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发展过程(100种C刊常见理论简介-022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发展过程(100种C刊常见理论简介-022共生理论)
“共生”作为-一个生态学上的概念,首先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于1879 年提出,其定义为不同种属生物生活在一起的一种状态,并且特别指出短期的种群联系不是共生关系。随着共生研究的深入,生物学家对共生的概念初步有了统一的认识:共生是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或从一般意义上说,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照某种形式形成的关系。
一般而言,共生的要素包括共生单元(U)、 共生模式(M) 和共生环境(E)。 其中,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反映共生单元特征的有二个参数,一是象参量,其反映共生单元的外部特征:二是质参量,其反映共生单元内在性质。对任何共生关系中的共生单元而言,其质参量往往不是唯一的,多数情况下是一组质参量,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往往有一个质参量起主导作用,称为主质参量。在共生关系中,不同共生单元的相互作用通过质参量和象参量之间两两相互作用而体现出来。共生模式,也称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或结合的形式,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方式、强度,也反映它们之间的物质、能量互换关系和信息交流关系。按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划分,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而按组织化程度(组织模式)划分,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共生度是刻画共生模式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