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知道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知道自己无知)如果说苏格拉底用生命为之奠基的是雅典人民理性和思辨的传统的话,他的徒弟柏拉图则在老师的基础上对人生的思考更广更深。亲眼看着他敬爱的老师被不义的判决所陷害,柏拉图年幼的内心必然曾激起过极大的波澜。影响柏拉图的,除了其恩师苏格拉底,还有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除了数学之外,他最有名的立场就是主张灵魂不灭。他的思想给了柏拉图很大的启发,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人一死就什么都跟着结束了,那么我们这一生所做的事情八分之九十都是浪费的,我们为什么那么辛苦读书、求取知识呢?我们为什么那么努力工作呢?工作的目的究竟何在?反正最后都要离开世界,一离开世界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这一生付出的许多努力、奋斗所获得的成就与成功,都只是一种幻象而已。大多数人当然不愿意接受类似这种的消极、悲观的想法,这时就必须承认,人是有灵魂的。但是灵魂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就想要想办法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灵魂不灭。2、

导 读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知道自己无知)(1)

  • 人生本就是一场无法涂改的单行航线图,重点在于如何选择和把握。有的人穷其一生,也只是庸庸碌碌、千篇一律地度过,有的人却一步一个脚印,认真思索当下每一步的意义。

  • 在《西方哲学与人生》中,傅佩荣老师不仅介绍了为人熟知的大哲学家所生长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也用通俗平实的话语、尽可能翔实地介绍了这些大家们的主要观点及其提出缘由。

  • 光是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就足以让我们对于人生、对于宇宙和世界有所思考了。

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胜的,关键看谁是来上这门课了。与别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知识只居于次要地位,而其首要的目标则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今天,小编想给大家介绍一本好书,也是一本通识类哲学教材。它就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出版于2006年并风靡数十年的《西方哲学与人生》(共两卷)。

可是那帮被他寻访的人虽然不聪明,但是很讨厌被人挑衅和打脸啊,于是大伙儿一合计(估计神也这么想):苏格拉底这样的人不能要。他就被人弄死了。而且,为了追求心中的法律和正义,他甘愿一滴不剩地饮下那杯足以致命的毒酒。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谭嗣同——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其实就是个悖论:如果正义不存在,那你为什么还要遵守这些非正义的人制定的规则呢?换句话说,你为什么要用命去遵守它?不过,他也可能想明白了,他只是想以身殉道来换取国民的觉醒而已。

2、柏拉图践行师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如果说苏格拉底用生命为之奠基的是雅典人民理性和思辨的传统的话,他的徒弟柏拉图则在老师的基础上对人生的思考更广更深。亲眼看着他敬爱的老师被不义的判决所陷害,柏拉图年幼的内心必然曾激起过极大的波澜。影响柏拉图的,除了其恩师苏格拉底,还有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除了数学之外,他最有名的立场就是主张灵魂不灭。他的思想给了柏拉图很大的启发,为什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人一死就什么都跟着结束了,那么我们这一生所做的事情八分之九十都是浪费的,我们为什么那么辛苦读书、求取知识呢?我们为什么那么努力工作呢?工作的目的究竟何在?反正最后都要离开世界,一离开世界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这一生付出的许多努力、奋斗所获得的成就与成功,都只是一种幻象而已。大多数人当然不愿意接受类似这种的消极、悲观的想法,这时就必须承认,人是有灵魂的。但是灵魂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图就想要想办法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灵魂不灭。

除此之外,柏拉图还写作了《对话录》、《理想国》等作品,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爱情观上,全面构筑了其理想中的世界。许多人谈到柏拉图式的恋爱,就会说那是个完全没有行动的爱情。他们认为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精神层面的,这其实是误解了柏拉图。柏拉图并未完全否定爱情的生物性表现,他以一个有趣的希腊神话来说明,古时候的人是男女合体的圆柱体,每个人都有四眼、四耳、两双手、两双脚,跑起来非常快,因为这个人的两部分志同道合、浑然一体。这种人圆满美好而且能力很强,不过神看了却很嫉妒,便将之一分为二,变成了两个人。从此以后,人们为了追求圆满的生命,便一生都在追求另外一半。

其实,柏拉图用这则希腊神话所要表示的,不仅仅是生物性层面的意义,而更可能指向的是精神的圆满。因此,我们要设法从理性出发,找到一样东西真正的理型,以之为目标,让自己在行为上不断实现最高的价值。换句话说,人生并非走向死亡,而是一个走向善的生命旅程。这正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核心所在。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知道自己无知)(2)

3、亚里士多德:幸福是把灵魂安放在最适当的位置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跟了他二十年。亚里士多德曾经受马其顿国王的聘任,担任过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当雅典被亚历山大征服之后,亚里士多德以帝王师的身份重回雅典,创办了自己的学院。他的学生们后来被称为漫步学派。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希腊各邦掀起反对马其顿的风潮,他也受到波及,被雅典人控以“渎神”的罪名。为了避免苏格拉底式的悲剧,他逃离了雅典,留下一句名言:“我不要让雅典人第二次谋杀哲学。”随后第二年便逝世了。

亚里士多德的学问极为广博,大概除了数学之外,没有一门学问不曾引起他的注意。他的著作范围涵盖了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艺术、美学、天文学、修辞学、气象学、动物学等等。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哲学家就是这样,他们最可贵的就是那个独立的灵魂。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世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在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系统中,人生的目的乃是要完成自我本质的实现,也就是降低个人潜能或质料的成分,向实现或形式迈进。

把这种对人生的看法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的话,大多数人都搞错了,因为现代人对于幸福与否的标准,大多集中在有形的金钱、物质之上,甚至深陷其中,丧失了闲暇,也丧失了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机会,根本算不上幸福。

或许,光是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就足以让我们对于人生、对于宇宙和世界有所思考了。更不要说还有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叔本华、尼采等人也都提出了他们振聋发聩的观点。其实,对于某个人的哲学,赞同不赞同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那种爱智的趣味。傅佩荣老师的《西方哲学与人生》就暂时先介绍到这里了,但愿能够对你们有所启发。

书 名:《西方哲学与人生》

作 者:傅佩荣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苏格拉底说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知道自己无知)(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