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唤醒教师的心理(教师手记大脑中的)

唤醒教师的心理(教师手记大脑中的)可以这样打个比方——“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七个字,高手因为拥有强大的快捷键,所以只要打一个L,就全部出来了。但普通人没有,所以只能一个个打。也就是说,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这种区别,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在学习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人们实际上是在靠心理表征来进行学习。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高手有一个个更加强大的心理表征。


〖一〗

先思考一下。看到“蒙娜丽莎”这四个字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

有一定知识量的成年人想到的会是那幅画。而刚识字的幼儿只能看到这几个字。

也就是说,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这种区别,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在学习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人们实际上是在靠心理表征来进行学习。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高手有一个个更加强大的心理表征。

可以这样打个比方——“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七个字,高手因为拥有强大的快捷键,所以只要打一个L,就全部出来了。但普通人没有,所以只能一个个打。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比方,下面继续用一些实际例子来一步步说明。

唤醒教师的心理(教师手记大脑中的)(1)


〖二〗

著名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在庖丁眼里,牛,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

这就是高手的心理表征。

一开始,他看到的牛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因为他解牛解的多了,所以渐渐有了新的心理表征,思维就开始和普通人不一样。

而这种区别在任何人、任何职业之间都会存在。同样看到一支粉笔,教师的心理表征会是写粉笔字的样子和形成的粉笔字,而库管员的心理表征是一箱箱码放整齐的货物。

同职业也会存在。同样是历史老师,同样看到“赫连勃勃”的一段介绍,基础较差的会想“赫连勃勃”是谁;好一点的会想“我看看他这段做了什么”;老手会想“他这样做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事实上,从新手到高手,就是一个不停创建新的、更高级别心理表征的过程。

以上面例子来分析。老手看到“赫连勃勃”这四个字的时候,他一秒内自动联想到的就是他整个的人物事迹和性格,他不需要在这些方面再去花费精力思考,因此可以集中精力到更加高阶的地方。

这是教师应该特别关注的地方。很多时候,学生学不会,就是因为他没有创建足够的心理表征,这种时候,教师应该帮助他创立这种心理表征。

而且要注意一个要点:心理表征≠知识的多少。很多时候,恰恰需要少而精的知识点,以帮助其创立心理表征。

唤醒教师的心理(教师手记大脑中的)(2)


〖三〗

从大面上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失的心理表征,是知识和考试之间的联系。他们看到的知识点是分散的、一大堆的,就和一开始的庖丁一样,看到的是一头整牛。

不要说学生,即便是教师,不管他原本的专业水平多么高,只要他没有带过学生,他也不会成功建立“我教了多少”和“学生能得多少分”之间的联系。只有带了相当时间的学生,经历了多次考试,通过分析考试规律、对比学生成绩等方法,他才能知道,“原来a知识点虽然简单,但容易犯错,要重点讲重点练,b知识点虽然难一点,但不容易错,可以少花点时间”,知识在他眼里不再是原本的知识,而是创建了新的心理表征。

所以,老教师要通过自己经验,帮助新教师创立这种心理表征,教师则要帮助学生创立这种心理表征。通过考试、练习、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眼里不再是一大堆分散的知识,而是分好类的知识,哪些是易错的,哪些是自己要重点练习的,这样,学生就不会再闷头闷脑的学一天却又不知道在学什么。

要非常注意的是,这种心理表征的创立,是一种技能,而不是一样知识,绝不是教师说一遍“这个容易错,你们都记住了,要好好学”这么简单,它必须是一个学生自己反复练习和强化,真正在心理上创立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要关注和训练的,不是A知识和B知识,而是A和B之间的联接点。

下面再举例说一下这个联接点。

唤醒教师的心理(教师手记大脑中的)(3)


〖四〗

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这是一个知识,假设为A知识。

定语后置有很多类型,这是另外一群知识,假设为B知识。

问学生“定语后置”包括哪些,学生回答出来一系列,这未必是创建了心理表征。他可能只是因为教师要检查,之前背好了而已,在他心里,A知识还是A知识,B知识还是B知识。

那么什么叫新的心理表征呢?

