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国产剧近几年发展(诞生40年国产剧也有了)

国产剧近几年发展(诞生40年国产剧也有了)从2000年开始,国产剧每年突破1万集,之后每年的总集数都在递增,到2013年时,已经超过了2万集。尤其是2019年,共播出了535部电视剧,是20年前的4倍之多。1988年,陕西农村,众多邻里围绕在一台黑白电视前看电视剧。1981年播出的《敌营十八年》像是一个楔子,徐徐拉开了国剧的帷幕。在它播出后的第二年,就有11部电视连续剧和50余部短剧制作完成。那时,国产电视剧的选材还局限在已然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神话演义、四大名著、民间传奇上,内容大多照搬原著,谈不上映射现实和创新。但那个时期拍的电视剧,如《西游记》《红楼梦》《济公》《聊斋》《封神榜》等,几乎都成为了经典,足以证明当时中国电视剧业的技术和审美已经可以高度还原历史名著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1990年代,国门进一步打开,多个经济特区的出现,对中国的经济有了更深远的影响,在文化上的蝴蝶效应则体现在不同类型、风格、视角的电视剧越来越

国产剧近几年发展(诞生40年国产剧也有了)(1)

文·冯祎

岁末年初,视频平台爱奇艺被爆开始裁员,比例在20%至40%之间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作为影视剧作品输出的重要平台之一,爱奇艺裁员的重要原因除了平台的长期亏损,还有过去一年,热门剧集锐减、会员增长停滞等。

曾几何时,中国人每天晚上吃完饭后最开心的家庭活动,就是一起坐在沙发上追看电视剧。渐渐的,随着可选择的剧集增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等,人们开始抱着电子设备,各追各的电视剧。2021年,受到政策调整、娱乐圈整顿行动等影响,诞生40年的国产电视剧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国产电视剧40年来的变与不变

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第一次开始有了文化消费上的欲望。而彼时,霸屏的是港台拍摄的电视剧,如金庸古龙武侠剧,琼瑶的爱情剧,抑或以民国为背景的《上海滩》《霍元甲》。观众需要更接地气,且在同一个文化语境里的国产剧出现。

1981年播出的《敌营十八年》像是一个楔子,徐徐拉开了国剧的帷幕。在它播出后的第二年,就有11部电视连续剧和50余部短剧制作完成。

那时,国产电视剧的选材还局限在已然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神话演义、四大名著、民间传奇上,内容大多照搬原著,谈不上映射现实和创新。但那个时期拍的电视剧,如《西游记》《红楼梦》《济公》《聊斋》《封神榜》等,几乎都成为了经典,足以证明当时中国电视剧业的技术和审美已经可以高度还原历史名著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1990年代,国门进一步打开,多个经济特区的出现,对中国的经济有了更深远的影响,在文化上的蝴蝶效应则体现在不同类型、风格、视角的电视剧越来越多。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如《北京人在纽约》《外来妹》《孽债》等,开始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国产剧近几年发展(诞生40年国产剧也有了)(2)

1988年,陕西农村,众多邻里围绕在一台黑白电视前看电视剧。

从2000年开始,国产剧每年突破1万集,之后每年的总集数都在递增,到2013年时,已经超过了2万集。尤其是2019年,共播出了535部电视剧,是20年前的4倍之多。

比起数量上的飞跃,更有价值的是国产电视剧的类型开始不断分化,不仅有90年代便霸屏的武侠剧、历史剧、情景剧、警匪剧,还细化到了战争、悬疑、谍战、军旅、职业、玄幻、纯爱、校园等不同维度。

但随着城市化的深入,曾在国产剧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乡村题材逐渐失语,人们再也看不到《篱笆·女人和狗》这样的作品。2021年年初的一部《山海情》,算是近些年唯一出圈的农村剧,如今,想看农村生活,观众只能到《乡村爱情》里看小品了。

2014年被誉为中国“网络自制剧元年”,衍生出仙侠、科幻、穿越等更细分的剧种,垂直地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把传统电视剧“拍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给观众”的逻辑,变成了“为什么样的用户拍故事”,品质网剧不断涌现。

