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1 Ancient ceramics academic research committee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collectors of China Beijin100026 China Wang Jian Bao1 Ma Xin Tian2摘要:本文通过梳理灵武窑考古发现的资料,对灵武窑遗址存在争议的性质做出判断,认为灵武窑是西夏官府投资、经营,产品由官府掌控分配的官方窑场,具备广义官窑属性。关键词:灵武窑;官窑;民窑The kiln property of Lingwu kiln in Ningxia

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

——兼论官窑概念

王建保1 马新田2 冯冕3

(1中国收藏家协会古陶瓷学术研究委员会,北京100026 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750001 3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403)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灵武窑考古发现的资料,对灵武窑遗址存在争议的性质做出判断,认为灵武窑是西夏官府投资、经营,产品由官府掌控分配的官方窑场,具备广义官窑属性。

关键词:灵武窑;官窑;民窑

The kiln property of Lingwu kiln in Ningxia

Wang Jian Bao1 Ma Xin Tian2

(1 Ancient ceramics academic research committee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collectors of China Beijin100026 China

2 Ningxi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ofChina Ningxia750001 China)

abstract :By combing the archaeological data of Lingwu kiln this paper makes a judgment on the controversial nature of Lingwu kiln site and holds that Lingwu kiln is an official kiln invested and operated by the government of Xixia and its products are controlled and distributed by the government which has the attribute of generalized official kiln.

Key words: Lingwu kiln;Offcial kiln;Folk kiln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1)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灵武,古称灵州,历史悠久。北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以灵州为都,称“西平府”,使其成为西夏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灵武窑作为西夏王朝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自20世纪80年代公布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著述颇丰,成果累累。但是笔者以为尚有继续探究的空间,故不避浅陋,拟以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文献,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就灵武磁窑堡西夏时期的窑场属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论证。

一、灵武磁窑堡窑址概况

灵武磁窑堡位于灵武县城东35公里处的一个小山丘上,俗称瓦罐窑(图1),南距磁州窑镇(煤矿区)4公里。窑址西侧有大河子沟河(上游称西天河)自南而北经过,从西北注入秦渠。窑址东侧为一干沟(此干沟称回民巷沟——原注),沟东有‘明成化九年抚臣马文升议筑’的磁窑堡城。窑址即在干沟与大河子沟河之间,南北长540米,东西宽450米。此地位于东经106°38′37″,北纬38°04′48″,海拔1287——1312米。(图1)

关于灵武窑的文献记录十分稀少,仅在弘治十四年(1501年)胡汝砺撰《宁夏新志》中有极简单的叙述:“磁窑山 州东北六十里 为陶冶之所” “磁窑寨 城周回二百一十丈 门一。产砟炭 其土可陶。筑堡置官……此两河需磁器及炭者咸贸易焉”。以此记载来看,明代弘治时期灵武窑生产的瓷器供应到附近的“两河”地区,而磁窑堡则形成了一个瓷器贸易市场。不过到嘉靖十九年(1540年),情况则发生了变化,管律重修《宁夏新志》磁窑寨……城周回二百一十丈 南门一。旧有守御官一员 汉中卫备御官军一百二十员名。正德初 以其非要冲之地 徒事糜费 乃撤之。今止庆府窑匠、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2)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军余四十余名 并各处陶器者十余人居焉”。可见间隔四十年之后,灵武窑已经衰落,此后清代所修方志如《甘肃通志》、《河套志》、《灵州志蹟》、《宁夏府志》等均重述嘉靖《宁夏新志》 没有新的增补。灵武窑的始烧年代及历朝制瓷情况均无文献可考。1

《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根据各期出土遗物中有年代可考证的,或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加以论证,以确定各期年代。1

一期器物有宋金时期的明显特征 有些还是典型器物。一期有些器物和建筑材料在西夏陵区发现。综观一期出土遗物很少有辽瓷风格 多与南宋、金代的相同 且有纪年遗物发现 故属西夏时期。如图2-9,白釉高圈足碗、花口瓶,青釉灯,黑釉瓷瓦件,白釉瓷瓦,一期文化小口深腹瓶、经瓶、扁壶等。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3)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一期有些器物接近于北宋晚期 故可定为西夏中期。在西夏十主190年中 崇宗乾顺(1087-1139年)仁宗仁孝(1140-1193年)两朝共107年 是西夏王国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崇宗前期为西夏中期偏早。“天盛”、“乾祐”已属西夏中期偏晚 似可作为一期的下限;一期地层较厚 又是本窑的繁荣期 上限可早到仁宗前期或崇宗晚期。

