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的经典唱段(聆听经典走西口)
走西口的经典唱段(聆听经典走西口)记住经典 《走西口》在陕北同样家喻户晓,男女老少都是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这些民歌记录着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但是却反应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口口声声、广为流传。流传于晋、陕、蒙交界的百年文化符号 《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西北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
聆听经典,回味经典,记住经典!民歌,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是民族文化的本源。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民歌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根脉,更是一个民族的鲜明标识。在祖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民歌以她鲜明的色彩、清新的格调、质朴的情感、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感动着天下听众,也向人们展示着她独特的风采和韵味。
民歌是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当民歌以舞台形式进行呈现时,演唱者作为专业的传承者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走西口》这首经典之作。
回味经典
流传于晋、陕、蒙交界的百年文化符号
《走西口》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西北民歌,最初的起源不可考,或曰为山西民歌,或曰为陕西民歌。西口的具体位置,有人曰为山西的杀虎口。其实,西北地区老百姓讲的“口外”,指的主要是山西、陕西境内的长城隘口,过了长城,便是内蒙。自明末开始,包括山西境内部分地区在内的西北地区常年天灾不断,贫困百姓多越过长城到口外的内蒙地区寻找生计,是为“走西口”。走西口者多为青壮年劳力,他们在口外开垦务农,贸易经商,促进了内蒙地区的繁荣。
《走西口》是一首由女声演唱的古老民歌,流传于晋、陕、蒙三省交界处,这首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地道民歌成为了晋商文化的符号之一。很多人是因为《走西口》民歌而对山西有了最初认识,进而延伸到对晋商辉煌历史的崇敬的。
《走西口》在陕北同样家喻户晓,男女老少都是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这些民歌记录着平淡的人平淡的事,但是却反应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口口声声、广为流传。
记住经典
唱的是生活,却留下了最美的文化记忆
民歌《走西口》牵扯出一段厚重历史,这段历史曾经包含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据史料记载,旧社会,晋西北、陕北地区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生活。在近代史上,“走西口”意味着流浪、哀怨和思念,还有绝望。天长日久,以咏叹离别、思念、期盼为主要内容的民歌便在这些地区广泛传播,“走西口”的生活提炼出了独具特色的歌唱主题。
民歌《走西口》昂扬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河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亮丽的激情。土气、大气、美气: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歌词贴近生活,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感情真挚,情真意切,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歌词,极其生动,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走西口》的曲调十分简洁,优美动听,节奏比较紧密,音调与语调相吻合,音域不广,比较接近自然语言的状态。
由王二妮演唱的《走西口》充满了陕北信天游的特色,这首歌曲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风格。二妮在演唱《走西口》时,通过自己对歌曲的深入理解,融合自己的演唱技巧,让自己的感情和音乐融为一体,表达的音乐情绪深入人心,令人充满感动。
二妮的演唱深情而细腻,感情真挚纯朴。声音圆润流畅的表达,将无限思念而又期望的人物内心诠释的淋漓尽致。演唱中二妮还特别融入了哭腔的部分:“哭腔属于一种润腔,可以使音乐情绪表现得更加饱满和感人,这样也更加符合歌曲人物的心理特征。”
二妮演唱的《走西口》旋律优美 唱出了民歌的旋律有朴实之美、色彩之美、悲情之关,多种旋律之美或分散,或交织,从而让歌者和听众产生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