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武功不在林冲之下什么意思(此人武功不在林冲之下)
此人武功不在林冲之下什么意思(此人武功不在林冲之下)唐朝不断开疆拓土,疆域空前辽阔,所以采取军事重边疆,虚内地,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宋太祖汲取历史经验,反其道而行之,将国家军队精锐全都集中在首都周围,建立禁军制度。这样一来,一方面弥补了汴京周围无险可守的弱势,另一方面弱化了地方力量,使得地方没有武装力量对抗朝廷。因此《水浒》中王进、林冲被称作八十万禁军教头,并非夸张虚言(王、林二人同为禁军头领,可见武力相当)。《水浒》开篇便借传奇人物陈抟之口赞美了赵匡胤。当时陈抟骑驴行走于华阴道中,听闻东京赵检点登基,以手加额,称天下从此定矣,正乃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众合人和。华阴道以险峻著称,施耐庵此处强烈暗示赵匡胤已突破历史峡谷,迎来了一个盛世。唐朝灭亡以后,进入五代十国,各路军阀轮番登台,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短短五十年,先后更替了五个王朝。而作为这段历史的经历着和见证人,赵匡胤深有体会。行伍出身的赵匡胤是武将专权的受益者,也是终结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创授权)
王进作为《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好汉,但其结局却是个谜。作者施耐庵将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悬念,王进到底去了哪里?其中蕴含了什么玄机?
一切还要从开头说起,按照《水浒》书中交代,王进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为人老实本分,典型的遵法守纪兢兢业业的好职员,安分守己,做好大宋帝国这座庞大权力机器上一个螺丝钉。正是像王进这样平凡的数以万计的螺丝钉,使得大宋成立百年以来,虽然经历不少内忧外患,但都有惊无险,平稳越过了许多历史险滩和政治风浪,保证大宋帝国这艘巨舰平稳航行,没有出现偏离航向。
这应该归功于宋朝的缔造者和规划师宋太祖赵匡胤。自唐末以来,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的,但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直接导致朝廷虚弱,地方尾大不掉。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五代十国,各路军阀轮番登台,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短短五十年,先后更替了五个王朝。而作为这段历史的经历着和见证人,赵匡胤深有体会。
行伍出身的赵匡胤是武将专权的受益者,也是终结者。通过部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在当时并不被许多人看好,随时有可能在他身后,被其他武将取代,使得他建立的大宋与以前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一样,成为后宋(宋作为国号,已被南北朝时期刘裕用过)昙花一现,化作历史云烟。
但是,赵匡胤以他高超的手腕,没有让他的大宋成为后宋。他将地方武将军权全都收到朝廷,靠几杯美酒,在风轻云淡之间化解了唐末以来百余年没有解决的危机。
《水浒》开篇便借传奇人物陈抟之口赞美了赵匡胤。当时陈抟骑驴行走于华阴道中,听闻东京赵检点登基,以手加额,称天下从此定矣,正乃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众合人和。华阴道以险峻著称,施耐庵此处强烈暗示赵匡胤已突破历史峡谷,迎来了一个盛世。
唐朝不断开疆拓土,疆域空前辽阔,所以采取军事重边疆,虚内地,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宋太祖汲取历史经验,反其道而行之,将国家军队精锐全都集中在首都周围,建立禁军制度。这样一来,一方面弥补了汴京周围无险可守的弱势,另一方面弱化了地方力量,使得地方没有武装力量对抗朝廷。因此《水浒》中王进、林冲被称作八十万禁军教头,并非夸张虚言(王、林二人同为禁军头领,可见武力相当)。