二期出土遗物较少 但与一期有密切联系 有些一期器物在二期依然存在 仅较粗糙,说明二期的年代已是西夏晚期。西夏在仁宗以后的34年中 五易其主 且与金保持80年的友好关系遭到破坏 双方发生连年战争 最后20余年又遭到成吉思汗五次大规模的进攻而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西夏瓷走向衰落(图10)。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4)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三期器物有元代特点 三期出土的器物 胎较厚重 纹饰均为带状而不见开光。均说明三期器物与一、二期相比虽有继承关系 但有明显差别 似经过重大的时代变迁。 但西夏灭亡到元朝的建立尚有40余年的蒙元时期(即西夏一元) 三期的上限是否能早到此时 限于资料不足 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图11)。

《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认为:“磁窑堡窑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实物资料证实 西夏王国有着高度发达的制瓷手工业 其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可与其先后并存的辽、金两朝相比。对其制瓷工艺及产品的研究不仅对西夏制瓷业 而且对西北地区乃至北方制瓷业均有着重要意义。西夏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应占有一定地位。”1这一结论,在20世纪80-90年代,无疑是重要的学术成就。

二、关于磁窑堡窑址属性的认知

磁窑堡窑址经考古调查和正式发掘后,其面貌逐渐被世人所知。就灵武窑的性质,也有一个认识再认识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一)马文宽先生的观点

1.1986年发表的《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调查》论及灵武窑产品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伊金霍洛旗、甘肃武威、宁夏银川西夏陵区等地均有发现。此文提到了西夏王陵发现了灵武窑的产品,但没有讨论该窑的性质;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5)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2.1987年发表的《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发掘简报》认为“西夏陵区出土的瓷建筑材料有一部分应为本窑(灵武窑——引者注)所产。”灵武窑“白釉瓷瓦、瓦件等大量建筑材料制作规整、精细、可能供西夏统治者所享用。”这是马先生将灵武窑与西夏王陵出土器物联系在一起,将西夏王陵出土器物与窑址资料对应起来研究的结果,并对灵武窑的性质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但用了“可能”一词,表明其结论还不确定。

3.1988年8月出版的《宁夏灵武窑》认为灵武窑有着广阔的市场,面向银川平原和广大的西北地区,不仅满足西夏统治者的需要,还满足了一般民众的需求。此文已经将灵武窑与西夏统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明确为“满足西夏统治者的需要”。此时,灵武窑出产的器物与西夏王朝宫廷的关系已经明确了。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6)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4.1995年出版的《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1认为灵武窑生产规模大,产品中有质量更高的白瓷、剔刻花瓷,还有大量的建材是为官府生产,但不能简单的以官窑或民窑划分,而可能是一部分产品为官府生产,一部分为民用。马先生在明确了灵武窑器物与西夏王朝宫廷的关系后,开始纠结窑场的性质。实际上,他可能在“官窑”和“民窑”之间斟酌许久、犹豫很多。判定为官窑可能是依据不足,特别是西夏王朝如果当时就建立了“官窑”,那就意味着可能早于中原王朝“官窑”的建立。这几乎是很多人、甚至是一些学者不可接受的一种结果:中原王朝灿烂的文化,无论如何也要比远处大西北荒蛮之地的西夏王朝先进很多,只能是中原王朝影响偏远地区,而不可能是逆向的。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7)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8)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5.2010年,《西夏瓷器》一书的作者航天先生认为灵武窑是一处官、民混烧的西夏中心窑场,但不能作为西夏‘官窑’对待。他认为就目前的证据只能证明西夏有‘贡瓷’,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官窑’。因为马文宽先生为此书撰写了序言,为作者提供了参考资料,并对书稿提出重要修改意见,所以,笔者私以为该书观点应该是马先生最近一些年对灵武窑思考的结果。