由于政策原因与疫情的影响,一方面是全国已有5000余家影视公司宣布倒闭,而另一方面则是短视频平台对“短剧”的重新定义。

纵观国剧发展的40年不难发现,伦理冲突的电视剧往往能贡献高收视率,早期的《中国式离婚》《牵手》《来来往往》,进入2000年之后的《浪漫的事》《你是我兄弟》《金婚》《父母爱情》,2010年之后的《裸婚》《虎妈猫爸》《都挺好》《三十而已》……从单纯讨论婚姻围城,细化到诸多当时的热点话题:凤凰男、城乡矛盾、裸婚、房奴、学区房、大龄剩女、原生家庭等等。

2018年出版的电视剧流行文化随笔《藏在中国电视剧里的40年》序文写道:“在过去这半个世纪里,没有什么比共同观看过的电视更能界定一代人所共享的世界观,也没有什么比那些虽诞生于某些时代的独特语境之下,却又以记忆烙印的形态经久不衰地存在于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电视文本更具阐释的意义。”

电视剧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是社会叙事最直观的镜像,国剧的40年,本身也是一部几代人书写的连续剧。

京圈剧:从一家独大到百花齐放

2021年7月在网络平台上线的电视剧《北辙南辕》,是冯小刚拍摄的首部网剧。这部女性视角的奋斗故事,连客串名单都是春晚级的:黄渤、宋丹丹、朱时茂、朱一龙、任素汐。但饶是有这样的话题度,《北辙南辕》却依然被观众戏谑为中年版《小时代》。同时,人们也发现,由这部剧牵扯出的“京圈”,早已不是时代的发声者了。

无论是1980年代还原经典的《四世同堂》,还是九十年代国剧转型期的第一部室内长篇电视剧《渴望》,第一部电视幽默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第一部以自身资产为抵押、全额贷款、全部在境外拍摄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都离不开一个名字: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而它的背后,便是神秘的“京圈”。

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成立于1982年,比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中心还早了一年。同年,一个叫郑晓龙的大院子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这里。他向领导递了一个剧本——《空中小姐》,这个剧本的原著是作家王朔创作的。

郑晓龙也串起了最早的“京圈”:叶大鹰和王朔是郑晓龙介绍认识的;冯小刚经郑晓龙提携才得以在艺术中心谋到了美工一职,同时也是靠着郑晓龙的牵线,得以“追星成功”,结识了王朔,这才有幸参与到了《编辑部的故事》的创作;在拍摄《空中小姐》时,郑晓龙还发掘了赵宝刚,后者通过一部《过把瘾》,不但捧红了王志文、江珊,还成功被京圈接纳;同为大院子弟的姜文,向郑晓龙毛遂自荐,拿到了《北京人在纽约》的男一号,认识了王朔,为自己的电影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找到了灵感;而英达也跟着“大哥”姜文进入了这个圈子。

慢慢的,这个以大院子弟为主体的圈子越扩越大,除了石康、马未都、刘震云、赵大年、海岩、高希希、刘心刚、王中军、王中磊、王京花等以外,还有葛优、宋丹丹、梁天、徐静蕾等一众京圈剧的御用演员。

在京圈最鼎盛的时期,出产的电视剧如《一年又一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结婚十年》《金婚》等,无论收视率、讨论度,还是艺术价值、社会效应,以及捧红演员的速度,都是业内的佼佼者。那时的京圈,是多少人挤破了脑袋也想分一杯羹的地方。

可是从2007年收视大爆但争议不断的《奋斗》开始,京圈剧变得越来越“凡尔赛”了。观众发现他们嘴上说代表老百姓,拍的却是不差钱,嘴上说尊重女性,成全的却是男人的面子。2021年播出的《北辙南辕》正是这些“凡尔赛”心态的集大成者。说到底,还是京圈大佬们离普通人的生活已经很远了。各种负面新闻,不过是压倒这个圈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而更底层的原因是,如今中国的城乡差距正在缩小,网络的发达让思维共享变得越来越容易,诸如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地方电视台的表达渠道增加;以前唯电视台马首是瞻,随着各路资本的涌入,大小影视公司已近万家,这些因素都让京圈失去了被仰视的资本。

国产剧近几年发展(诞生40年国产剧也有了)(3)

