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的狂暴机动性(聊胜于无的空中剑术师)
苏57的狂暴机动性(聊胜于无的空中剑术师)有专家认为,目前俄罗斯空天部队对苏—57的热度的降低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某一方面战技性能,比如隐身性能弱于潜在对手的原因。如前所述,苏—57其各方面的战技性能全面超越各国空军现役的四代乃至四代半装备,即使是与F—22和F—35等五代战机相比,除隐身性能略逊以外,其他方面其实并不弱,甚至更强,用于替换现役的苏—27及米格—29等四代战机,对于提高俄罗斯空天部队战斗力的作用定然是非常显著的。有观点认为,苏—57的造价高出,目前苏—35等具有4.5代性能的产品很多,以现实俄罗斯的军备开支难以承受较大规模的换装采购。但更多的议论则指向苏—57的战机性能侧重出现了偏差,难以充分满足俄罗斯空天部队对21世纪作战环境下主力装备的严苛要求。不过也有人指出,十多年前,俄罗斯空军对苏霍伊设计局投标的新战机设计性能是接受并认可的,并且苏—57已经在测试中表现出其实际性能已经基本实现了当初的设计指标要求,这锅不应该
美国防务分析研究所的专家也认为,苏—57的设计目标更侧重打赢近距离空中格斗,设想的是双方第五代作战机进行面对面格斗,在火攻雷达能够锁定对手前,利用红外搜索/跟踪装置发现敌方隐身战机,美国F—22却没有安装这种装置。在近距离战斗中,苏—57敏捷机动性超过F—22,有可能占优势。在对抗F—35时,F—35对苏—57发现距离约在55千米,苏—57的X波段雷达也能发现55千米处的F—35。苏—57在超音速巡航,升限和机动性上都占有很大优势,因而在近距格斗中取胜的概率更大。
然而,美国空军对今后空战形势的预测则是:未来空战更主要的是超视距作战,在进入目视距离之前发射导弹消灭目标。战斗机先敌发现和先敌攻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斗的胜负,而隐性的优势所争取的恰恰是这个至关重要的先手。同时,隐身性更强的一方,更有利于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战斗类型和战斗地点,这意味着隐身性能不占优势的地方,可能较少获得近距离空战的机会,使超机动优势没有了用武之地。如此看来,俄美双方对战斗机未来空战的预测和想定有着很大的差别,并有待于实践检验。
实际上,自F—22及F—35交付美军以来,即经常性的参与年度“红旗”军演,以不断探索和验证其隐身战机的作战方式,即使是被视为低档的F—35战机,在2017年度的首场“红旗”军演期间,对F—15及F—16等四代战机也取得了令人震惊的20:1的空战交换比,美国海军陆战队的F—35B战机更是取得了超过24:1的交换比。F—35凭借其优异的隐身特性,更先进的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以及综合孔径光电系统,在与三代机的超视距作战中占尽优势,完全实现了“全面掌握战场动态,先敌发现,先敌攻击”。对手多是在其机载雷达根本没有察觉到F—35的存在的情况下,已被确认被其发射的导弹命中和击毁。
当然,这是对非隐身的四代机,五代机之间的对抗情况,美方仍然秘而不宣。俄罗斯尚未公布其苏—57,对苏—27、米格—29等四代机的演练情况。但仅从基本战机性能看,苏—57无论是低可探测性、超音速巡航能力还是超机动性能,较上述俄制四代机均具有显著优势,即使相对于其他国家的F—15、F—16以及“台风”、“阵风”等是的,乃至技术升级后的四代半战斗机也有明显优势。因此,无论远近战能力都足以压倒对手,但如果是与隐身能力更强的对手进行空战,在超市视距范围内必定是不利的。
即使能够按照俄媒体的战术想定,进入近距战斗,超机动性能优异的苏—57是否就一定能够赢面很大呢?研究表明,即使在近距空战中,更强的隐身性能,也同样能够为战机提供有效的战术优势。隐身技术应用的效果主要就是使战机的目标特征信号降低,因此在空战格斗中更容易发挥主/被动电子对抗的效果。隐身战斗机在近距离被对方格斗弹瞄准时,虽然并不能依靠隐身能力摆脱,其信号特征会使对方的雷达/光电系统跟踪的距离更短,导弹雷达及红外导引头锁定隐身战机的距离也更短,并且稳定性更差。
