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崇启公铁大桥(推进崇启铁路建设)

崇启公铁大桥(推进崇启铁路建设)施卫东委员:上海北上通道能力严重不足施卫东委员对澎湃新闻表示,建议国家层面将崇启铁路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一端与上海崇明线对接,另一端经启东、海门到南通,为实现长三角交通大融合、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施卫东委员认为,江苏启东地处南通市域最东端,长江入海口的北侧,与上海同属长江三角洲,但受长江阻隔,其区位优势一直没有凸显。为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发展,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启东正在积极谋划加快融入上海交通网络体系。目前,上海轨交崇明线已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起点为上海浦东的金吉路站,终点为崇明裕安路站。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新晋“万亿俱乐部”城市南通,要想向南加速对接上海,交通是关键。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到南通加速融入上海,打造长三角“坚强北翼”的话题。

澎湃新闻记者从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处获悉,他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崇启铁路建设,加快实现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提案》。

施卫东委员认为,江苏启东地处南通市域最东端,长江入海口的北侧,与上海同属长江三角洲,但受长江阻隔,其区位优势一直没有凸显。

为加快推进跨江融合发展,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启东正在积极谋划加快融入上海交通网络体系。

目前,上海轨交崇明线已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起点为上海浦东的金吉路站,终点为崇明裕安路站。

施卫东委员对澎湃新闻表示,建议国家层面将崇启铁路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一端与上海崇明线对接,另一端经启东、海门到南通,为实现长三角交通大融合、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施卫东委员:上海北上通道能力严重不足

和上海隔江相望的江苏南通,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首破万亿,成为江苏第四个进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的同时,让南通更加倍感振奋的,是和上海及苏南之间的交通联系正愈发密切。2020年7月,沪苏通铁路开通,结束了南通与上海不通火车的历史。

与上海南向和西向的通道能力相比,施卫东委员认为,上海北上通道的能力依然是严重不足的。

比如南向通道,有沪昆高铁、沪昆铁路、沪苏湖、沪杭城际以及规划中的沪乍杭高铁;西向通道则有沪宁城际、京沪高铁、南沿江城际,等等。

而目前,上海北向通道只有已经开通的沪苏通铁路,还有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铁。因此,上海北向通道的运输能力,以及向北辐射的能级亟待提升。

施卫东委员认为,随着新机场、北沿江高铁、通州湾新出海口的建设,和上海一江之隔的南通,正是江苏接轨上海的“第一桥头堡”,上海产业资本北拓的首选城市。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刘璠同样认为,南通是江苏呼应和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最佳区域,具有上海自贸区腹地的区位优势。

崇启铁路:轨道上的沪通新通道?

在施卫东委员以及刘璠代表看来,在上海崇明和南通启东之间,建设崇启城际铁路,将极大提升上海向北辐射能级。

澎湃新闻注意到,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铁,同样是在江苏启东过江,穿过崇明岛,最终接入上海枢纽。

施卫东委员表示,北沿江高铁将主要服务苏北及中远长距离客流,而崇启铁路则服务上海北上的中短途客流,单程耗时比北沿江高铁略长,但可以实现公交化运营,更加便捷。

崇启公铁大桥(推进崇启铁路建设)(1)

上海轨交崇明线一期工程示意图。图片来自:崇明线一期工程环评报告

施卫东委员认为,崇启铁路发车班次可实现每15-20分钟一车次,高峰小时载客量可超1万人次,基本满足南通、上海融合发展后,产生的较大规模跨区域高质量出行需要,从而支撑区域融合发展对时空距离的更高要求,建成轨道上的沪通新通道。

刘璠代表表示,从现实条件看,上海轨交崇明线最北终点为崇明裕安路站,离南通最东端的启东圆陀角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

因此,崇启铁路将进一步打通长江北支,一方面充分发挥上海崇明线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也为南通新机场、通州湾新出海口以及整个南通,搭建起了立体交通网络。

建议: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崇启铁路

施卫东委员建议,国家层面将崇启铁路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一端与上海崇明线对接,另一端经过启东、海门到南通,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施卫东提出,从国际轨道交通发展形势看,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如纽约、东京等,城际交通异常发达,而我国高铁、普铁及地铁虽然处于领先水平,城际交通却是中心城市或重点城市群的短板。

因此,城际铁路是国内轨道交通发展的一大趋势。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以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为重点,加快推进长三角对外交通、城际交通、都市圈交通等多种层级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施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