1997年1月1日,北京,香山工程兵干休所,葛优、吕丽萍、万梓良在《编辑部的故事》拍摄现场。

在京圈最红火的九十年代,估计谁也没预料到,1998年创立的腾讯、1999年出现的阿里巴巴和2000年成立的百度,除了把互联网带进了普通家庭,未来也会成为左右人们“看什么”的遥控器:中国三大视频公司中的腾讯视频是腾讯的子公司,爱奇艺和优酷则分别被百度和阿里巴巴兼并。无论剧集的数量、类型,还是手握的资金、能调动的演员,都足以和电视台分庭抗礼,连电视台的广告商都被它们抢去了一大部分。

连喜剧的阵营,京圈都没能守住。在《我爱我家》之后,英达拍摄的《电脑之家》《东北一家人》《候车室的故事》《网虫日记》都没有成为爆款,2002年的《闲人马大姐》算是英氏影视最后一部有观众缘的情景喜剧了,再之后拍摄的《奥运在我家》《我们一家人》都是无声无息的尴尬状态。

并非观众不爱看情景喜剧了,而是拍情景剧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2002年播出的《炊事班的故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制作,导演尚敬是成都长大的天津人,虽然他与京圈大导们的关系不错,但却绝非“根红苗正”的京圈人,御用的演员也和京圈不同,4年后他又拍摄了《武林外传》,豆瓣评分9.6,无论剧集质量还是国民度都更上一层楼。

历史剧:从戏说到胡说

“除了名字,《大宋宫词》还有哪里可以与《大明宫词》相比?这是李少红自己碰了自己的瓷儿吧。”2021年3月20日,打着还原历史旗号,著名导演李少红执导的《大宋宫词》在爱优腾三大视频网站一上线,从演技尴尬、人设悬浮,到剧情玛丽苏、剪辑混乱,观众的嘴吐槽起来毫不留情,这部剧的豆瓣评分最终定格在了3.8分。

近几年来,荧屏上出现的高口碑历史剧越来越少。从2017年至2021年,除《大秦帝国之崛起》和《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外,鲜有历史剧入榜“年度10佳电视剧”榜单,就连近几年豆瓣评分中8分以上的古装剧,也只有上面提到的这两部。

中国人对历史的信仰,是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比拟的,影视业自然首屈一指。作为古装剧中的一个特别分支,历史剧自国剧诞生以来,就是最重要的门类。

无论是偏历史正剧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天下粮仓》、正史杂糅野史的《少年天子》、“秘史系列”的《孝庄秘史》《皇太子秘史》《康熙秘史》,还是戏说大于史实的《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等,清宫剧可说是最先走入观众视野的历史类型剧。

不仅因为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更因为最早从港台引进的历史剧中,清朝野史是当之无愧的主角:香港导演李翰祥通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还原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和慈禧神秘的一生。1992年《戏说乾隆》被内地引进,正式刮起了“戏说”风和“辫子”风。

其中,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最具传奇的帝王,自然要被影视创作者们从里到外地“吃干抹净”。

到1999年《还珠格格》第二部,已经把这种戏说风消费到了极致。那时的观众调侃:打开电视,满屏辫子。

之后的历史剧不再局限于清朝王室,而是对准了各朝各代,关于汉武帝刘彻,有2001年《大汉天子》和2005年《汉武大帝》两个版本,《武则天》《成吉思汗》《秦始皇》《大秦帝国》《吕后传奇》几乎拍尽了传奇帝王。

除帝王外,有故事的官吏、小人物也开始成为主角:《大宋提刑官》是南宋提刑官宋慈的探案集,《一代廉吏于成龙》讲述的是被康熙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传记史,《魂断太平》呈现出了曾国藩的复杂人性,《胡雪岩》是清末的红顶商人,《日落紫禁城》从一个小宫女的视角,展现了摇摇欲坠的晚清帝国,《大染坊》的主角则是清末民初的印染业奇才陈寿亭。还有《天下粮仓》《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官场群像剧,以及在表达方式上强调文本、美学创新的《大明宫词》。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良心历史剧“叫好不叫座”,比如《大明王朝1566》和《走向共和》虽豆瓣评分高达9.7,但收视率却一片惨淡。

随着娱乐主义的盛行,以《甄嬛传》《武媚娘传奇》《延禧攻略》为代表的宫斗剧,以《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为代表的穿越剧,以《古剑奇谭》《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代表的仙侠剧,还有披着历史剧外衣,行着偶像剧之实的《上阳赋》《大唐荣耀》《燕云台》等剧热度越来越高。