此外,隐身战斗机采用主、被动干扰措施的效果,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美国空军进行的多次近距离模拟攻击隐身战机的实验表明,技术水平较高的隐身目标释放干扰后,很容易摆脱制导武器的跟踪,在预先使用雷达/红外压制对手段时,甚至使敌方的制导武器难以跟踪目标。这就使苏—57的处境有些尴尬了,战术对抗推定不能是一厢情愿,更不能仅凭一些纸面数据,而纸上谈兵。苏—57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机动性,俨然将成为近距格斗技术举世无双的空中剑术大师结果来的对手却是隐身侠,甚至是狙击手,要么从远处打冷枪,要么悄悄的从背后下黑手,这将是完全不按统一思路和套路来的搏杀,曾经对苏—57翘首以待的俄罗斯空军,眼下如何面对这种状况,人们尚不得而知,但至少是目前对苏57的交付似乎已经从急切变得不太热心了。
2018年2月,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苏—57战机通过国家测试,而到7月份,俄罗斯国防部又发布消息称,不会大规模量产苏—57。八月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已经向俄罗斯联邦航空制造公司签署合同,订购12架苏57战机,但合同同时规定,在2020年前俄罗斯国防部仅购买两架,后续的苏—57,将在2025年前交付。对此,官方的解释是作战部队暂时没有换装苏—57的计划,但外界似乎并不接受这种说法。因为此时的苏霍伊公司正在加紧生产性能较苏—57低一些的苏—35,俄罗斯国防部在同一时间还订购了一批米格29的最新发展型,米格—35。
有观点认为,苏—57的造价高出,目前苏—35等具有4.5代性能的产品很多,以现实俄罗斯的军备开支难以承受较大规模的换装采购。但更多的议论则指向苏—57的战机性能侧重出现了偏差,难以充分满足俄罗斯空天部队对21世纪作战环境下主力装备的严苛要求。不过也有人指出,十多年前,俄罗斯空军对苏霍伊设计局投标的新战机设计性能是接受并认可的,并且苏—57已经在测试中表现出其实际性能已经基本实现了当初的设计指标要求,这锅不应该由研制方来背。
有专家认为,目前俄罗斯空天部队对苏—57的热度的降低并不一定完全是由于某一方面战技性能,比如隐身性能弱于潜在对手的原因。如前所述,苏—57其各方面的战技性能全面超越各国空军现役的四代乃至四代半装备,即使是与F—22和F—35等五代战机相比,除隐身性能略逊以外,其他方面其实并不弱,甚至更强,用于替换现役的苏—27及米格—29等四代战机,对于提高俄罗斯空天部队战斗力的作用定然是非常显著的。
至于隐身性能方面存在的差距,实际上是可以通过选择战场环境以及运用体系力量有所弥补的,武器装备的实战能力,从来都不是由性能数据的静态对比或一两种武器装备的单独较量能够体现的。更何况当今高技术信息化战争,首先是作战体系的对抗,是在空前广阔战区,双方远程侦察警戒和指挥通信系统、远程打击武器装备、大纵深的地面及海上防空作战力量、陆海空机动作战力量等多军种、兵种、多种作战方式,再统一作战网络和统一协调指挥下构成的能够相互支援,掩护,协同和全维立体及攻防兼备巨大作战体系的对抗。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比较重视地面反隐身探测技术和系统的研发,战时苏—57选择在能够获得己方各种战场信息支持的空域与F—22或F—35对抗,也不是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强项。
专家认为,目前苏—57实际存在的不足更在于其如同F—22那样,仍然仅仅是一种用途,相对单一的空中作战装备。众所周知,美国F—22的研发工作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而其定位主要是执行空战任务的制空战斗机。到90年代末开始实施F—35的研制计划时,虽然将其描述为只在寻求一种飞行性能较F—22有所降低,相对廉价,三军通用,以及于F—22进行高低搭配的五代多用途隐身战斗机,并降低了对超音速巡航以及超机动性能的要求。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军事体系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极大提高,F—35已经不仅是一款具有较强隐身性能和对空对地作战能力的多用途航空作战装备,同时还是具有高机动能力的战场信息收集,整合,分发以及指挥平台和作战管理系统。因此,无论F—35的实际作用还是意义,已经大大超越了主要用于制空作战的F—22。