以上观点,可以认为是马文宽先生对灵武窑性质的认识和发展的心路历程。马先生从1983年开始负责调查、1984—1987年负责发掘灵武窑,1987—1989年资料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1到1995年《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出版,呕心沥血、皓首穷经,付出了巨大的心力,获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综合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马文宽先生从窑址资料与西夏王陵出土器物联系在一起、互相印证,并对其官窑、民窑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最终还是驻足于“西夏有‘贡瓷’,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官窑’”这一点上。我们由此仰望,一个严肃的学者苦其心志的历程。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9)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10)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二)其它考古发现对西夏陶瓷的分析

1995年,许成、杜玉冰先生编著的《西夏陵:中国田野考古报告》一书总结西夏陵出土的瓷器:“主要有白、青、酱三种釉色,以白瓷为多,素面为主。器形以碗、盘为大宗,瓶、钵、豆等器数量次之……盘 主要出土于遗址挟屋、厢房,数量极多,并有成摞打碎的遗迹。碗,主要出土于遗址挟屋、厢房,数量极多,并有成摞打碎的遗迹……(出土器物——引者注)以白瓷为主,数量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白瓷有两种器形,一种为常见饮食器,主要为碗、盘两类。此类器物大多胎体粗疏,釉层薄而颜色不够纯正,且外壁多不施釉,制作亦很粗糙。另一种器形主要为瓶、钵、豆等,此类器物胎体较厚,但质地细腻而有光泽,釉层厚而光洁润泽,色泽纯白,很少杂质。器物常内外施釉。西夏白瓷器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用途上的不同。结合这些瓷器不同的出土地点推测,前类器物(主要出土于北端建筑遗址的挟屋与厢房)可能是生活常用饮食器。后类器物(主要出土于中心大殿、过殿,殿内有佛像)可能是一种供奉器物,或者为皇室使用……西夏陵出土的瓷器大部分在器形、釉色、胎质和制作工艺方面与灵武窑址的产品相同。故可以肯定这些瓷器应是西夏自己的产品,有些可能直接来自灵武窑。”

该书与《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同年出版,许成和杜玉冰先生根据不同出土地点、不同器类、不同的胎釉特征以及不同用途所做的分析和研究,无疑是很有见地的,进而对不同的器物属性做出了进一步的探讨,确是难能可贵。现根据上文列表分析如下:

表1 《西夏陵:中国田野考古报告》出土白釉瓷器分析

Table 1 Analysis of white glazed porcelain unearthed in Xixia Mausoleum: a report of Chinese Field Archaeology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11)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通过表1发现:西夏陵出土数量极多的是生活常用饮食器粗白瓷,数量较少的可能是佛前供奉器物、或者为皇室使用的细白瓷;出土地点也明显不同,粗白瓷出土于遗址挟屋、厢房,细白瓷出土于中心大殿、过殿,并且殿内有佛像,突出在中心位置;粗白瓷可以明确为西夏产品或灵武窑,而细白瓷则未作说明。遗憾的是,该书只有黑白图片,无法清晰的反映不同器物的胎釉特征。

(三)有关学者的观点

1.2005年,许成、董宏征先生合著的《宁夏历史文物》一书认为回民巷瓷窑是日常生活用具的民间瓷器作坊,而瓷窑堡瓷窑的制瓷工艺、造型、雕花装饰都非常考究精致,可与当时中原地区制瓷水平相媲美,因此认为磁窑堡瓷窑可能是为西夏朝廷烧制瓷器的官窑遗址。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12)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2.2006年,吴峰云、杨秀山合著《探寻西夏文明》一书认为:“宁夏灵武窑是西夏时期的一座民间窑场,所烧制的瓷器既供官府使用,也被民间广泛使用。”

在上述观点中,许成、董宏征先生在《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结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磁窑堡瓷窑也可能是为西夏朝廷烧制瓷器的官窑遗址。

