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涨潮海浪声(致龙港来自)

涨潮海浪声(致龙港来自)(还有历史问题中美建交,解除封锁开始贸易就不展开讲了) 老照片:失学女孩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可以很容易搜索到龙港建镇的始末,就不再赘述。切入点就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镇需求,在1980年前后,国内农业产值已能基本满足当时人口的食品需求,经济增长自然就会从农业转向工业的需求。节俭勤劳的江南片农民也不例外,很难从父辈听到1980年后还有出现温饱问题。

致我所成长、学习、生活、工作的一个小城镇

龙港镇,一个建于1983年的小镇。在见证其从一个人口不足5万人发展到现在的首个镇改市试点情况下,在看了几篇关于对龙港未来规划想象的文章,我也想发表下自己的粗浅见解,以及结合个人成长经历的微观角度对龙港发展的历史记忆。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可以很容易搜索到龙港建镇的始末,就不再赘述。切入点就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镇需求,在1980年前后,国内农业产值已能基本满足当时人口的食品需求,经济增长自然就会从农业转向工业的需求。节俭勤劳的江南片农民也不例外,很难从父辈听到1980年后还有出现温饱问题。

涨潮海浪声(致龙港来自)(1)

老照片:失学女孩

(还有历史问题中美建交,解除封锁开始贸易就不展开讲了)

农业社会影响人口发展的食物、燃料、纤维、建筑材料四大生产要素,在满足基本保障的情况下,人们会有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欲望。

以农业经济增长点所建立的社会基础,在发展过程中会自然缺点凸显,就是一旦人吃饱饭了之后,而且完全不担心来年会有饥荒问题,农产品价值就会慢慢下降,大家就会出售部分劳动剩余去换取其他生活必须品。

(交通运输不便,农产品储藏能力不足,分散的消费市场,缺乏农产品加工的工业基础也可以让农产品滞销是常态,例如本地的花菜某年滞销全部烂地里,冷冻技术不足导致早年水产滞销,渔民收入微薄。不难发现在缺少工业基础的前提下,农业的经济增长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涨潮海浪声(致龙港来自)(2)

老照片:水运码头

然而因为苍南跟平阳划江而治,江南片区失去的鳌江的贸易港口,大量的生活物资都是通过鳌江的市场集散,也因此在90年代大家都会觉得鳌江人先富于我们,即便建镇后还是长期通过渡轮去鳌江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如嫁娶购买的日用品,直到后来工业发展,国家汽车产量上升,道路桥梁不断建成,路上交通开始取代原有的江南水乡特有的水上交通。

涨潮海浪声(致龙港来自)(3)

特有的水上交通个人记忆:白沙河,这条贯穿南北的百年官道,集贸易、赶早、洗涤、儿童玩耍的活动场所。沿河建立的水果市场及边上的纱线厂,通过白沙河运输货物到各村,龙港三小附近的布脚料市场边上逐渐消失金钗河支流,现在天上人间建的地下商场——可能现在的00后都不知道为什么那条路叫沿河路,留给我记忆中的只有那个夜里赶工时点亮的照明灯。以及各种带河字的街道——河滨路,白河路,环河路,沿河路,港河路。

也正因为江南片特有的水上交通,在鲜有政府投资修路情况下,各个小村庄有了与城镇贸易的机会。各村农民渔民可以在农闲时利用剩余劳动力给城市提供小部分的工业品,在这过程中也成就了一个个小城镇,翻开卫星地图就可以发现钱库镇是位于几大河流汇集处,而且是河流的最宽处,自然成为了大平原区域最好的物资集散地。也有因舥艚港运输剩余农产品(渔业 水产养殖业)繁华的小村庄林家院---看着地图假设自己开船把货物运送钱库集散,应该都会选择这样的路线,因为那长船确实不太好拐弯。另有利用港口走私卸货一说无从考证,道听途说。钱库镇也慢慢取代因古代海防建镇的金乡卫经济中心的地位。初步城市化,让城镇人口放弃农业劳动生产也给原有的农产品增加了一点利润空间,从镇到乡村,所有江南片都有一定程度的生活品质提升以及一定的资产积累。

在利用特有的金融杠杆方式可以完成一部分的技术升级,带来产业上的优势。也引来的工业土地指标不足,城镇居中拥挤阻碍发展,在大家面临巴曹、钱库、金乡、宜山 4镇置业的抉择下,龙港递来了橄榄枝,几十块就能办理的城市户口,低廉的土地价格,自然吸引到一部分家庭的选择。城市户口分配的教育资源,生活饮用水,城市排污系统,液化天然气,公共医疗,儿童游乐场 -- 通俗的讲就是农村没有的 小孩读书、自来水、抽水马桶、煤气灶、医院、龙港公园,这些都吸引着大量村民不惜举债搬入这个发展中的小城镇。

龙港的发展源于江南片区人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是对传统农村生活及宗族斗争的一种逃避,是工商业发展的地缘选择。