宋朝自建立以来,对内采用重文轻武和以文抑武策略,以后历代帝王罕有对外武功建树,只想关起门来过日子,造成武备松弛。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保持百万规模的禁军,这里面隐含着一个秘密。众所周知,汴京作为北宋都城,作为人口超过百万的庞大城市,加上宋朝宽松的人口流动政策,城市内有大量泼皮无赖,这些人整日游手好闲,对社会是个巨大的潜在不稳定因素,而且他们的破坏力不可小视。《水浒》中许多好汉就是被这些地痞流氓逼得走投无路,比如杨志就是让牛二纠缠不休,惹得性起,杀了他,结果自己倒霉,差点丢了性命,最后只好逼上梁山。
为何官府不强力镇压这些人,其中问题原非想象简单,镇压他们,基本是大炮打苍蝇,根本不管用,更何况,他们与各个衙门官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关系,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输送。
各中原因很简单,宋朝官员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儒生,他们精通诗词文章,有不少人也是农家子弟,对农村境况也不乏深有了解,但唯独对商业不了解。
官员对商业不了解固然与他们学识阅历有关,更与中国数千年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有关,但唯宋一朝,恰恰是商业异常繁荣,繁荣的商贸,必然会造成大量流动人口,形成产生地痞无赖的温床。
如何解决这些人,宋朝政府采取两种手段,一种是公开的,一种是隐蔽的,一种是制度化操作,一种是默许的潜规则。
先说隐蔽的潜规则,就是有些权力包租,将市井商业一些事交给地痞无赖去做,其中就有在街面收保护费横行霸道的牛二,还有仗势欺人欺行霸市的郑屠。
再说公开的制度化操作,就是将这些地痞无赖招纳入禁军,以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典型人物就是高俅。高俅本是汴京宣武军,整日游手好闲,刺枪弄棒,还骗人家钱财,被跌配出境。
但东京的花花世界,高俅是舍不得,恰逢哲宗即位大赦,他回到京城,然后靠钻营,阴差阳错,竟然坐上了殿帅府太尉。
哲宗即位初,有一个标志性人物去世了,他便是司马光。司马光是著名的旧派领军人物,虽然他和王安石政治观点不一,但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二人之间交锋也仅仅停留在政治层面,所以王安石尽管变法失败,但他本人却安度晚年,寿终正寝。这与历史上那些主持变法如商鞅等人不得善终形成鲜明的对比。
司马光死前完成了煌煌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以三家分晋开始,意在警告皇帝,历代国灭家亡无不始于“乱自上始”,很显然宋朝皇帝没有听得进去,或者没有意识到。
施耐庵写《水浒》,并非是简单写一部娱乐小说,恰恰想反,他是有一种历史使命感,他将高俅发迹写在梁山好汉起义之前,就是强烈暗示,他是继承了《资治通鉴》的传统,意在告诉后人,之所以后来发生梁山起义,是因为“乱自上始”,是上层建筑自己首先破坏了规则,然后才出现下层作乱。
高俅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公报私仇。当初,王进父亲王升和他较量,将他一棒打翻,便将心中怨恨撒在王进头上。逼得王进做不成螺丝钉,远走他乡。
待王进走到了华阴县地界,结识了史进,传授了半年武艺。然后再次上路,此后下落不明。
这件事,有许多蹊跷之处,王进是避难之人,为何胆敢在史家庄滞留半年之久?再说,他自称要去延安府投靠老种经略相公,那岂不是越早越好,早点抵达延安府,便早日安全,很显然,他的做法与说法自相矛盾。
种种迹象表明,王进根本就没打算去延安府。后来史进去寻找,也是杳无音信,恰恰证明了这一点。那么王进到底去了哪里?作者没有交代,但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下,他的去处,很有可能一路向西,出了宋境,进入西夏,在某个地方隐居下来,只要这样他才能彻底摆脱了高俅的魔爪。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想历史上张元、李昊一样直接到西夏军营效力,以他的本事,混个一官半职应该不难。
当初赵抟在华阴道中,预言大宋盛世到来,而王进最终从华阴道上出走,这绝不是简单的偶然巧合,作者施耐庵其实也在预示北宋王朝即将拉开灭亡的序幕,梁山好汉即将集体登场,第一个亮相的人物史进,恰恰是王进一手教出来的,犹如王进播下的一颗种子,以后必将搅动的宋廷不得安宁。
而此后的高俅继续拆卸庞大的宋朝权力结构,王进后,还有林冲等,陆续被他拆掉,直到它最终轰然倒下。
关注微信公众号“白马晋一”,更多西游、三国等四大名著犀利趣味原创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