现在霸屏的古装剧,无论穿着真实历史人物的“马甲”,还是架空历史,内核都变成了偶像剧,像是回到了《戏说乾隆》的原点。回头再看《戏说乾隆》,无非是风流倜傥的乾隆下江南谈恋爱,没有庙堂君臣,无关民生社稷。伪历史剧的底线从“戏说”堕落到了“胡说”。

也正是基于这种趋势,才会有总局下达的“限古令”。 2019年,广电总局对各大电视台下达了新规:黄金时段每月及年度播出古装剧总集数,不得超过当月和当年黄金时段所有播出剧目总集数的15%。波及的范围囊括了历史、武侠、玄幻、穿越、传记、宫斗等多个种类。

这不是最早的“限古令”,早在2006年的广博会影视节目展上,古装剧数量就明显减少,在已立项的43部剧中,古装戏只有6部,而该展是每年电视剧市场的风向标。到了2012年,总局开始禁止宫斗剧、穿越剧在上星频道黄金档播出。

只是2021年伊始,优酷就上线了“宫斗权谋大戏”《上阳赋》,湖南卫视推出了以唐高宗名臣裴行俭和女官库狄琉璃为原型的《风起霓裳》,紧接着聚焦唐朝的《骊歌行》《长歌行》《梦醒长安》一一上线。观众的观看媒介早已从电视转移到了网络,“限古令”似乎也已名存实亡了。

其实历史剧也并非要按着史书拍,哪怕架空历史也无妨,前提是要能提供“强情节”,在这点上,《琅琊榜》和《庆余年》都给出了正面的参考意义。

女性剧:从女性视角到“女王”逆袭

父母双亡、童年缺爱、辍学打工、从低做起、步步高升、勇敢创业,在“升级打怪”的过程中,身边还有霸总和暖男两位护花使者……这是近期收视率最高的剧集《星辰大海》讲述的故事。原本预告片呈现出的中年偶像剧,凭着正片上线后标准的大女主式爽文风格,让观众追剧追上头了。

年轻的观众不会知道,早在30年前,国产剧已经奉献过一部这样的电视剧了:6个希望改变命运的山村姑娘,来到广东打工,并最终做出不同人生抉择的故事。结局是,陈小艺饰演的女主角赵小云做了厂长,开始创业之路,而与她有过情感纠葛的香港商人江生,再见时已相忘于江湖。它的名字叫《外来妹》,很多40岁以上的人或许还能哼出它的主题曲《我不想说》。

严格意义来说,“大女主”一词是从2011年的《甄嬛传》开始流行的,在之后的几年里,无论是古装剧、宫斗剧、仙侠剧,还是现代剧、校园剧、偶像剧、职场剧,都在强调“大女主”的概念:

2015年的《武媚娘传奇》里,女主角至少有5个备胎,是一部“唐·玛丽苏·武如意”进化史;2016年《秦时丽人明月心》的主角公孙丽,与嬴政、荆轲、韩申发生了一系列恩怨情仇;2017年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描写了清末陕西女首富周莹跌宕起伏的人生;2018年的《如懿传》讲述了继后乌拉那拉·如懿与乾隆帝从恩爱相知到感情破灭的一生; 2021年的《上阳赋》中女主角王儇与萧綦先婚后爱,守护家国。

国产剧近几年发展(诞生40年国产剧也有了)(4)

《琅琊榜》剧照。

连观众都总结了规律,凡是叫“某某传”的,如《甄嬛传》《芈月传》《楚乔传》《如懿传》;“某某传奇”的,如《陆贞传奇》《武媚娘传奇》;“某某行”的,如《长歌行》《骊歌行》,以及直呼其名的,如《花千骨》《兰陵王妃》《锦绣未央》……基本可以断定是“大女主”剧。

虽然大女主剧也可细分为后妃宫斗、乱世成长、落难复仇、创业谋生、职场沉浮等不同类型,但只要你看过三部以上,便能摸清这些剧的套路:出身平凡,但人美心善,命运多舛,但主角光环强大,每个大女主的背后还要有一群默默支持她的男人,最终,爱情、财富、权力统统收入囊中。

