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古琴风景(原创济南大明湖)
优美的古琴风景(原创济南大明湖)高山流水觅知音,来自网络群里消息:大明湖尼山书院周六上午有一场高培芬老师的古琴鉴赏课。看了老师的简介,顿时心生景仰,我相信古琴一定具有一种非凡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要不,它怎会知晓我此刻的心中所愿?古琴,来自网络 我想我如此低调,知晓自己的短板,既不敢说拜师学艺,也不敢奢望和老师谈论一句半句,而只为倾听名家对于音乐的理解,只为一睹名家弹名曲的风采。应该能够如愿吧。而人生美妙之事,莫过于心想事成。
01雾里看花说古琴
忙碌了几天的工作进入瓶颈,新的领域涉及到了古琴艺术,对我这个琴棋书画样样不通,就连哼个流行歌曲,曲调都能拐到千里之外的俗人来说,太过高雅。
但雅致归雅致,古琴于我却并不陌生。“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的诗句里我能想象出苍柏翠竹间,清风徐徐来,王维独坐抚琴的遗世孤绝意境; 也想象着李白那般“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和友人琴瑟和鸣。
我特意下载了《梅花三弄》《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古琴名曲,让音乐在斗室循环流淌,以一颗恭敬谦卑之心,虔诚地与曲中心情相和,体会曲中的悲喜情长;特意跑到百花洲仔细观察古琴的样貌材质,上网进行基础知识扫盲……
古琴,来自网络
我想我如此低调,知晓自己的短板,既不敢说拜师学艺,也不敢奢望和老师谈论一句半句,而只为倾听名家对于音乐的理解,只为一睹名家弹名曲的风采。应该能够如愿吧。
而人生美妙之事,莫过于心想事成。
群里消息:大明湖尼山书院周六上午有一场高培芬老师的古琴鉴赏课。看了老师的简介,顿时心生景仰,我相信古琴一定具有一种非凡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要不,它怎会知晓我此刻的心中所愿?
高山流水觅知音,来自网络
02欢呼雀跃寻琴影
9月的济南初秋,天空湛蓝湛蓝的,阳光一扫连续多天的阴雨,晒得一切暖暖的,
柔柔的,心儿也软软的。踩着舒适的小高跟,心中想着刚刚恶补的古琴知识,出门下楼,
深深呼吸,一口略带凉意的新鲜空气直冲胸腔。
邻居家小花园里花儿正旺,一只大花猫慵懒地卧在花丛旁。花儿猫儿沐浴在温暖的秋日里,
好一幅美人如画。
可爱的猫咪,来自网络
老东门护城河旁,老人拎着几个大桶正往自行车上装,这是老济南人刚打的甘甜泉水。通往大明湖的这条路线不远不近,半个小时,我已经走进大明湖。
初秋的明湖与盛夏相比已经全然不同的景致,宽阔的荷叶依旧绿意盈盈,仔细看却泛着淡淡的枯黄,荷花已然凋零,垂柳在秋风中摇荡,摇落早黄的枯叶于河面上。
拿着自拍杆穿着汉服的小伙子正对着镜头专心直播,腰间绑着小音箱听评书的老人健步而过,吹萨克斯的大叔鼓着腮帮正在陶醉,栏杆上倚坐的游客出神地盯着荡漾的湖面,遐园小广场上,太极拳学员气定悠闲,孩子们一字马练得正欢。耳边传来一股古琴声。
就是这里了。
大明湖内省图
位于大明湖遐园内的山东省图书馆(老馆)院落是我经常散步光顾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图书馆里依然能闻到书香。旁边的尼山书院原是老年阅览室,我也经常进去闲坐翻几份报刊杂志,如今成了尼山书院的国学讲堂。
步行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脚步轻盈,气定神闲,我用了四十分钟,走进尼山书院。
踏入讲堂,庄重宁静之感扑面而来,已经有两位老师和几名志愿者老师候在台上。
选了靠前的位置,坐下,掏出笔记本,当个好学生,以下专业赏析内容为当时听课笔记整理而成。
大明湖省图院内,来自网络
老师正在前面拨弄琴弦,应该是试古琴的音色吧。我听得老师和工作人员说:琴不在价钱贵贱,有的琴便宜,却很好弹,有的琴非常昂贵,却压不下去……
时间尚早,我起身出门再次观看尼山书院简介和老师的简历。古琴爱好者们也陆续来到,宽敞的讲堂里很快就坐满了听众,环顾左右,目测以退休老人居多,应该是最有闲情雅致的尼山书院常客。
大明湖,来自网络
03心驰神往辩琴声
9点半,高老师的课程准时开始。今天讲授的是《欣赏古琴艺术的最佳方法》
老师60开外,精神气质非常好,讲课语调舒缓平静清晰透亮,却又给人一种非常亲切温和之感,如同古琴发出的声音,古典厚实。
高老师是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山东古琴社长,山东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会长,诸城派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等诸多荣誉称号。幼承家学习古琴,是恢复高考第一届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师承张育谨,王凤襄二位先生,为诸城派古琴艺术的第五代传承人。毕生精力致力于传承古琴这一项流传几千年却在近代没落的古琴艺术。
