热血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

“最美不过夕阳红”。离休后,张芳林老人把晚年生活打造得多姿多彩,练书法、参加体育运动,打乒乓球到79岁,89岁乘飞机去华东五市旅游,91岁坐轮船去山东游玩……

近日,记者走近了这位九旬离休老教师,真切地感受了他半生的育人生涯和潇洒的晚年生活……

老教师的孤独晚年(一位九旬庄河老教师的灿烂人生)(2)

传道授业近半生 桃李栋梁满天下

1948年,20岁的张芳林走上了教师岗位。1951年,他被调到庄河中学(庄河高中的前身)任教。那时的庄河中学只有初中班,旧址位于现今的市武装部。参加工作伊始,张芳林就被委以“重任”:担任初二年级三个班及初中三年级一个班的代数,同时还担任二年一班的班主任。当时,张芳林是全校最年轻的教师,虽然课程多、任务重,他却从未喊苦喊累,满腔热血扑在工作上。

1953年,庄河中学迁至黄海大街工字房校址(如今的新天地商贸城)。1956年,学校增添了高中班,张芳林被调入高中班任课。同年,学校选派张芳林到沈阳师范学院接受高中教师培训。当时全省共选派50名教师接受培训,张芳林在入学考试中数学考取了第一名,半年后,张芳林以代数科优异成绩结业,回到庄河中学任高中代数教学。

1958年,庄河中学正式挂牌成立了庄河县高级中学。学校扩大招生,全校从高一到高三有十几个班级,500多名学生。从事高中教学后,张芳林肩上的任务更重了,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晚自习要求老师下班辅导,而作为代数老师的张芳林,每每身边的学生最多,他却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辅导,从未抱怨过。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业务能力,张芳林利用工作之余和寒暑假期间为自己“充电”,学习平面三角、平面几何和微积分等,还函授了大学学历。为了学生,张芳林从未因此耽误一节课,就连自己生病也坚持上课。一次,他去医院治病,医生刚给他打完针,患处包着纱布的他就匆匆赶回上课。由于没得到好好休息,后来伤口化脓了,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劝他休息,他却边打针吃药边坚持上课,大家都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张芳林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当堂就能消化理解,因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普遍反映:“听张老师的课,不用复习就能答作业。”由于他的刻苦敬业,无私奉献,他所教的数学在高考时成绩特别突出。1985年高考,庄河高中数学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就连许多外地高中数学教师也慕名前来取经。

1989年,已经60周岁的张芳林老师到了退休年龄,可由于他教学有方,学校继续留用他,一直到1997年才正式离开教学岗位。在此期间,1992年由他辅导的学生参加第三届“希望杯”全国数学竞赛,分别获得了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他个人也因此被全国数学竞赛组委会授予“数学教育园丁”称号。

老教师的孤独晚年(一位九旬庄河老教师的灿烂人生)(3)

艺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教49年来,张芳林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教育先进工作者、大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大连市优秀教师、庄河市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老教师的孤独晚年(一位九旬庄河老教师的灿烂人生)(4)

勤练翰墨修书道 书法飘香伴晚晴

张芳林老师不仅数学课讲得好,还练得一笔好字,不论是粉笔字、钢笔字还是毛笔字,都堪称优秀,曾多次参加教育系统的三笔字书法比赛,均获优异成绩。

谈起对书法的爱好,张老师说,幼年时他就酷爱写字。小时候他的二伯父擅长书法,每到春节时,村民们都会排队到他家去求副对联,小小的张芳林内心就萌生了对书法的兴趣,暗想长大了也要写好毛笔字,为大家写对联。

上小学时,张芳林因字写得好常受老师夸奖,书法作品常登墙报。张芳林的大哥毛笔字写得也好,看到张芳林爱好书法,就写了些空心字,让张芳林练习描红,家庭的熏陶加之张芳林自己的努力,他的软笔书法越写越好。

当教师后,有了书法功底的张芳林,粉笔板书也写得隽永清秀,凡是张芳林教过的学生都由衷赞叹:“听张老师讲课是一种心灵的感受,看张老师板书是一种视觉的享受。”

离休之后,张芳林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潜心专攻书法。经介绍,他受教于孙俊昌老师(孙同久胞弟),孙老师说练习楷书最有出息,让他买欧阳询的楷书进行习练,以后每个周五他都去文化馆跟孙俊昌老师学习书法。经过二十几年的勤学苦练,如今张芳林的楷书可谓更上一层楼,2001年参加“黄兴杯”全国书画大赛,以一首楷书体诗歌获三等奖,同时入编《新世纪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宝典》一书。在2015年“首届大连市老年书画大赛暨老年书画展”中,张芳林的楷书作品《登黄鹤楼有感》获优秀奖,并收编入选优秀作品集。

老教师的孤独晚年(一位九旬庄河老教师的灿烂人生)(5)

除了精练楷体书法,张芳林对隶书、草书也颇有研究。观其作品,笔法精到、流利凝重;线条含蓄灵秀,清新洒脱;结体平中寓奇,古而能肆;造白虚实得当,俊逸简远;气息豪迈古雅,简静天成。

谈起习练书法的感受,张芳林感慨:“离休后这二十几年,我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进行习练,书法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它更能提高人的素养,在诗词古韵中寻得书写的乐趣与人生真谛。”虽然已是92岁耆宿高龄,张芳林仍积极参加各种楹联书画活动,他说,书法已成为他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老教师的孤独晚年(一位九旬庄河老教师的灿烂人生)(6)

但得夕阳无限好 何须惆怅近黄昏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文豪郭沫若反其意而用之,写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表示了老年人积极乐观,执著于现实的情愫。而采访张芳林老师,记者真切地感受到张老师活出了郭沫若笔下所描绘的情境。

2017年,张芳林老师随小儿子一同搬到国奥新天居二期居住。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优美整洁的小区居住环境,都令张芳林晚年生活更有质量,更增添了幸福感。

采访张芳林老人时正赶上当日春雨蒙蒙,但见老人家早早地立在大门口等候,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身体看上去很结实,面庞红润,精神矍铄,走起路来更是虎虎有生气,让人觉得这哪是一位九旬老人,简直犹如一位“九零后”。

当问及老人何以能保有“青春”的体魄和活力时,老人说一直喜欢体育运动,离休后一直坚持去体育馆打乒乓球,直到79岁才停止,原因是80岁体育馆不再接受。老人说,他已经养成运动习惯了,如今天天在小区内散步,每天可走上四里。天暖时,老人还时常与小区内的老人下下象棋。

采访,令记者诧异的是老人89岁时,还乘飞机游览了华东五市。91岁时,又坐轮船去了山东旅游。至于去大连、去丹东游玩,对老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当老人最近听说庄河北站可坐高铁直达哈尔滨时,显得很兴奋:“那我可要去感受一回,还没去过哈尔滨呢!”

采访中,老人的小儿媳郑春晓忙前忙后,看得出对老人极为孝顺。当记者问及老人为何能健康长寿时,老人爽朗地笑了:“儿女的孝顺、家庭的和睦是我长寿的最大秘笈,好心情才会有好心态,好心态干活做事才能愉悦,人活一辈子,何不潇洒走一回!”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