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岳麓书院(秀容书院随想上)
再游岳麓书院(秀容书院随想上)即旧文昌祠堂的西边,即今城内秀容巷第一职业中学校内的戏台院、前宫院、后宫院(这三个院即原来的文昌寺院)之西的那些院子,可见地方并不很大。“文革”前住过忻县中学或忻县师范的人都还见过那个刻有“秀容书院” 四个金色大字的牌楼门。忻县中学初名新兴中学堂,前身是秀容书院。早在明代嘉靖11年(1532年),忻州即有书院(此书院之确切名称尚待查考),设于忻州州学之内。秀容书院建于清乾隆40年(1775年),地址即明弘治五年(1492年)以前州学的旧址。忻县中学校是山西省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它是在1902年动用“庚子赔款”与山西大学同时兴建的一座中学堂。它的前身是始建于清乾隆40年间有名的“秀容书院”。那时候的校址就在城内秀容巷西南角,忻县卧牛城的牛脊背,城内地势最高的西门坡上。站在当时的校园,忻县城的全貌尽收眼底。解放前忻县最早参加共产党、参加革命的人士,多数是忻县中学的学生。如曾任山西省委书记、国
秀容书院随想 (上)
郭贵恒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忻县中学校是山西省历史最悠久的中学之一,它是在1902年动用“庚子赔款”与山西大学同时兴建的一座中学堂。它的前身是始建于清乾隆40年间有名的“秀容书院”。那时候的校址就在城内秀容巷西南角,忻县卧牛城的牛脊背,城内地势最高的西门坡上。站在当时的校园,忻县城的全貌尽收眼底。
解放前忻县最早参加共产党、参加革命的人士,多数是忻县中学的学生。如曾任山西省委书记、国务院农业部部长的霍士廉、曾任过华北局书记处书记的黄志刚、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的董边,电子工业部部长的张挺等,都曾在忻县中学读过书,都是从忻县中学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在战争年代,忻县中学几经变迁。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忻县中学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树人灵魂的圣地。如原山西省文化厅长曲润海,原省煤运总公司经理赵树荣,山西省著名作家、诗人董跃璋等,都是在西门坡上毕业的学生。
忻县中学初名新兴中学堂,前身是秀容书院。早在明代嘉靖11年(1532年),忻州即有书院(此书院之确切名称尚待查考),设于忻州州学之内。秀容书院建于清乾隆40年(1775年),地址即明弘治五年(1492年)以前州学的旧址。
即旧文昌祠堂的西边,即今城内秀容巷第一职业中学校内的戏台院、前宫院、后宫院(这三个院即原来的文昌寺院)之西的那些院子,可见地方并不很大。“文革”前住过忻县中学或忻县师范的人都还见过那个刻有“秀容书院” 四个金色大字的牌楼门。
冠名“秀容书院”是因为秀容乃一代文宗,金、元时期的大文豪元好问,遗山先生的故里。金、元的秀容就是清代的忻州。到民国年间,忻中一间房门上还挂着乾隆某年忻州知州汪本直为书院书写的一副木刻对联,联曰:雨露不滋无本草 风云须化有鳞鱼 。书院是为习举子业而设的学校,远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学校。
按光绪六年《忻州直隶州志》所记,书院每年除正月、十二月不上课外,其余时间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为斋课,十六日为官课(即官府对书院学生的定期考试),十七日为诗赋课。书院领导人称山长,专管书院的教学工作。《荆湘近事》云:“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岳,受业者号曰山长。”
这大概是“山长”一词的最早来源。《元史》:“书院设山长。”山长遂成正式职称。但学者行文时则通称“某人主讲某某书院”。秀容书院历任山长今可考者有崔嶫、薛河东、赵宗先、董宇炜、郝椿龄、米毓瑞等六人。
自1895年甲午战败后,废科举、兴学校越来越成为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光绪27年(1901年),清政府鉴于军事上屡遭失败,不得不对传统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下了允许各省及州、县书院改设学堂的谕令。
当时的忻州知州较为开明,他似乎看出科举制度已近末日,便于光绪28年(即1902年)壬寅,把秀容书院改建为新兴学堂,此即最早的忻县中学,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兴办的中学之一。按学堂第二任监督贾耕的《新兴学堂暑假开学记》,书院改学堂一事为“高郡伯首导其先途,提倡开通。”
这就是说,主持和提倡这一改革的是当时忻州的高知州,也就是高凌霄。学堂取名“新兴” ,这除了“新兴”一词本身所含有的佳意外,跟忻州的地理历史沿革不能没有关系。忻州一带是东汉(从建安20年起)、三国(魏)时的新兴郡,而新兴郡的治所就在忻州。
时隔不久,新兴学堂改名为新兴中学堂,在辛亥革命前又改名为忻州中学堂。书院改为学堂,其最大的变化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也就是学生所学课程的变化。特别是增设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当时把这类功课谓之西学)。一改过去只是读经讲经,学做八股文,以预备科举考试的学习内容。
这当然是一种划时代的改变,是顺应时代发展、合乎世界潮流的一大进步。从那以后,在忻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才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学校。追根溯源,书院则是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