大明湖秋色,来自网络
古琴自古以来承载着文学,历史,美学,哲学,被称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圣人治世之道音,也是文人修身之物,八音之首,管乐之长。
弹琴的快乐是文化的快乐,千万不要追求表面现象。
从高老师的讲解中,我们了解了古琴传承的艰难,从60、70、80年代的少人问津,门前冷落到2003年之后随着申遗成功而开始大热,直至有点泛滥的趋势,古琴这门曲高和寡的艺术开始走入茶楼会所以及寻常人家。
还被戏称为新四大俗:喝普洱,弹古琴,学密宗,办会馆。作为古琴的传承人不知该喜该悲。
古琴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高雅的艺术,历史上的古琴都是寂寞的,从未热闹过。
古琴,来自网络
高老师讲到了她于2011年受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邀请在巴黎举行高培芬古琴音乐会的情景,在充满热烈奔放浪漫艺术气息的欧洲艺术中心巴黎剧院,没有扩音器,没有麦克风,没有伴奏,台上只有一个人,和这把传承着中华千年艺术的古琴。
我在台下随着老师的讲解神游万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万里之外的千人会场,寂寂无声,唯有中华民族的古琴声音透过老师的手指,透过老师饱含的深情,透过一根根琴弦,穿越古今,穿越时空,如天际之间洒落人间的宝石,皎皎明月般回荡在巴黎剧院的上空,回响在每个人的心中。
大明湖内尼山书院
这一刻,我的眼眶润湿。心中一颗柔软浪漫的情怀随琴音荡漾。
古琴我还未亲耳聆听,只是语言的描述,已然感受到了与演奏者共鸣的美妙。这种感觉吸引着我靠近古琴,从一无所知到心生敬仰。
高老师继续讲解古琴的音色,音位等专业知识,一边弹出代表天地人的三种音色。
老师讲解如此高雅的艺术,该如何掌握方法与规律,如何欣赏才能品出其中三味。
04余音绕梁醉琴音
古人的曲子都是弹给自己和大自然听,如王维诗中所述。弹给别人也是非知音不弹,所以深奥难懂,比如李白听弹琴。正确的欣赏方法可以调理身心。
古琴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非直观欣赏,以琴声为媒,需要听者想象体会其中的悲喜怨。
更要怀有谦恭,神圣的崇高之感,静心,专注于古琴表达的艺术魅力。欣赏古琴一定要有想象力,联想力,听琴不只是悦耳,声在意,听不在耳,而在心。弹者和听者要一齐移情归正,才能产生共鸣,这也是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级别的感受。
古琴大热门下的弊端:只注重指法,谱子,手法,照谱弹奏,很盲目。
夕阳下航拍大明湖,来自网络
真正的经典琴曲非常有形象性,一切艺术都是以形象性表现,没有形象就没有作品。
琴学即人学,表现人的喜怒哀乐,弹者有情感,听者也有情感,才能有弹到人心里而产生共鸣。欣赏古琴前还要对所欣赏的对象有所了解。
高老师的每一句话都直接击中我的心怀,我想情感才是艺术表现最持久的力量吧。
不论是与人交流,通过语言,或是通过音乐,书画,文字等等媒介,都需要饱含的丰富情感才能产生同频。
青岛梅园,来自网络
高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梅花三弄》的欣赏要点后,为我们演奏了这首古琴名曲。。
此刻的尼山书院讲堂鸦雀无声,我们沉浸在高老师行云流水的深情演奏中。
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两者相和,宜其凌霜音韵。
整首曲子,从慢到快再到慢,曲折委婉,音节舒畅,梅花的孤高清冷在高老师的手指下,人景意境浑然一体。从曲调的变化中,我的脑海中勾勒出窗外梅枝疏影,满庭深寂中,梅花含苞迎风摇曳,岁寒遭雪压霜欺,仍昂然挺立的傲骨风姿,结尾袅袅余音中似乎闻到了风雪考验后梅花的袭袭幽香散落空濛。
曲罢,久久无声,许久才传来震耳的鼓掌喝彩声。
来自网络
我是一个门外汉,有幸聆听大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消除我对古琴的种种疑惑,欣赏到古琴艺术之美,高老师的古琴,拥有强烈的生命力,感染力,以及举重若轻,从容谦和的大师风范让我心旷神怡,和着梅花三弄的余音一起绕梁三日不绝。
何其幸哉!
兆君2021年12月31日
后记:
本文是2015年的一个现场记录文,写在自己的空间里。当时图片也不清晰。所有配图均来自头条免费图片库。
这段时间空闲整理,又翻出来重温听古琴的往事,对文字及架构进行了调整,感觉挺有纪念意义,发在自己头条里。
现在大明湖省图书院内山书院还在,就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定期的国学公开课了。
那年在尼山书院里,听了好多国学大师讲国学。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