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人是怎么存世的(曾经雄霸半壁江山的契丹人)
契丹人是怎么存世的(曾经雄霸半壁江山的契丹人)公元916年,契丹国建立,947年改国号为大辽。辽自太宗耶律阿保机至九世帝耶律延禧历219年。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改革习俗,建立城郭,创制契丹文字,发展农商,年号也仿中原,任用大量汉人官吏,管理国家。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诸多方面多有建树。辽文化即以根植本土的游牧文化为主体,吸收中原文化,构成了自己的契丹文化。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西夏和宋朝形成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当然,民间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从未中断),以致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其实,俄语中对中国的称呼来源于契丹。“契丹”原意为镔铁,它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
中华民族是神州大地上多个民族历经几千年融合而成的,在这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有一个民族扶摇而起,又神秘消失,这就是契丹族。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即坚固之意。这个剽悍勇猛、好战威武的民族,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曾经挥斥长城内外,饮马黄河。契丹有着无比神秘的文化,考古人员发现的一块刻满了怪异符号的石碑,到底是什么呢?自明代以来,契丹人就集体失踪了,人们再也听不到关于他们的消息,这又是为什么呢?
1、契丹民族简介
据《魏书》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契丹最早分为8个部落,部落首领每3年推举一名盟主作为头领。据说这个习俗还有着一个故事:有一位男子骑着一匹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一位女子则乘青牛自上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了八个儿子。后来,他们的8个儿子分别繁衍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契丹。
契丹人《出猎图》
2、契丹民族的起源
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在英语中的名称为“China”,来源于中国的瓷器名称,然而却有很多其他的外国语言并不这样称呼中国。在俄语、希腊语,以及中古英语中,整个中国均被称为“契丹”。如现在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Kitay”。那么,为什么中国的称呼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会呈现出这样的差异呢?“Kitay”、“Cathay”这两个词又是源自哪里,代表着什么意思呢?
其实,俄语中对中国的称呼来源于契丹。“契丹”原意为镔铁,它作为民族称号,来象征契丹人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历史文献最早记载契丹族开始于公元389年,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室韦。而南柔然避居今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着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此时八个部落的名称分别为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于、日连。在战事动荡的岁月中,各部走向联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后经过了大贺氏和遥辇氏两个部落联盟时代,后建立辽朝。
公元916年,契丹国建立,947年改国号为大辽。辽自太宗耶律阿保机至九世帝耶律延禧历219年。耶律阿保机在位期间,任用汉人韩延徽等改革习俗,建立城郭,创制契丹文字,发展农商,年号也仿中原,任用大量汉人官吏,管理国家。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诸多方面多有建树。辽文化即以根植本土的游牧文化为主体,吸收中原文化,构成了自己的契丹文化。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与西夏和宋朝形成对峙的格局。在此期间,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当然,民间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从未中断),以致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
契丹不仅在对外联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本身的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由于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也已经十分发达,它还把自身的文化等向外传输,影响着外界对中国的印象。外国甚至认为契丹就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时至今日。后来,虽然契丹衰落了,繁盛的文明也随着消失,但是那些已经形成习惯的欧洲国家仍然没有改变这种以契丹国名、族名代表中国的习惯。这种习惯在这些国家中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它的原意已经被人们遗忘,但是从这个词汇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契丹繁盛时是何等景象。
很多语言把中国称为契丹,蒙古语和一些突厥语言里又都把汉族称为“契丹”,如Hited,Khitay,Khtai……这样就陷入了汉族等于中国,他们不是中国的逻辑推理中……可是汉语中契丹和中国含义是不一样的。 尽管契丹一词有了指称全中国的意思,但是《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依然论述说:对于十四世纪的欧洲人来说,Cathy是由契丹种族的名称派生出来的的一种称呼,指“北中国”,是一个与Manzi(蛮子,南中国)不同的国家。到了十六世纪,欧洲人才明白Cathy和Manzi实际上是中国这个更大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赤峰市博物馆契丹王朝展区
3、契丹民族消失的原因
契丹民族不但创造了强大的军事王国,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至今在黄河以北地区保存下来的古佛寺和佛塔,巍峨雄伟,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坚固挺拔。尤其山西省应县的释迦塔,是现今全世界保存得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历经多次地震而不毁。
从中不难看出,创造如此辉煌文明的民族,一定有着相当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同时,也可以看出契丹王朝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除了大量吸收中原汉族人才以外,还通过与宋朝的交流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民族,确实在中国北方开创过一派繁华的时代。然而,如此强大的一个民族,为什么会迅速消失呢?契丹人究竟去了哪里?他们还有没有后裔?寻找这个失踪的民族,成为一个诱人的历史之谜。
据《辽史》记载,辽灭亡后,至少还有两大部分契丹人留了下来。一部分是契丹末代皇帝的追随者,另一部分是聚居在辽国南部的契丹人,还有一些散居各地的契丹军民。黄河流域不断出土的文物说明有的契丹人被女真人降服,有的向北回迁到契丹的发祥地,也有人和北方其他民族逐渐融合为一体。事实上,在金朝统治时期,契丹人不断举行起义。当蒙古族兴起后,契丹人纷纷投靠,想借助成吉思汗恢复本民族的地位。这也从侧面证明,到元代初期,契丹人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
那么,几百万契丹人到哪里去了呢?史学界推测大致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第二种可能,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演化为其他民族。第三种可能,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这几种可能虽然不同,但是都承认契丹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他们已经被融合到了其他民族之中,永远地消失了。
当然也有几种版本传说契丹民族没有被融合,他们作为一个民族仍然存在。一种说法认为,生活在大兴安岭、嫩江和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的达斡尔人,就是契丹人的后裔。达斡尔的意思是“原来的地方”,也就是故乡。几百年来,达斡尔人就在这里游牧,但究竟哪里才是他们的故乡?达斡尔人自己不知道,因为他们自己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没有人知道了。学者通过比较研究契丹族和达斡尔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语言、历史等内容,找到了大量证据证明,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但这些只是间接的证据,具体定论尚待进一步地证明。
在距西安城不足40公里的长安区白鹿原脚下,有一个名叫耶柿村的普通村庄。从外观看,这里和关中地区其他村庄几无差别,不一样的是,400多户村民中有一半多姓耶,按上年纪村民的话说,“耶”只是他们“耶律”复姓中的一个字……有人说,耶律姓氏,来源于辽宋时期的一位耶律天庆王;有人说,很久以前,一位契丹族妇人带着一双儿女来这里逃荒,后来一代代繁衍生息有了这个村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契丹部落最后流落到了云南地区。他们的根据是,在云南施甸县,发现了一个仍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统称“本人”。在施甸县由旺乡的一座宗祠里,还发现了一块上面篆刻着“耶律”二字的牌匾。据“本人”介绍,这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先祖阿苏鲁,并表明他们的契丹后裔身份。历史上确有记载,阿苏鲁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后裔,他的先祖曾参加西南平叛战争。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些“本人”就是阿苏鲁的后代。毕竟漠北和云南相隔万里,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学术界始终未能给这个自称契丹后裔的族群正名。
(文/邓海春)
版权@作家邓海春 所有,如需转载到其他网站请联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