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元迎探)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临江仙(元迎探)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接着,迎、探、惜各题一诗迎春,旷性怡情
《读懂红楼》系列讲座〔094〕期 高曰、高博 2022、05、25
元妃说:“妹辈也各题一匾一诗……”,以记今日之事。
元春,先题一绝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接着,迎、探、惜各题一诗
迎春,旷性怡情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探春,万象争辉
名园筑就势巍巍,奉命多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尽,果然万物有光辉。
惜春,文章造化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读四春诗,先从整体上来看:“建来精”、“特精奇”、“势巍巍”、“楼台高起”,四个赞词,凸现出大观园的雄伟典雅。
“天上人间诸景备”、“游来宁不畅神思”、“精妙一时言不尽”、“景夺文章造化功”,是对大观园的整体评价和感受。
这就是紫禁城。
但是细读,作者还有其他涵义。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春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从:“三春争及初春景”来看,元春与三春不在一个时间段上,元春是初春,三春则是晩春了。
初春,是什么景致?以上对大观园的整体评价和感受就是初春景致。
三春,又是什么景致?他们的题诗或许能看出一些。
从脂砚斋批语:“原应叹息”来看,三春是一个令人“叹息”的特殊时代。
迎春,“奉命羞题额旷怡”。
一个“羞”字,概括了迎春(咸丰)悲惨的一生。
咸丰继位后,政局动荡不安,如:
1751年,太平天国起义。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次年,法国也乘机出兵,与英国组成侵华联军。联军先后攻陷广州、大沽,直逼天津。
1758年,英法联军攻克天津大沽炮台,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沙俄又逼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重签条约,又失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及喀什湖以东44万平方公里土地。
1760年8月,咸丰逃往避暑山庄,一年后病逝。
探春(嘉庆),“奉命多惭学浅微”,一个“惭”字,深感自己学识浅微,比
起康熙、乾隆,嘉庆当然惭愧了。
判词中就说了: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判词,暗示了探春(嘉庆)悲惨的一生,探春远嫁——远逝,1820年死于避暑山庄。
惜春(光绪),“景夺文章造化功”,一个“夺”字彰显出光绪的命运。
“夺”字与判词:“独卧青灯古佛旁”,的“独”字,一样含意,被剥夺了自
由的光绪从1898年──1908年,一直囚禁在瀛台过着“独”居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慈禧太后一直以“老佛爷”自居,是“老佛爷”夺去了光绪的自由。
慈禧太后加速了中国的衰败步伐。
迎春、探春、惜春都是作者预测人物,“羞”字、“惭”字、“夺”字三个字概括迎、探 、惜三人的一生。
“原应叹息”,这一声叹息,让中国百年震荡不安,从嘉庆继位(1796)开始,不久之后,中国就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列强入侵,起义不断,从此中国进入了衰落时代,整整一个半世纪。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中止衰运,转为复兴期。
作者准确的预测,简直是神机妙算,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曹頫,真正“通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