(四)没有表述却不能忽略的观点

1.1982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没有记载灵武窑的资料。

2.1998年1月出版的《中国古陶瓷图典》在“灵武窑”词条中,没有论及该窑的性质,也没有将其与西夏王陵出土器物联系在一起。

3.2006年1月,叶喆民先生著《中国陶瓷史》一书中,将《西夏陶瓷的历史概况》单列一节,却没有谈到灵武窑的性质,也没有将其与西夏王陵的出土器物联系在一起。

4.2008年11月,权奎山、孟原召先生合著的《古代陶瓷》一书将灵武窑单列,却没有论及灵武窑的性质,也没有提及灵武窑与西夏王陵出土器物的关系。

以上著作,1982年版《中国陶瓷史》没有记载灵武窑是正常的,因为当时灵武窑的资料还没有公布。除了已故著名古陶瓷学者叶喆民先生是个人专著、《古代陶瓷》是已故著名古陶瓷学者权奎山先生与孟原召先生合著外,《中国古陶瓷图典》是集当时国内古陶瓷界多位知名学者的力作。这三部书是继1982年《中国陶瓷史》出版之后影响很大的著作,除了《古代陶瓷》提及灵武窑“主要为西北地区提供日常生活用瓷”、隐约涉及其性质以外,12另外两部书均未提及灵武窑的性质。如果说这些知名学者没有关注到灵武窑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三部书都收录了灵武窑的资料。为什么这三部著作都没有讨论灵武窑的性质呢?显然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综合以上诸多认知,除了没有讨论灵武窑性质的三部著作外,其他实际上还是在纠结灵武窑的官窑或民窑性质。其中,马文宽先生提出灵武窑兼负为官府生产器物,同时生产民用产品的观点;许成、董宏征先生推测磁窑堡瓷窑可能是为西夏朝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笔者以为他们并不完全是因为瓷(磁——引者注)窑堡瓷窑不论从制瓷工艺、造型的考究、雕花之精美都可与当时中原地区制瓷水平相媲美,而是根据西夏陵出土器物判断的。对此,笔者以为还是有道理的。

三、西夏王陵出土器物与灵武磁窑堡窑址资料的比对研究

许成、杜玉冰先生编著的《西夏陵:中国田野考古报告》记载西夏陵出土的“另一种器形主要为瓶、钵、豆等,此类器物胎体较厚,但质地细腻而有光泽,釉层厚而光洁润泽,色泽纯白,很少杂质。器物常内外施釉。”此类器物已经明确是贺兰山腹地缸沿子、贵房子窑址出产的细白釉瓷器。不过西夏陵中大部分瓷器并非这种细瓷,而是相对粗糙的产品,它们无论在釉色还是造型上与灵武窑址的产品都一致。

笔者对典型的碗、盘做了器物学比对研究,以期获得直观、全面的信息。表2中笔者例举宁夏博物馆藏西夏王陵出土白釉碗、青釉盘与西夏博物馆藏灵武窑出产的同类器物进行了直观比对。无论白釉碗还是青釉盘,二者造型、胎色与胎质、釉色与釉质以及烧造工艺均为同类器物,基本特征高度吻合。证明西夏王陵出土的白釉碗和青釉盘是灵武窑烧造的。

表2 西夏王陵出土器物与灵武窑器物比对

唐宋定窑酱釉瓷器底足特征(试论宁夏灵武窑的窑场属性)(13)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灵武窑占有地利之便,为西夏宫廷供奉陶瓷类器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其究竟属于以往学者推测的贡窑还是官窑呢?笔者认为需要从官窑概念的界定和西夏手工业制度两方面来理解。