而苏—57虽然号称在功能上等同于F22 F35,但其研发指导思想仍是旨在俄罗斯空天部队提供一种主要用于空战,并兼顾对地作战的空中战斗装备。虽然苏—57与F—F22一样实现了利用数据恋链与友邻其他战机进行信息互通的能力,但是并不具备参与整个作战体系的网络化作战能力,在这方面,苏—57显然落后于F—35。
F—35虽然不具备苏—57的超音速巡航和超机动性能,但凭借隐身性能以及配备的AN/APG—81有缘相控阵雷达和综合孔径光电系统遍布机身的传感器,具备了大范围探测和全向态势感知能力,而通过新一代综合通讯系统F—35实现了与卫星、预警机、其他作战战机、无人机、水面舰艇乃至地面装甲车辆等各种外部战斗平台和设施的信息互通,从而使之拥有了观察整个战场的一双巨大眼睛,可以利用整个作战网络的资源时事了解战场情况。
F—35还可以作为空中混合机群,无人机乃至战区其他作战平台的指挥系统,将自己获取的信息与己方预警机以及其他侦察系统探测的信息进行处理整合,对作战目标进行威胁等级评估,确定跟踪优先级,追踪精度和攻击排序,以及导弹分配等,从而显著提高自身战场态势感知能力的同时,能够为战区的其他作战平台完成信息整合工作。战时,F—35可以利用其隐身性强,机载探测设备先进的优势,潜入敌方控制的空域乃至敌任后方,为其他战机或者远程打击武器提供目标信息和战场态势,或利用雷达的无源探测功能及其他光电传感器设备,侦查己方预警机无法看到的敌方地面及空中目标。
目前苏—57并不具备上述作战能力的,其隐身能力的不足,首先局限了其在高威胁环境下的生存和任务能力,同时又不具备F—35的网络化作战能力,因而对于提升俄罗斯作战体系的作用,其实并不大。实际上,相比目前正在加紧生产的苏—35,苏—57在网络化作战能力方面并没有本质的提高,而苏—35的装备和使用成本无疑要低得多。
从苏—57的近期动向看,俄罗斯方面仍然在寄希望于通过诸如等离子隐身等新概念隐身技术的实用化,以及探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抵消美国第五代战斗机在隐身性能方面的优势。但实现多军种的网络一体化作战能力,则并非仅仅从苏—57着手就能够很快解决的,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整个军队信息化基础的巨大投入。假以时日,也许届时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已经是六代机了。
生不逢时,或许是俄罗斯空天部队在苏—57的订购和生产上陷入纠结的真正原因。不过对于现今的俄罗斯国防能力而言,苏—57的聊胜于无的处境,实际上并不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由于目前俄罗斯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国防经费实际上已经受到较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减少对于战绩性能不够理想,但是造价又非常昂贵的苏—57的订货,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向祝如“匕首”空射弹道导弹等成本更低,但更具强大威慑力的新式武器装备上集中,以进一步提高国防体系的整体效能。
虽然F—22已经成为美国空军的主力装备,并且F—35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向世界上更多的国家扩散,但即便是临近俄罗斯的北约国家都要装备了一定数量的F—35,以目前及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俄罗斯国防体系构成来看,并不至于打破总体的平衡。因为除了航空武器装备外,俄罗斯在其他领域仍然拥有足够多的令对手感到畏惧的武器装备和手段,更何况俄罗斯手中仍然握着可以毁灭对手很多次的核大棒。苏—57的聊胜于无,定然不等于俄罗斯会止步于当代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更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