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三年识马性五年懂人心(俗话富养马匹穷养牛)
农村俗语三年识马性五年懂人心(俗话富养马匹穷养牛)那么,脚夫就要考虑到这种驮运牲畜,驮运能力强,又要速度快,而且耐饲性强。虽然说骡子的速度没有马快,胜在驮运耐力强;拉力不如牛强,驮运承重能力比牛强不说,而且胜在速度比牛强;虽说耐饲性无法与牛相提并论,可是又兼顾了驴的抗逆性强悍特点,所以骡子很少生病。这里的脚夫,说白了就是古代做运输的生意人,帮助雇主运送货物等,这就需要一种驮运牲畜,能够代替人工做体力劳动。比如现在局部山区分布的“马帮”,也有不少人养骡子,帮助人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运送货物。另外,养好马不仅仅需要养殖场地,便于活动,且马不会反刍,且食道狭窄,单胃容量小,依靠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消化吸收粗饲料。这就使得马的耐饲性,无法和牛相提并论,养马成本较高。而牛的胃在自然进化中,形成了4个室,容量大: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且牛还是“反刍”动物,使草料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以牛的耐饲性比马更胜一筹,养护成本较低。脚夫爱养“
这三种牲畜,是老祖宗们长期在驾驭实践中,根据它们各自的生态习性,以及使用功能,得出的结论——“富养马匹穷养牛,脚夫爱养‘二混头’”!白驹过隙,可见马也是速度的象征。但在牧畜里,马比较娇贵,且性子烈,要好生饲养管理才行,投资较大;牛,无论是水牛或者黄牛,耐饲性强,好饲养,耕地拉车要比马实用性强,所以是最接地气的一种家畜,在民间的普及率也最高、最亲民,缺点是速度慢;这里所说的脚夫,在古代就是搞“运输”行业的人,需要赶时间,比如马帮运货、或者走镖带货的人,都算得上是脚夫,因此脚夫需要一种速度快,又得好饲养的驮用牲畜,“二混子”应运而生!
富养马匹穷养牛
马在自然进化中,以善于奔跑而闻名于世,在交通、信息闭塞的时代,马的速度被人们充分运用,多用作骑乘,或者驾驭马车之用。而且马自古以来就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古代帝王将相出门乘用马车都有讲究。《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乘六马”的记载,《后汉书·舆服志》中也有“天子所御驾六,余皆驾四”的记载。这充分说明,自古以来马就是富贵的象征。民间也有:“贫富看马桩”的说法,封建社会谁家门前有马桩,除了实用功能外,就是彰显主家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普通人家也养不起马,再说养马还没有养牛用处大。
再者说,牛在人工驯化中,虽然速度无法和马相比,胜在耐力性比马更胜一筹,且脾气更加温顺,便于驾驭。因此,无论是耕作旱田,或者水田,马的实用性不如黄牛和水牛高。这就使得在农耕时期,以耕地为主的农民,在速度与实用性方面考量,养牛更合适。
另外,养好马不仅仅需要养殖场地,便于活动,且马不会反刍,且食道狭窄,单胃容量小,依靠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消化吸收粗饲料。这就使得马的耐饲性,无法和牛相提并论,养马成本较高。而牛的胃在自然进化中,形成了4个室,容量大: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且牛还是“反刍”动物,使草料能够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以牛的耐饲性比马更胜一筹,养护成本较低。
脚夫爱养“二混头”
“二混头”是马和驴杂交的产物,俗称骡子。马和驴本是2个独立的物种,已出现了生殖隔离。但有趣的是,马和驴杂交能产生后代。而“二混头”就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又分为公驴和母马杂交出的马骡,以及公马和母驴杂交出的驴骡。通常雄性“二混头”没有生殖能力,而雌性骡子不排除有生殖能力,这就是骡子在民间得到“二混头”别称的由来。
这里的脚夫,说白了就是古代做运输的生意人,帮助雇主运送货物等,这就需要一种驮运牲畜,能够代替人工做体力劳动。比如现在局部山区分布的“马帮”,也有不少人养骡子,帮助人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运送货物。
那么,脚夫就要考虑到这种驮运牲畜,驮运能力强,又要速度快,而且耐饲性强。虽然说骡子的速度没有马快,胜在驮运耐力强;拉力不如牛强,驮运承重能力比牛强不说,而且胜在速度比牛强;虽说耐饲性无法与牛相提并论,可是又兼顾了驴的抗逆性强悍特点,所以骡子很少生病。
这三样牲畜,从它们各自的综合能力考量,以及饲养成本权衡利弊后,“二混头”的优势就展现了出来,虽然项项并非最优,胜在作为脚夫的帮手,综合能力排名第一。因此,就不难理解脚夫爱养“二混头”了,这也是古代骡子能够保留下来的价值,要不然,这个怪胎就没有存留下去的必要了!
马、牛和“二混头”这三种牧畜,由于它们各自的实用价值不同,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根据自己养殖目的,进行不同的饲养运用。在古代,养马就是运用其速度,且是彰显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而穷人养马不如养牛用处大,且不如牛好生饲养,养不起就不养了;骡子的优势在于,驮运能力强又兼顾比马好饲养。因此,俗语说:“富养马匹穷养牛,脚夫爱养‘二混头’”有道理。延伸到现在,好比人们“养”轿车、农用车和货车,不同的人根据实际需求,就会选择不同的车来“养”,讲究经济实惠是同样的道理,物尽其用罢了!#三农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