四、关于官窑的认知

至少在宋代之前,陶瓷的日用功能远超审美需要,所以文献记载极少且语焉不详。“官窑”概念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叶寘的著作《坦斋笔衡》,亦非正史记载,官窑入史有据是明代之后的事情了。所以,关于官窑的概念和制度,学术界尚处于识不断全面深入的过程。1982年9月出版的《中国陶瓷史》记述:“宋代还有三个瓷窑产品为两宋宫廷所垄断 烧瓷全部供宫廷专用 失去的商品瓷的性质;三个瓷窑是浙江余姚越窑、河南开封的北宋官窑和浙江杭州南宋官窑。”将官窑解释为“供宫廷专用,失去商品瓷的性质”。此后汪庆正先生主编《简明陶瓷词典》的“官窑”条对其进行解释:“官窑 ①官办的瓷窑称官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五代和北宋的越窑是我国最早的官窑。②指北宋及南宋官窑。③明、清两代景德镇御厂所烧造的瓷器,以及当时官搭民烧的钦限器,都称官窑器。”李辉柄先生著《宋代官窑瓷器》进一步总结了官窑的十一条特征:“第一 所谓“官窑” 顾名思义是朝廷皇室直接控制而建立的瓷窑。第二 由于官窑是专门为皇室而设 所以 烧制的瓷器在造型、装饰、釉色等方面 均按宫廷设计式样进行生产。 第三 “官窑”为满足宫廷需要 对瓷器要求则更高。第四 “官窑”与“民窑”在经营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第五 官窑瓷器不仅严禁民间使用 而且 民窑也不得进行仿制 故不能形成窑系。第六 官窑瓷器烧成 须经极严格挑选 精良者送进宫中 对落选者加以处理 以防流散。第七 由于官窑的生产对民窑保密 所以 弃窑时 须作现场处理,不留烧窑痕迹。第八 官窑瓷器由于不经商业途径而直接送进宫中 故多为传世瓷器。第九 历代帝王均把官窑瓷器视为宫中珍宝 世代相传 不作明器陪葬。第十 “官窑”一般文献记载不详 或几乎不见记载。第十一 考古资料证明 皇室为了便于官窑生产的管理及运输 窑址多建立在都城附近。”《中国古陶瓷图典》记述:“官窑 古代由官方营建、主持烧造瓷器的窑场 其产品专供宫廷使用。官窑因为是由官府营建的,所以能够强占优质瓷土和原料,拘获天下能工巧匠无偿使用,并控制釉料配方和制瓷工艺,发展官窑瓷业,限制民窑生产。官窑分工细致,生产不计成本,制作技术熟练精湛,因此产品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水平。”李建毛先生著《中国古陶瓷经济研究》则从经济关系的角度解释了民窑与官窑的差别“陶瓷经济按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及经营形式 可分为两种:民营陶瓷业和官营陶瓷业。两种形式生产的目的、方式和分配方法均有不同 其社会职能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也不一样。”王光尧先生著《中国古代官窑制度》导言进一步阐释“简单地说 官窑就是历代官府经营的陶瓷器生产窑场。而政府对窑业的关注和管理方法及其内容 就是我们所说的官府窑业制度。从产品的最终流向看 中国古代的官窑可区分为一般的官窑和专门生产御用瓷的御窑两种 明代的御器厂和清代的御窑厂只不过是传统官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官窑的产品除部分供应官府使用外 主流是作为商品出售 而御窑的产品在理论上则只有皇帝能使用、支配。 就窑场的经营权及其归属看 官窑又可分为中央官窑和地方官窑两种不同的类型。”

李建毛先生关于“陶瓷经济按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及经营形式 可分为两种:民营陶瓷业和官营陶瓷业。”的论述,虽然立足于古陶瓷经济,但是以生产关系为切入点的分类研究,不失为一条捷径。著名古陶瓷学者栗建安先生亦持同样的观点。因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其它关系,特别是产品的分配形式。由官府或者宫廷营建的窑场,其产品的分配自然是由官府或者宫廷决定。反之,民间营建的窑场,其产品的分配权也由其决定。

王光尧先生的观点“官窑就是历代官府经营的陶瓷器生产窑场。中国古代的官窑可区分为一般的官窑和专门生产御用瓷的御窑两种 明代的御器厂和清代的御窑厂只不过是传统官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将传统意义上的官窑概念做了切分:首先是将官窑切分为一般官窑和御窑;其次是将官窑的产品做了切分,一般官窑的产品除部分供应官府使用外 主流是作为商品出售 而御窑的产品在理论上则只有皇帝能使用、支配;第三,就是按照管理权限把官窑做了层级切分,分为中央官窑和地方官窑两种不同的类型。这样的分类概念,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消除了以往纠结于概念的困惑,豁然开朗。

综合以上观点,基本趋于一致的认识是:官窑是官府、乃至宫廷营建,产品被宫廷(或官府)掌控垄断的窑场。

笔者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为了简明扼要简单明了的介绍官窑,一般这样解释:官窑是宫廷或官府投资、管理,并承担最终盈亏责任的窑场。按照窑场的不同职能,官窑分为广义官窑和狭义官窑:广义官窑即各级官府投资、经营的窑场,其产品由官府掌控分配;狭义官窑即专门供应宫廷的窑场,其产品由宫廷亦即皇帝掌控分配。通过明确官窑的概念,确定窑场是否具有官窑属性就是要确定它是否由官府或宫廷营建,那么灵武窑是否具备这个条件呢?