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他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唐代书院: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名为丽正修书院。十三年又改为集贤殿书院。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宋代书院 :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其中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到仁宗末年,北宋前期较有影响的书院全部消失。熙宁四年(1071)朝廷直接向州学派出教授,以削弱书院和县学。七年将有教授的州中书院并入州学。南宋初期,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
理宗(1224~1264)即位后,将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景定元年(1260)起,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才能成为每个州的书院山长,朝廷借此控制书院。
元代书院: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首次下令广设书院,民间有自愿出钱出粮赞助建学的,也立为书院。后多次颁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也定为学官,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
元代将书院和理学推广到北方地区,缩短了南北文化的差距,并创建书院296所,加上修复唐宋旧院,总数达到408所。但受官方控制甚严,无书院争鸣辩论的讲学特色。
明代书院:明初时,宋元留存的书院,多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社学。成化、弘治以后书院逐渐兴复,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以书院倡邪学下令毁天下私创书院。十七年以书院耗费财物,影响官学教育再次禁毁书院。
到嘉靖末年,内阁首辅徐阶提倡书院讲学,书院得以恢复。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掌权,在统一思想的名义下下令禁毁全国书院。其去世后,书院又开始盛行。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造成了“东林书院事件”。崇祯帝即位后书院陆续恢复。
期间书院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其中新创建的有1699所,出现了陈献章、王守仁等学派。明朝的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后者多为统治者所禁毁。
清代书院: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使之官学化。顺治九年(1652)明令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
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则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清代书院分为三类:中式义理与经世之学;以考科举为主,主要学习八股文制艺;以扑学精神倡导学术研究。梳理千年书院的历史脉络,是为了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具有近三百年历史的秀容书院。
秀容书院的风物气息,亭堂楼阁,是忻州卧牛古城的华服锦衣。后来历经忻县中学、忻县师范、忻县三中、忻州一职中 ...... 秀容书院已然成为忻州文脉的延续和传承,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丰碑和地域图腾,是属于所有忻州人的精神家园和灵魂象征,是铭刻在我心底最深的爱恋和珍惜。
秀容书院夹杂着泥土清香的槐花味道明显地凸显出来,这是我喜欢的味道,一厢情愿的味道。可以除去心中的寂寞,可以扫清孤独带来的抑郁,可以将自己的心情放在一个很好的尺度上,融入现实,融入真实。那种贴身入心的味道,内含着看不见的成熟和精力。
一念花开,一念花落。这山长水远的人间正道,终究还是要自己走。人在旅途,要不断地自我救赎。不是你倦了,就会有温暖的巢穴;不是你渴了,就会有潺潺的山泉;不是你冷了,就会有红泥火炉。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不为人知的伤痛,等待时光去恢复治愈。故乡的秀容书院古色传香,永远陪伴你。
漫步秀容书院,微微地闭上眼睛,感受一次次凉悠悠的温润扑在脸上。拭去我的困倦和浮躁的情绪,沉入另一种环境的幻觉。澎湃着另一种荡漾的兴奋与激情的潋滟,曼妙中渐渐地清晰一个画面,空白里栩栩生出一个悠远的世界。融在其中,甜甜弱弱的滋味飘满心扉。
青年的时候,总想留住秀容书院历史的脚步,留住那片如图画般的湛蓝天空;留住柏树院、枣树院、槐树院的宁静安详,留住野外桃花印在蓝天下的彤红笑脸;留住绿色的槐树下紫色红色海棠花的绽放,也留住四月天的槐花飘扬在学子身上;为了䑃胧的情思,为了真诚的信任,为了亮闪闪的青春时光。
中年的时候,总想着要做出了不起的成绩向母校、向秀容书院汇报自己的卓越和努力。一直都在不断挣扎,在不断搏斗,在和岁月搏斗。有时候觉得这些颠簸,就是生活。这些波折,携带着苦涩,夹杂着欢乐。人不该为命运低头,所有的磨难,只是锻炼,只是百炼成钢,让我一路向前。
壮年的时候,回望秀容书院。没有人可以阻止你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作为落向广袤大地的众多雨滴中那无名的一滴,即使是一滴雨水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一滴雨水也会有雨水的历史,应该继承一滴雨水的责任。黄河矶头千古浪,忻州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作者:郭贵恒,1963 年 10 月出生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澳籍华人、悉尼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任澳大利亚名校联盟(APCU)理事会理事长、澳大利亚IES 集团董事局主席。
来源于燕园思语 摄影:王贵林 编辑:朱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