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与书为伴亦潇洒(与书为伍不虚此生)

与书为伴亦潇洒(与书为伍不虚此生)作为一个曾经与“文青”沾点边的女孩子,是不能不提到诗的。青春里,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在这里回忆一下。与《青年文摘》并列在我的青春岁月里的还有《读者》,这本杂志,我现在仍然在看。说实话,年轻的时候,觉得《读者》里面的许多文章是诲涩的,感觉没有《青年文摘》通俗易懂。有这样的感受,究其原因是受限于的我的文化水平。没有接受过高等的读文教育,脑海里的词汇量特别少。这一点,到现在仍然在制约着我,心里想的总不能如愿的呈现在自己的文字里。帅气又深情款款的男主角爱上纯情又美丽的女生。当然这爱情肯定没那么顺利的。要么男主角家境贫寒,女主角出生名门,要么男主角优秀多金,女孩子出生普通,这样不对等的爱情,自然是要遭到家长的反对的。于是就有热切的思念,有了偷偷的私会,有了让人心都揪起来的深情表白,有了肝肠寸断的永生不能相见。记得和女同学读到男女主角相拥,或是亲吻的句子时,都有些不好意思,匆匆地翻到下一页。仿佛那少女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刚好入手一本好书,余秋雨老师的《老子通释》。

与书为伴亦潇洒(与书为伍不虚此生)(1)

人到中年,与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很远。是孩童时的午后与傍晚,收音机里播放的刘兰芳与单田芳的评书吗?是镇上唯一的一家新华书店的橱窗里铺展着的一本本小人书吗?是无数亮着星星的夏夜里,奶奶和父亲坐在院子里的竹床上讲过的那些故事吗?还是屋后那家蓄着胡子的老爷爷家里收藏着的一本本厚厚的古书呢?

小时候看书,喜欢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于是武侠类书成了首选。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三个名字,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一定不陌生。看过了他们的书,迷上了所谓的江湖,不止一次地幻想着做一个江湖中人,一身武功,一身正气,仗剑天涯。

与书为伴亦潇洒(与书为伍不虚此生)(2)

情窦初开的年纪,知道了琼瑶。那时候,根据琼瑶的书改变的电视剧已经铺天盖地。她的书悄悄的在女生中间传递着,得到一本,如获至宝。有时候是一个人悄悄地看,有是与女同学分享着看。言情小说,自然就是谈情说爱的,免不了有亲热的情节。琼瑶女士是写爱情故事的高手,不能说她有多高的文学成就,但在当时,被一众女孩子奉若神明。

帅气又深情款款的男主角爱上纯情又美丽的女生。当然这爱情肯定没那么顺利的。要么男主角家境贫寒,女主角出生名门,要么男主角优秀多金,女孩子出生普通,这样不对等的爱情,自然是要遭到家长的反对的。于是就有热切的思念,有了偷偷的私会,有了让人心都揪起来的深情表白,有了肝肠寸断的永生不能相见。

记得和女同学读到男女主角相拥,或是亲吻的句子时,都有些不好意思,匆匆地翻到下一页。仿佛那少女的心思被窥探了一般,其实心里是很想好好看看那段情感描写的。那是一段情感被压抑又隐隐地想要爆发的年代。

与书为伴亦潇洒(与书为伍不虚此生)(3)

再后来,书店和报刊亭里出现了许多杂志。我的兴趣也从武侠和言情转移到励志的青春故事中。那时候,最爱的杂志是《青年文摘》,每月一期,基本期期都买。文摘的封面都是拍摄的很唯美的图片。内容上有励志故事,青春美文,历史人物,名人名作。我的整个青春期的读书时光与《青年文摘》是紧密相连的。

与《青年文摘》并列在我的青春岁月里的还有《读者》,这本杂志,我现在仍然在看。说实话,年轻的时候,觉得《读者》里面的许多文章是诲涩的,感觉没有《青年文摘》通俗易懂。有这样的感受,究其原因是受限于的我的文化水平。没有接受过高等的读文教育,脑海里的词汇量特别少。这一点,到现在仍然在制约着我,心里想的总不能如愿的呈现在自己的文字里。

与书为伴亦潇洒(与书为伍不虚此生)(4)

作为一个曾经与“文青”沾点边的女孩子,是不能不提到诗的。青春里,有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在这里回忆一下。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

——舒婷的《致橡树》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戴望舒的《雨巷》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说到诗,怎么能不提到这两个名字呢——汪国真和席慕容。如果说上面列举的几位离我年轻的时代有些遥远,他们两位可是实实在在的与我生活在相同的时空里。

与书为伴亦潇洒(与书为伍不虚此生)(5)

那年月,逢年过节,好朋友之间是要互赠明信片的。我最喜欢的明信片是风景。不是那种说得上名字的山川大河风景。而是画面上有着似有似无的风,吹着一个看不清脸庞的女孩的白衣和长发,天上有高飞的鸟,远处有飘呀飘的晶亮的芦花,脚旁有从青苔里开出来的无名小花。配上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或者汪国真的《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青春里哪能少了流浪的主题。说到流浪,怎能不提到她呢?亲爱的三毛!

