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航天不说再见与工匠相逢(的一台机床和一颗匠心)

航天不说再见与工匠相逢(的一台机床和一颗匠心)来源: 光明图片几年来,他将机床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完成多项急、难、险、重的任务。能取得如此成绩,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那颗不断钻研、视数控学习如生命的心。图为2020年12月10日,贺潇强(左)与同事讨论零件误差情况。(封晓东 摄/光明图片)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他主动请缨,跟随队伍去到偏僻的试验场。在准备工作中,他发现两个零件的间隙异常,需要用数控机床返修,跑遍周圈,都没有找到数控机床,只有一家非常落后的普通钻铣床。此时面临两种选择,第一将零件带回北京返修,第二带着零件去周围的大城市寻找数控机床,回北京周期长,去周围的大城市未知性太大。最终,他用这台普通钻铣床,凭借自己八年的加工经验,保证了零件的加工精度,最终解决滑块间隙异常问题。图为2020年12月12日,贺潇强在调试生产线上的机械臂。 (封晓东 摄/光明图片)从2012年到2020年,他从操作工人到工艺人员,从年轻气盛的帅气小伙

航天不说再见与工匠相逢(的一台机床和一颗匠心)(1)

时间是蓝图下的见证者,光阴是奋斗者的里程碑。八年时间里,他以精湛的技艺和过人的胆识,用奋斗书写青春,用初心诠释匠心,用技艺筑梦航天,他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90后”高级技师贺潇强。

航天不说再见与工匠相逢(的一台机床和一颗匠心)(2)

2012年,不到21岁的贺潇强从技校毕业到了一线机加岗位工作。一进厂师傅让他干的是最基础的“打方”,就是把加工用的毛坯料的六个面全部铣平,邻面垂直,对面平行。当他把10件活干完进行测量时,竟没有一件是合格的。由于材料不同,用刀转速、刀头大小也不同,要“刀刀”精准没误差,没有捷径可走,全靠耐心苦练。当时贺潇强就认准了一件事,好好练功。图为2020年12月10日,贺潇强在检查测头的状态。 (封晓东 摄/光明图片)

航天不说再见与工匠相逢(的一台机床和一颗匠心)(3)

自此以后,他除了每天跟着师傅打下手,空闲时间全用来练习基本功,就这样,贺潇强一步步成为岗位骨干。工艺要求的4道(0.04毫米)以内的误差,他硬是控制到了2道(0.02毫米),不到一张纸的厚度!同时,他总会把做报废的零件细心保存,一有时间就拆了装,装了又拆,在曾经的失误中警醒自己,在重复练习中沉淀自己。图为2020年12月10日,贺潇强(右)与设备厂家技术人员讨论设备的安装精度。(封晓东 摄/光明图片)

航天不说再见与工匠相逢(的一台机床和一颗匠心)(4)

贺潇强是山西吕梁山里的孩子,在学生时期就拿到了全国数控比赛的一等奖。进入三院后,仅用短短几年时间从一个山里娃成为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图为2020年12月10日,贺潇强在展示练习专业技能完成的艺术作品。(封晓东 摄/光明图片)

航天不说再见与工匠相逢(的一台机床和一颗匠心)(5)

几年来,他将机床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完成多项急、难、险、重的任务。能取得如此成绩,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他那颗不断钻研、视数控学习如生命的心。图为2020年12月10日,贺潇强(左)与同事讨论零件误差情况。(封晓东 摄/光明图片)

航天不说再见与工匠相逢(的一台机床和一颗匠心)(6)

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他主动请缨,跟随队伍去到偏僻的试验场。在准备工作中,他发现两个零件的间隙异常,需要用数控机床返修,跑遍周圈,都没有找到数控机床,只有一家非常落后的普通钻铣床。此时面临两种选择,第一将零件带回北京返修,第二带着零件去周围的大城市寻找数控机床,回北京周期长,去周围的大城市未知性太大。最终,他用这台普通钻铣床,凭借自己八年的加工经验,保证了零件的加工精度,最终解决滑块间隙异常问题。图为2020年12月12日,贺潇强在调试生产线上的机械臂。 (封晓东 摄/光明图片)

航天不说再见与工匠相逢(的一台机床和一颗匠心)(7)

从2012年到2020年,他从操作工人到工艺人员,从年轻气盛的帅气小伙到为人夫,为人父的男人,这八年,他步履不停,踏实前行,无怨无悔地把一生中最美好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航天事业。图为2020年12月9日,贺潇强(中)跟同事思考新型加工方法。(赵国伟 摄/光明图片)

来源: 光明图片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