龙港从来就是一个移民小镇,来自各个乡村以及南部山区的村民,各自操着自己的方言,也带来了各个的行业。在多年的市场博弈留下了这个边缘且带点污染,带点侵权的产业-印刷业,最后这个城市选择了印刷行业非主动选择,是一种身处边缘的无奈。如此低附加值,技术门槛低,单纯通过购买设备就能完成技术升级,且没有任何品牌效应的行业,会是几十万人主动选择的一个行业吗?这个是我们用超前的全民持股模式调动积极性,以及利用各类金融杠杆手段建立起来的那么点点技术优势的行业是轻易能放弃的吗?除非能有更好的选择。

以上阐述我个人想要表达的是城市发展跟产业发展是离不开关系的,城市没落也是因为部分产业转移,产业低端无法吸引人口流入。

吸引我们来到龙港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而不是所谓的龙文化,龙精神。如果龙文化代表水文化的话,当时我们进城的目的可能就代表抛弃这样的文化,吃喝拉撒围绕家边上的河流,因为水源问题爆发宗族矛盾。

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原二代龙港市民人口外流-因受高等教育反而无法在低端制造业中生存,产业家族模式传承,管理性质的岗位也提供不足。城中村发展不均衡,市政建设制度跟不上发展步伐,原镇财政收入分配无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新龙港人融入困难等原因延缓了发展进程。

涨潮海浪声(致龙港来自)(4)

列如村里集体宅基地土地上建的小产权房,就是我们俗称的套房没有产权证,因为并没有支付土地出让金,无法办理房产证。龙港城区内价位在3000-6000每平方,但因为没有产权证不具备金融属性,阻碍了市场的流通。相比新开盘的12000元 的区块住宅公寓,价格低廉很多,非常适合外来务工家庭的置业。龙港市外籍家庭也就在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下,多数选择回乡置业,放弃了融入这个小城市的机会。他们得益于2001年加入世贸后带来巨大外向型经济发展,从家乡跑到沿海务工,即便是单纯为了解决就业而来的,我们也应该设法挽留住他们,让他们融入这个城市。

人口因素是决定市场第一位要素,人口结构也决定了潜在的消费人群,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决定了市场的潜在容量。

通俗点讲,一个居住区的一旦入住率高了,人流量增加了,假设路边没有商店,没有菜场,就会慢慢的有小商贩摆摊,有卖工艺品的,也有卖菜的摆路边,等到越摆越多开始影响正常道路通行就会有村里会着镇里来统一规划出一块地用来集中的摆摊地,再发展成一个农贸市场。

市场的形成都是非常自然的过程,假设在一个不合适的地方特意规划一个市场可能违背了发展规律,最后只有少部分的团体从中获取短期的利益,留下大量的空置建筑。消耗大量财力确并没有给周边带来生活便利。

旅游业这样的第三产业再典型不过,也必须依附于一定人口密度的商业旅游,或者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历史的悠久的名胜古迹,否则单靠人为打造带来的新鲜感经不起市场经济洗礼的。类似横店这样的影视城旅游业发展,其实除了港台古装没落后给内地市场流出空间,也因为实景需求打造起来的古建筑满足大众猎奇,其背后也是因为义乌这个小商品市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人口流入助推的。

涨潮海浪声(致龙港来自)(5)

摄影:池长峰

怕被喷只提挑问题不说解决方式,典型的键盘侠、杠精,个人也几点想法可供讨论,希望大家多一些讨论,少一些人身攻击。

1.教育:如能引进一个职业技术院校,一方面可以吸引年轻人口,一方面也可以培养技术人才为技术升级做准备。

2.医疗:已在筹建龙港市人民医院,但愿发展顺利,至少不用连生孩子都往瑞安 温州 平阳跑,也是部分税收的外流。现龙港医院位置已经过于偏远,可考虑改成社区医院,或者等老城区的人口老龄化后改成老人护理方向的。

3.产业:除了技术升级也需要管理上的升级,合同化管理减少技术工人盲目流动,减少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鼓励推广企业开通信用卡支付方式,缩短结算周期,减小现金断流风险,也让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概念。加大行业内部沟通避免老赖四处诈骗,培养企业管理法律维权意识。

4.住房:鼓励带动不动产产权证办理,新建住宅交付土地出让金,并建成后办理产权证,也可以提供部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能让外籍务工家庭有能力置业,同时有产权证后也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可以获得银行的低息贷款,去填补近10%年化的民间借贷,增加一定的财富与人口流入。

以上几点 的大部分,市政府也已经正在努力中 。

过于匆忙,写的都是主观感受,缺少数据分析。什么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口失业率、家庭债务与收入、各村负债表,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嵌入。

但愿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给后生留一些上升的空间以及发声的渠道。

2020年7月19日凌晨3点

写于龙港市

撰写人:龙港男子客

涨潮海浪声(致龙港来自)(6)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