五、灵武窑的窑场属性

虽然灵武窑的窑场属性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但是从西夏王朝对手工业管理的方式,我们可以对灵武窑的属性做出推断。

西夏王朝对于手工业的管理有一套较为系统的建构。景宗元昊时政府机构中设有‘文思院’,正是模仿宋政府的管理生产御用器物的手工业单位所建立的机构。仁宗时制定的《天盛年改定新律》第十章《司次行文门》中,设立了多层次的管理机构,如三品中有‘工技院’;四品中有‘三边工院’;五品中有‘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 也表明政府加强了对手工业的管理。虽然这些政府机构采用什么方法管理手工业,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资料说明。不过由于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割据政权,有着很大的特殊性。笔者以为既然西夏王国的手工业由政府管理,并设置了管理机构“砖瓦院”,特别是在西夏王陵出土了灵武窑出产的白釉瓦、黑釉瓦件以及碗、盘等器物,就不能排除灵武窑是官府经营管理的一处窑场。因为砖瓦的使用和生产在西夏是有特殊性的,这种建筑材料的生产由政府管理,是典型的官窑。这点马文宽先生考据曾巩《隆平集》卷二记载:“民居皆立屋,有官爵者始得覆之以瓦。”因而一般居民的房屋不准许用瓦,只能“织毛罽(ji)以覆之”。19窑场生产的砖瓦,只能供应官府或者有官爵者。一方面有专门的机构管理,另一方面产品只能供应官府或者有官爵者,这样的窑场由民间营建的可能性不大。

《西夏陵:中国田野考古报告》一书记述的白釉粗瓷盘、碗,在器形、釉色、胎质和制作工艺方面与灵武窑址的产品相同。主要出土于遗址挟屋、厢房,数量极多,并有成摞打碎的遗迹。说明此类器物不是宫廷王公贵族使用的器皿,而是存放在挟屋、厢房供宫苑内兵士、仆从等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用器。毕竟王公贵族还有质地细腻而有光泽,釉层厚而光洁润泽,色泽纯白,很少杂质的器物可资享用。但是,即便是供应兵士、仆从一类普通人的生活用器,毕竟是在宫苑之内,其数量、质量还是需要一定保障的。这就证明,灵武窑的产品是要对官府负责的。同样的理由,既然官府有需要,还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样的窑场就不可能由民间营建。

综合灵武窑既生产西夏政府专营的白釉、黑釉瓦件,其日用产品又供应西夏王陵中普通人员使用的日用,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灵武窑是一处由官府投资、经营,产品由官府分配的窑场。只是灵武窑的产品相对粗糙,并非供应皇室而已。

六、结语

综上所述,灵武窑磁窑堡窑场属性应该是王光尧先生所称的一般官窑,也就是笔者所说的广义官窑。是一处由官府投资、经营的窑场,其产品由官府掌控分配,“除满足西夏统治者的需要,还可满足社会上的需求。”但这些政府机构采用什么方法管理灵武窑这样的窑场,目前还缺乏足够的资料说明。由于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割据政权,有着很大的特殊性,所以在“多与宋同”的同时,有一些差异性也是正常的。

参考文献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4- 5.

[] 马文宽.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调查[J].考古:1986(1): 51-55.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7(10):905-913.

[] 马文宽.宁夏灵武窑[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88:8.

[] 航天.西夏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0: 146.

[] 许成 杜玉冰.西夏陵:中国田野考古报告[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5: 105-113.

[] 许成 董宏征.宁夏历史文物[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5: 39.

[] 吴峰云 杨秀山.探寻西夏文明[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33

[]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 中国古陶瓷图典编辑委员会.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305.

[] 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394-397.

[] 权奎山 孟原召.古代陶瓷[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8: 191.

[] 王建保:贺兰山腹地的两处西夏瓷窑遗址[N]中国文物报 2010-12-31(4).

[] 张燕,王建保.贺兰山贵房子窑初探[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9):92-97.

[] 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 289.

[] 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131-132.

[] 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6: 5-6.

[] 中国古陶瓷图典编辑委员会.中国古陶瓷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 267-268.

[] 李建毛.中国古陶瓷经济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 85.

[] 王光尧.中国古代官窑制度[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4: 7.

[]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 18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