和偶像剧里的傻白甜不同,大女主剧需要披着励志的外衣,哪怕行的仍旧是玛丽苏之实。像谍战剧《新世界》里的女主角田丹,自从爱上男主,就变成了“恋爱脑”;《完美关系》打着女性职业剧的旗号,女主逆袭却全靠男主。更别提2018年还能有《娘道》这样的戏上映了。

以章子怡投资并主演的《上阳赋》为例,抛开38岁的章子怡演少女合不合适不谈,这部打着“女强”幌子的剧,却稀释了本该有的权谋部分,用大篇幅展示男性角色都爱“我”的降智情节。

为何影视行业越来越讨好女性,其原因不难发现:德塔文近期发布的《2020-2021年电视剧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观众结构仍以女性为主,占比62%。截至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女性用户已达5.47亿,在线视频行业渗透率77.1%。

国产剧近几年发展(诞生40年国产剧也有了)(5)

《安家》剧照。

女性作为遥控器的绝对掌控者,“得女观众得天下”在业内已是财富密码。2020年播出的294部网剧中,以女性为主要受众的占比高达63%,除大女主剧外,都市情感、古装言情、甜宠剧、校园剧也占有很大比例。

但其中,能像爽文一样,最大限度逃离现实生活、满足自我代入的快感、实现沉浸式情感代偿的,非大女主剧莫属。

正是因为大女主剧的受众众多,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到这个题材中,造成了如今供过于求的局面。据业内人士统计,2019年拍摄的约1.6万集电视剧中,40%为现代剧,其中一半以上是大女主剧,另有35%为古装剧,女权题材占比超过了70%。以此推断,2020年应有至少100部大女主戏上星或在网络平台上线,而实际播出量只有20%。

其实早年间,国产剧已经有许多女性视角的剧集,曾引发万人空巷的《渴望》自不必说,1989年的《公关小姐》是最早的职业剧和反映女性群体的电视剧;《女人不是月亮》中山村孤女“扣儿”虽然命运坎坷,但最终实现了自我解放;《上海一家人》是1920年代末至上海解放前,发生在上海滩棚户区里“一家人”的故事,剧中女主角若男虽然有三位男士仰慕,但没有依靠他们,最终靠自己实现了理想;还有“结婚狂”“男人婆”“万人迷”“哈妹”四个单身女性组成的《粉红女郎》,也在婚恋观、家庭观、人生观上提出了思考。这些女性最后不一定成为“大”女主,甚至到了结局还在红尘中挣扎求生。

相比已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的古装大女主剧,女性视角的都市剧反而有更强的市场刚需,《欢乐颂》《安家》《三十而已》《我在他乡挺好的》等剧,都让“女性 ”的边界不断拓宽。而群戏的方式,也解决了女配角脸谱化的倾向。

刚刚播出的《星辰大海》中,刘涛饰演的简爱为摆脱富二代男主角的追求,跳江自杀,而当男主角为了家族利益,与他人订婚时,简爱又借酒消愁。这情节不由得令人联想起了《外来妹》,当香港富商的小女儿无意中指着赵小云衣服上富商送的胸针说:“爸爸管这叫情感投资。”听到这句话,赵小云彻底切断了所有幻想。大结局时,富商在机场再次看到赵小云,旁白说道:“他看到了不一样的赵小云”。原来30年前,我们早就有了一心搞事业的大女主了。

价值观:国产剧容不下“穷人”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三观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产剧中的“爱情”越来越要求匹配度了。

1996年播出的《真空爱情记录》,被看作是第一部国产偶像电视剧,出身外交官家庭的崔希,一心爱恋着成绩优秀但家庭并不富裕的楚铮岩;《夏日里的春天》中,马苏扮演的春天家境优渥,最终追到了穷小子高原;1997年的《京港爱情线》不仅有身份地位的差异,还有京港两地巨大的文化鸿沟。

从2006年的《新结婚时代》和2007年的《双面胶》开始,同样是“孔雀女”嫁了“凤凰男”,家庭条件的悬殊和生活背景的差异,给他们的婚姻生活埋下了隐形炸弹,男方家庭的介入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009年,观众看《蜗居》时,是同情海藻的男友小贝的。两人是一对清贫但快乐的小情侣,原本计划着结婚,但为了满足姐姐买房的需求,海藻将自己“送”给了权贵宋思明。那时的海藻被观众扣上了“三观不正”的帽子,宋思明也是趁虚而入的小人。然而现在再打开这部剧,弹幕上弹出的却是“小贝不愿借钱给大姨子,活该被绿”,“小贝太抠门了,除了温柔体贴,没有任何优点”,“宋思明大气有风度,嫁人就要嫁宋思明”,尽管剧中的宋思明是有家室的人。

