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为什么少不了吃饺子(说说关于饺子的那点儿事儿)
冬至为什么少不了吃饺子(说说关于饺子的那点儿事儿)宋朝时期,叫做“角儿”。这个名字也便是现在“饺子”的词源。唐朝时期,叫做“牢丸”。此时的饺子吃法基本就和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吃法差不多了,把饺子从汤中捞出来,单独吃饺子。三国时期 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当时叫做“月牙馄饨”,张揖著的《广雅》中曾提到过。南北朝时期,叫做“馄饨”。当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的,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目前在我国的河南、陕西等地依然流行着,人们在汤里放些葱花儿、香菜/虾皮等小料,和馄饨一起吃,其实和现在我们在小吃店中吃的馄饨差不多。
过节不知吃啥怎么办,有万能的啊,没错,就是饺子啦!今天是冬至,本就应吃饺子,那我们便来说说关于饺子的知识。
饺子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
东汉时期,叫做“娇耳”,张仲景曾做“祛寒娇耳汤”救治伤病人民。
三国时期 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当时叫做“月牙馄饨”,张揖著的《广雅》中曾提到过。
南北朝时期,叫做“馄饨”。当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的,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目前在我国的河南、陕西等地依然流行着,人们在汤里放些葱花儿、香菜/虾皮等小料,和馄饨一起吃,其实和现在我们在小吃店中吃的馄饨差不多。
唐朝时期,叫做“牢丸”。此时的饺子吃法基本就和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吃法差不多了,把饺子从汤中捞出来,单独吃饺子。
宋朝时期,叫做“角儿”。这个名字也便是现在“饺子”的词源。
元明时期,叫做“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通现在我们的“扁”字。
清朝时期,饺子的名称较多,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
到了现代,便有了如今“饺子”的名称了。当然南方不少地方的人也称其为“馄饨”。
二、为什么要吃饺子感恩
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看着百姓大受其害,于是辞官还乡,想一心救治百姓。就在冬至这一天他他踏上了返乡之路。
在路上他看到了那些为生存而奔波的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许多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顿感难受,于是在南阳东关搭起了帐篷,架起大锅,专门舍药为穷人治冻伤。他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并把这种药叫做“祛寒娇耳汤”。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从冬至起,张仲景天天舍药,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张仲景为乡亲治病的情景,为了表示对他的感谢与怀念,便模仿着“祛寒娇耳汤”的制作办法,做起了食品。为了区别“祛寒娇耳汤”的药方,就改称为“饺耳”。天长日久,形成了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纪念
一种说法是纪念盘古氏,他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状态,从而使人们获得了在地上生存的空间。
另一种说法是纪念女娲娘娘造人的伟绩,据说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 用嘴咬吃。
1978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滕县的薛国故城,发掘了一座薛国君主墓。在出土的一套铜礼器中,有一个锈蚀了的铜食器,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白色食品。都呈三角形,每个长5~6厘米,最宽处3.5~4厘米。发掘者认为,从形制上看,这一食品应该是饺子。这盒饺子出土不久,由于接触了空气而渐渐变黑,不过,从它开始呈现的白色表皮看,它大概是用面粉捏制的。至于这位墓主人生前享用过的饺子是什么馅料,发掘者没有公布,可能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尚待研究。薛国是春秋晚期的诸侯小国,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
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饺子夏至面。
吃了饺子汤,胜似开药方。
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
送行的饺子迎行的面。
想吃饺子先和面,放面放水竹筷拌。
不想皮破放鸡蛋,要想面软放点盐。
拌到适当用手和,手不粘来盆不粘。
醒面时候忙切馅,肉馅一个方向拌。
素馅最后再放油,可把菜汤包里边。
揪的剂子有技巧,拇指围成半个圆。
握剂手儿不能紧,揪出剂子是个蛋。
擀的剂子先一按,一手擀剂一手转。
中间厚来四边薄,这种剂子好使唤。
包的饺子要好看,多捏折子不偷懒。
双角用手向里捅,放到饺板独立站。
饺子可放一排排,也可排成一个圈。
全家一起包饺子,其乐融融过大年。
1.饺子的由来
从前,面皮遇上了麻烦,向好朋友肉丸求助,肉丸一拍胸脯说,你就包在我身上吧!于是就有了饺子。
2.情侣饺子
两个饺子结婚了,洞房的时候,一个饺子会到房子里一看,床上躺着一个肉丸子,他很诧异,问你是谁?那个肉丸子害羞地说,讨厌,人家脱了衣服你就不认识人家了么?
3.老外吃饺子
两个老外聊天,一个说:“我真傻,第一次吃饺子还剥皮了。”另一个说:“你还好,我以为是吐核的。”
4.吃饺子的误会
中国人请刚开始学汉语的老外吃饺子。中国人不住地劝老外说:“蘸(站)着吃 蘸(站)着吃 不要客气! ”老外一听,赶紧站起来吃。中国人急忙说:"别客气!请坐!请坐!”老外又坐下。不一会儿,中国人又对老外不住地劝说:“蘸(站)着吃 蘸(站)着吃 不要客气! ”老外崩溃,卒。
5.儿媳妇煮饺子
大年三十,某家包饺子,傻儿媳妇负责煮。 婆婆说:“今天过年,饺子煮破了要说挣了(即挣钱的意思),讨个吉利。” 过了一会儿,婆婆问:“饺子好了么?挣了没有?” 傻儿媳妇答:“您放心,有我在,一个也挣不了!”
从以上关于饺子的丰富知识便可看出,对于饺子人们是有多么的喜爱。在当代,“饺子”,它不仅好吃,同时更是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感情,那便是团圆、美满、亲情。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怎么样,今天你吃饺子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