看到“定语后置”时,第一时间反应的不是这四个字,而是“蚓无爪牙之利”,这就叫创建了新的心理表征。

老教师为什么厉害,因为经过了长期的教学,看到这四个字后,他想到的不是这四个字,而是这四个字的各种变形、以及学生回答这四个字、考试时令人遗憾的错误,等等等等,而且,这些东西是在一瞬间同时想到的——这些,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快捷键”,一秒调用。

不会的学生为什么不会?就是因为他看到这四个字,只能想到这四个字,因死记硬背而硬记下来的几种变形,时间一长就忘了。他没有任何快捷键。

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获得这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创建能力,用少而精的知识,通过刻意强化、练习,促进其思考,帮助其创建新的心理表征。

而心理表征的创建,没有什么捷径,就是“刻意重复练习”,练到他形成本能,练到他看到“定语后置”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蚓无爪牙之利”,有了这个起点,他再记其他的情况就要容易的多,因为其他情况和“蚓无爪牙之利”的相似度要远高于“定语后置”这四个字。

因此教师在教一种不易理解的概念包含的7种情况时,假设共需2课时,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分两步走,第一步,用整整1课时把一个情况讲透,练足,帮助其创建新的心理表征;第二步,用剩下的1课时,讲剩下的6种情况,心理表征会帮助他们快速的学会其他6种。而不是平均用力,把两节课平分成七份。

这只是语文中的一个小例子,其实还有通用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创建心理表征情况。

唤醒教师的心理(教师手记大脑中的)(4)


〖五〗

这就是“九九乘法表”。

仔细想一下这个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就会发现他是一个标准的创建心理表征的案例。有了它,我们看到8x9就会条件反射出72,但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你会发现好难回答。

心理表征一旦创立,它就是自动的,没有为什么。它会自动成为下一阶段学习的基本单元。

换句话说,只有达到了“自动”,它才叫心理表征。只要还得想,就不叫心理表征。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他30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两个学习所有课程最基础的心理表征。

自动阅读能力和自动运算能力。

自动阅读能力,就是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思考,在思考的时候可以阅读,它完全是自动化的。

自动运算能力,就是一定范围内的加减乘除运算,已经成为了一种自动的能力,不需要再动脑子。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更难的知识时,才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更深奥的公式里去。

随着教学实践的增加,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点,简直就是金玉良言、精辟的无法再精辟了。

即使到了高中阶段,教师也会发现,相当多背诵科目不好的学生,其自动阅读能力都有问题,他们特别容易在读一段话的抓不到重点,或干脆走神,他们无法在阅读的时候自动思考,就导致了他的背诵效果大打折扣(看似在背,实际压根没入脑子)。

相当多数学不好的学生,则可能在两个方面都有问题,为什么有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公式,他们就是很难学会?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还用在读懂那一句话和基础运算上面。

常说要“打好基础”。而这两样能力真的是基础中的基础。当年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转化后进生,带着他们大量阅读,还专门帮一些学生编了习题集,带着他们一起做,就是在培养这两项能力。

一个围棋高手,定期就会再重新学一下那些最简单的定势,为什么?就是为了继续强化那些最基础的心理表征。乔丹、布莱恩特,拥有着全世界最高的篮球水平,但依然每天练几千次最基础的运球、投球,为什么?也是强化最基础的心理表征。

这些最基础的心理表征,优化程度越高,自动化程度越高,他们就越有足够的精力去思考更重要的东西。

所以,高手和普通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心理表征的区别。

高手会拥有很多的优化好、成系统的心理表征,那些已经自动化的东西成了他学习的阶梯,越走越高。

教师则应该帮助学生逐步创建各种心理表征,以便于帮助他们更好更有效的学习。知识不单单是知识,那些关键的知识,可以拿出来进行专门的训练,以便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快捷键”和“阶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