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对潮汕人态度(潮汕人的香港情结)
香港人对潮汕人态度(潮汕人的香港情结)虽然香港距离潮汕不远,且对当时的潮汕人来说,香港如人间天堂,但当时交通落后,加上签证不易,倒少听说周围的潮汕人到香港的。如果某人到香港一趟,其他人就眼中充满羡慕。等某人回家乡,周围会围着一群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从他口中打听出更多新鲜、好玩的东西。从香港回来的此公也滔滔不绝,讲话时中气十足。此时此境,真如阿Q从大城市回来后,泡沫横飞,对乡人大讲特讲大城市的新鲜事一样。甚至连香港电车,讲的人也能扯上半小时之久。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对于潮汕人来说,犹如人间天堂一样神秘、美妙,充满各种各样稀奇古怪、好玩的东西。连《龙虎豹》之类的色情杂志,也在潮汕地区悄悄出现。大量商品经由香港流入潮汕,当时潮汕人常将经香港的走私品俗称“水货”。如果人们看到商品印有“香港制造”,或是“Made in HK”的字样,就会充满信任感。因此,很多伪劣商品也挂羊头卖狗肉,冠上“香港制造”的字样。记得八十年代,每逢过年前后,街
记得某位作家讲过:“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北京情结’。”确实,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假如一生中没有去过一次首都,就如穆斯林一生中从没去过圣地麦加,带着遗憾和失望。
潮汕地区距离北京太远,潮汕人热衷赚钱、经商,不关心政治,平日交谈,极少议论国家大事,做大官的潮汕人不多。较之江浙一带,潮汕人对文化的热情度也远远不足。故“北京情结”一说,对于潮汕人而言实属可有可无。虽然如此,从前潮汕人却有深深的“香港情结”。
谈及从前潮汕人对香港的高度向往,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其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内地十分落后,改革起步不久,深圳尚处开放之初,而香港经济已经十分发达,早是闻名世界的国际金融、商务和物流中心,香港经济规模、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广东。其二,潮汕人喜欢经商,在香港居住、活动的潮汕人在所不少,香港有几十万潮汕人,连李嘉诚也是潮汕人,潮汕距香港较近,因为人脉和地脉关系,潮汕人易从香港获得商品和信息来源。
总而言之,香港对于从前中国人的诱惑自有必然,对于从前潮汕人的吸引力更非同小可。
记得八十年代,每逢过年前后,街边有很多小贩,专卖年画、挂历和挂图,这些图片的上面往往印有香港风光。虽然当时自己只是一个小学生,看多了这类东西,香港风光很是熟悉。尖沙咀、九龙、新界之类的地名,当时都可以熟悉地叫出。一些香港著名大楼在图片中的样子,至今仍能清晰地回忆起。
那时,港片、特别是香港制的功夫片风靡潮汕大地。成龙、李连杰、洪金宝、元奎、林青霞、张曼玉这些大名鼎鼎的演员都是人们熟悉的。当时的饶平县城黄冈镇有一座红星电影院,每当新推出一部香港制的功夫片,往往观众如潮,座无虚席,大家只要听说是香港生产的功夫片就认为值得一看了。
港片之外,香港流行音乐风靡多年。尽管当时很多潮汕人不会讲粤语,在街头巷尾,经常听到人们坐在路边,走在路上,或是骑在车上,时不时口哼几句粤语歌词,《东方之珠》、连续剧《霍元甲》主题曲、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主题曲,都是人们喜欢唱的粤语歌。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对于潮汕人来说,犹如人间天堂一样神秘、美妙,充满各种各样稀奇古怪、好玩的东西。连《龙虎豹》之类的色情杂志,也在潮汕地区悄悄出现。大量商品经由香港流入潮汕,当时潮汕人常将经香港的走私品俗称“水货”。如果人们看到商品印有“香港制造”,或是“Made in HK”的字样,就会充满信任感。因此,很多伪劣商品也挂羊头卖狗肉,冠上“香港制造”的字样。
虽然香港距离潮汕不远,且对当时的潮汕人来说,香港如人间天堂,但当时交通落后,加上签证不易,倒少听说周围的潮汕人到香港的。如果某人到香港一趟,其他人就眼中充满羡慕。等某人回家乡,周围会围着一群人,大家七嘴八舌,想从他口中打听出更多新鲜、好玩的东西。从香港回来的此公也滔滔不绝,讲话时中气十足。此时此境,真如阿Q从大城市回来后,泡沫横飞,对乡人大讲特讲大城市的新鲜事一样。甚至连香港电车,讲的人也能扯上半小时之久。
好景不再。进入九十年代,香港经济下滑。在香港经济力下降的同时,内地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广东经济发展迅速,仅以市政建设而论,今天的深圳、广州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香港,香港又有什么好看的?香港对于潮汕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潮汕人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了。今天,到香港游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潮汕人去香港旅游的热情反而冷却了。
然而,香港经济、文化对于从前潮汕人的影响很大。现在,很多中老年潮汕人,提及香港,还会有潜意识的向往之情,“哇!这是香港来的!”毕竟,香港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
——本文同载于公众号:聆雨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