那个曾经自闭的孩子呀!那个曾经以为自己再也走不出去的女孩,有一天走出去了,这一走就是万水千山。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从台北到西班牙,她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从撒哈拉到中南美洲,她书写着前世的乡愁;从那遥远的地方,她遵循着内心的召唤,来到了敦煌的鸣沙山,找到了灵魂的皈依之地。

滚滚红尘,她来过,而红尘外,才是她永恒的归宿。

与书为伴亦潇洒(与书为伍不虚此生)(6)

那些青春里看过的书都在我的橱柜里收藏着,一起收藏着的还有经历过的青春往事。你们都好好地待着吧,因为我爱你们,不会把你们弄丢。

回到现实中来,看看我的案头都有哪些书放着。我喜欢看书,却不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所以,书一直看的懒散。好书太多,凭借毕生之力,也看不完。唯有选择能在心里与之握手的书来读。

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入我的心的呢?已经难寻源头。只知道,只要是他的书,我都买来看,一边看,一边期待着他的新作。

他就是余秋雨。

好吧,回到开头吧!昨晚刚收到的快递,余秋雨著的《老子通释》,为今天的世界读书日应个景。

余老师的书是我买的最多的。从最初的《文化苦旅》到最新的《老子通释》,他的书在我这里大概二十本左右,这中间可能有一些是盗版的,因为老师的书太受欢迎,总有一些不法商家以此牟利。我只是一名读者,没有什么辨别能力。因为太爱他的书,所以看到不一样的书名就买,结果就有了书名不一样,内容大同小异的书一起放在案头。

老师的书让我受益匪浅。一本《古典今译》,用独特的余式散文风格,让我初步了解了屈原诲涩难懂的《离骚》,苏东坡充满道家领悟的《前、后赤壁赋》,司马迁的从一个地狱寄往另一个地狱的《报任安书》,陶渊明的田园向往《归去来兮辞》。

余老师的《寻觅中华》,让我一次次以全新的视角仰望一个个远去的先哲和文化大师的背影。《中华文化课》对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作了系统的阐述。不多说,用心去读吧!

与书为伴亦潇洒(与书为伍不虚此生)(7)

手机功能的日新月异,让我们的阅读有了更多的选择。有人热衷于阅读短小精悍的哲理文字,有人喜欢阅读趣闻佚事,有人喜欢阅读社会热点新闻。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等等,层出不穷。这是快餐文化的产物。

一些文字,初初读来,好似说到了心坎上,可是,这些文字一直在变换着花样出现在一些媒体文章里,比如说今日头条和百度上出现的一些文章是非常雷同的,一些写手抓住大众的阅读心理,用雷人的标题来吸引阅读者的眼球。点开之后,总有被欺骗的感觉。诸如“年少不懂杜甫诗,读懂已是中年人”,这种语句的标题后来衍生出“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中年人”“年少不懂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等等。这样的阅读环境,真的要有一点辨别能力,才能读到自己喜欢的文字。

说来惭愧,虽然读了一些书,却不容易记住具体的内容。我一直相信,读书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一定要死记硬背书的内容,但是,一本本入了心,下了功夫读过的书,会像血液一样流淌在血管内,遍布全身,滋养出我们的生命气质。

文字像是一个魔法师,在自己喜欢的文字面前,我们如同着了魔一样深陷其中,与文字的创作者进行着灵魂对话。

好的文字,能让我们看到作者的喜好和秉性。你会在心里由衷地说一声:原来,你也是这样的人呀!

你是这样善良的,广博的,独特的,易感的人呀!你是这样深情地、纯粹地,勇敢地活着的人呀!

这样的你是谁?

你是屈原,你是司马迁,你是李白,你是苏东坡;你是曹雪芹,你是吴承恩,你是关汉卿,你是汤显祖;你是鲁迅,你是巴金,你是莫言,你是路遥;你是……

你还会是一个个后来者。

因为有了一个个“你”毫无保留的给予,我们的精神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我们的心灵生活才过得如此纯粹。

感谢有“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