女性角色也没放过。《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安家》中的“房似锦”、《都挺好》中的“苏明玉”,都是平民家庭出身,她们的原生家庭注定被塑造成吸血、重男轻女。

现在的一些国产剧里,“穷人”不但不配拥有爱情,连“好性格”都不配拥有:以前的他们勤奋自强、正直善良,现在更多地放大了抠门、爱面子、妈宝、敏感多疑、好大喜功、卑鄙阴险、懦弱无用、贪得无厌的一面。像《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和“高小琴”,把“寒门难出贵子”的观点又演绎了一遍。

但近些年来,随着物价上涨、生活压力等原因,一些人越来越不掩饰自己的慕强情结。无论是偶像剧,还是生活伦理剧,帅气多金的“霸道总裁式”男主角才是标配。

另一方面,观众对如今国产剧中的男性角色,也有强烈的情感洁癖:女主虐我千百遍,我待女主如初恋。面对任何诱惑,都要坐怀不乱,不能有任何的举棋不定。如果1998年徐静蕾、李亚鹏主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放到今天播出,李亚鹏饰演的杨峥绝对是渣男。20年前播出的《情深深雨濛濛》,2020年靠着何书桓的“渣男语录”再度出圈。

“小三儿”更是要人人喊打,《回家的诱惑》里的“艾莉”、《我的前半生》里的“凌玲”,《延禧攻略》里的“尔晴”,《三十而已》里的“林有有”……哪怕《我的前半生》和《三十而已》已经尽量打破“小三儿”的刻板印象了,但观众只想看“原配打小三儿”。

而在我们以前的国产剧里,“第三者”是个中性词。《牵手》里俞飞鸿饰演的王纯,最后受不了良心谴责,离开了钟锐;《东边日出西边雨》里许晴饰演的肖男,厌倦了被金钱左右自创公司;《来来往往》里的职场女性林珠,想通了一切,和情人吃了顿分手饭,远走国外。那时的国产剧,将中年人压抑的婚姻摊开、放大,虽然道德伦理上容不下第三者,但观众却不会去“舆论审判”她们。

不仅对金钱,国产剧对原生家庭的呈现也有着颠覆性的变革。2003年播出的《亲情树》讲述了女警的亲生女儿和三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女囚犯留下的孩子组成的特殊家庭,几十年间的悲欢离合。演员剧雪扮演的女主角原本嫁给了师傅的儿子,但因为要照顾年幼的弟妹,这段婚姻最后以离婚收场。当时的观众认为女主前夫过于“斤斤计较”。而现在回看这部剧集,评论区却多是称女主为“扶弟魔”的,认为离婚才是对的选择。

任何时代的作品,都是彼时社会现状的投射。1990年的《渴望》在当年播出时万人空巷,但放在今天,这种甘愿奉献的女性人设已不讨喜。

琼瑶的作品在被礼教束缚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的确是具有突破性的。但在人们的情感变得越来越向内、越来越自我的当代,人们潜意识里的诉求,正是现在荧屏上看到的,人们向往优越生活、事业有成,希望伴侣帅气多金、感情专一。在时代巨变的当下,适度的矫枉过正往往是可以被原谅的。

曾经张凯丽饰演的“刘慧芳”,承载着中国直男们对中国式好妻子的全部想象。20年后,在《裸婚时代》中的张凯丽,却变成了势利“丈母娘”,对着准女婿说:没钱,没车,没钻戒,结什么婚?

虽然国产剧的40年,还有许多遗憾:失语的乡村题材、拍不出职业的职业剧、一再炒冷饭翻拍的武侠剧、IP泛滥、流量演员当道……但在这个价值观不断被打碎、被重塑的时代,我们有了慢慢觉醒的女性意识,有打造了无数精品的“迷雾剧场”,有与时俱进的伦理剧,有普通人也能发声的平台,似乎也不必遗憾。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