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跟孩子一起读小古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

跟孩子一起读小古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最后一句,“极夜景之幽趣也”,总结一句,概况全文,点睛之笔。作者写的很有趣,我们读者也觉得很有趣,完全被作者带入了他的视野,仿佛他所描述的情景就在眼前。下面,“四顾无声”,这显然是说没有人声,因为接下来作者就写了好多声音,“遥村吠犬”,夜晚,因为很安静,所以狗叫声可以传得很远,听得很清楚,“渔棹泼剌”,渔人划桨摇橹击水的声音,夜中有这些声音反而更显出夜的安静,就像诗里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萤火乱飞”,黑夜中的一点光亮,又照应是夜中景色。我们逐句分析,“夜中偶起”,作者夜里偶然醒来,这一点就比我强,我是经常半夜醒来。“似可三更时分也”,作者大概还没有听到更夫敲更的声音,所以无法判定准确时间,我半夜醒了,第一时间是去看表,看看几点了,心里才踏实。作者半夜起来看到了什么呢?“洑流薄岸”,看来作者是住在江边或者河边,回旋的流水冲击着河岸,“颓萝压波”,岸边的藤萝压在水面上。“蘋风隐树”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现在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了,有的时候是很难入睡,有的时候是半夜醒来就辗转反侧,有一种“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的感叹,只能“数尽更筹,听残银漏”。

醒来的时候有时候倾听窗外,听到的都是人类发出的声音,或者是人类制造的机器发出的噪音,也许是夜归人或醉汉的呼叫声,也许是汽车的轰鸣声或喇叭声。只有在冬天才能听见大自然的声音------狂风怒号。城市中已经很难听到自然界里的鸟叫声和虫鸣声这种让人心旷神怡的声音,抬眼望去也只是汽车的尾灯或者高楼大厦的灯光。

跟孩子一起读小古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1)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老家,夏天的夜晚是很有趣的,可以听见知了叫,还有各种虫子叫,可以看到一道银河横亘天际,还可以听到很远的地方传来的狗叫声。。。。。。我想到了这一段文言文-------《夜中偶起》,让孩子背诵,他从小在城市长大,更没有见过野外夜里的景色,也很少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只能通过背文言文感受一下了。

先来看原文,“夜中偶起,似可三更时分也。洑流薄岸,颓萝压波,蘋风隐树,白月挂天,四顾无声,遥村吠犬,渔棹泼剌,萤火乱飞,极夜景之幽趣也。”
几乎通篇四字一句,朗朗上口,韵律感极强,整篇文章虽短,但是前后呼应,有始有终。

我们逐句分析,“夜中偶起”,作者夜里偶然醒来,这一点就比我强,我是经常半夜醒来。“似可三更时分也”,作者大概还没有听到更夫敲更的声音,所以无法判定准确时间,我半夜醒了,第一时间是去看表,看看几点了,心里才踏实。

作者半夜起来看到了什么呢?“洑流薄岸”,看来作者是住在江边或者河边,回旋的流水冲击着河岸,“颓萝压波”,岸边的藤萝压在水面上。

跟孩子一起读小古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2)

蘋风隐树”,就像《秋声赋》里说的,“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白月挂天”,“白”和“挂”用得真好,这个情景一下子就出现在人的脑海中,李白诗里也写到“白月在天,朗然独出”。

跟孩子一起读小古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3)

下面,“四顾无声”,这显然是说没有人声,因为接下来作者就写了好多声音,“遥村吠犬”,夜晚,因为很安静,所以狗叫声可以传得很远,听得很清楚,“渔棹泼剌”,渔人划桨摇橹击水的声音,夜中有这些声音反而更显出夜的安静,就像诗里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萤火乱飞”,黑夜中的一点光亮,又照应是夜中景色。

跟孩子一起读小古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4)

最后一句,“极夜景之幽趣也”,总结一句,概况全文,点睛之笔。作者写的很有趣,我们读者也觉得很有趣,完全被作者带入了他的视野,仿佛他所描述的情景就在眼前。

短短几十个字,用字极其讲究,“洑流薄岸”的“薄”(通“搏”),“颓萝压波”的“压”,“蘋风隐树”的“隐”,“白月挂天”的“挂”,都非常值得细细体会。整篇写的景物有河流、藤萝、白月、天空、风、树、犬、渔人、萤火虫,声音有水流拍岸声、风吹树叶声、犬吠声、船桨击水声,错落有致,趣味十足。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下半夜醒来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的感受是什么?----------“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他人”。

柳永的感受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估计他还想着“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那位呢。

跟孩子一起读小古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5)

张继的感受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估计他是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

李煜的感受是“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他可能是感受到了亡国之痛。

岳飞的感受是“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估计他是想到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跟孩子一起读小古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6)

李白的感受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的感受是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受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他的感受是“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苏轼的感受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想到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唐明皇的感受是“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人家还想着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呢。

周扒皮的感受是天怎么还不亮?早知道就给长工安排996,省得我“半夜鸡叫”了。

跟孩子一起读小古文(和孩子一起学文言文)(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