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ct和核磁共振片子的区别(科普胸片CT和磁共振)

ct和核磁共振片子的区别(科普胸片CT和磁共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CT和磁共振的发明让影像学技术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就好比之前我们看到的都是人的“影子”,而现在我们拥有了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这个人的正脸了。不过,胸片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X光下,人体骨骼呈亮白色,当发生骨折或错位时,常常能在骨折部位看到明显的“骨折线”。由于X线摄片检查时间短、价格便宜,辐射量也比CT小,因此,在肺部疾病和骨折的“筛查”方面,性价较高,适用于体检或外伤骨折的快速诊断。其实啊,胸片、CT和磁共振,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几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们各有千秋,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在多数时候,并不能完全相互代替。如何选择,是非常考究的。下面,让我们翻开龚启勇教授的《精神影像学》一书,来一趟现代医学之旅吧。我们先从“新冠”的影像学检查说起。要想区分“新冠”和普通感冒,除了要做病毒核酸检测,另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拍“胸部C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ct和核磁共振片子的区别(科普胸片CT和磁共振)(1)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在世界范围内大爆发。放在平时,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许并不会太在意。但在疫情期间,出现咳嗽、打喷嚏的情况,就不是一件“小事”了。轻度的“新冠”,与病毒性感冒的表现十分相似,所以单从症状上很难分辨两者。

30岁的王先生就因自己出现“咳嗽和后背酸痛”的症状,而怀疑自己得了“新冠”。王先生的就诊经过也有些曲折。医生在反复确认他没有湖北和境外疫情接触的情况后,给他安排了抽血和拍片等一系列检查。王先生拿出一周前的体检报告,和医生说自己刚拍过片子,结果显示“未见明显异常”。医生却告诉他:“这是胸片,胸片看不出来,要做CT。”

王先生就纳闷了,胸片和CT有什么区别?如果胸片看不出问题,为什么体检要安排胸片呢?最后,王先生还是按照医生要求完成了一系列检查,医生看到报告后也松了口气:“你基本可以排除‘新冠’,只是普通感冒。后背酸痛的情况,可能颈椎有关,可以考虑做个磁共振”。

ct和核磁共振片子的区别(科普胸片CT和磁共振)(2)

王先生觉得,看个病太难了,一会儿是胸片,一会儿是CT,一会儿又要做磁共振,难道不能用一种检查方式从头到脚查一遍么?

其实啊,胸片、CT和磁共振,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几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们各有千秋,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在多数时候,并不能完全相互代替。如何选择,是非常考究的。下面,让我们翻开龚启勇教授的《精神影像学》一书,来一趟现代医学之旅吧。

我们先从“新冠”的影像学检查说起。要想区分“新冠”和普通感冒,除了要做病毒核酸检测,另一项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拍“胸部C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CT上有相对特殊的表现,比如肺组织磨玻璃样改变、病变靠近胸膜,疾病的程度不同,CT的表现也不同。换句话说,CT可判定疾病的进展情况。因此,胸部CT是王先生必须要检查的项目。

ct和核磁共振片子的区别(科普胸片CT和磁共振)(3)

那为什么胸片不行呢?因为胸片是相对粗糙的检查,肺部许多细节无法呈现。1895年,伦琴发现X光之后,很快被应用于医学,后来演变为“胸片”。在X光下,人的左右两肺“透光性”差,成暗黑色,而心脏的轮廓与左肺区域重合,成浅灰色。这种显像程度,只能显示是肺部是否存在炎症。若想判定是哪类病毒或细菌引起的肺炎,胸片就看不确切了。

不过,胸片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X光下,人体骨骼呈亮白色,当发生骨折或错位时,常常能在骨折部位看到明显的“骨折线”。由于X线摄片检查时间短、价格便宜,辐射量也比CT小,因此,在肺部疾病和骨折的“筛查”方面,性价较高,适用于体检或外伤骨折的快速诊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CT和磁共振的发明让影像学技术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就好比之前我们看到的都是人的“影子”,而现在我们拥有了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这个人的正脸了。

同样是最先进的技术,CT和磁共振也有所区别。CT更适合检查骨骼及空腔脏器,比如胃和肠道,磁共振更适用于肌肉和软组织疾病。比如医生怀疑王先生的背痛与颈椎病有关,也就是颈椎问题压迫到脊髓神经,这种情况更适合采用磁共振检查。

ct和核磁共振片子的区别(科普胸片CT和磁共振)(4)

在了解了影像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之后,《精神影像学》一书还为我们介绍了影像学最前沿的新技术。要想让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秘密“原形毕露”,仅仅依靠以上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以前的人们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这个观点早已淘汰了。很多时候,在人体发生“明显病变”之前,器官功能已经出现障碍,还有些时候,躯体健康,但心灵受创。以往的影像技术,都是基于“解剖学”诊断,但随着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功能学”检查的地位日益凸显

“功能学”检查,我们姑且比喻为“短视频”。就像视频传送对网络的要求比发图片更高一样,“功能学”检查对计算机技术和成像技术的要求更高。

功能磁共振检查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新方法之一,“功能学”检查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中意义重大,许多精神疾病依靠常规的影像学手段无法查明。例如,早在1983年的时候,中国学者就发现,3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皮质脑萎缩”。但是,这种结构性异常并没有什么“特异性”,许多精神分裂患者早期的颅脑CT检查是正常的。

ct和核磁共振片子的区别(科普胸片CT和磁共振)(5)

但是,许多脑部疾病往往有这样的特征:疾病在早期是可逆的,时间久了之后,病情就会无法逆转。换句话说,如果能在早期就发现脑部组织功能障碍,那么治愈的可能性就会增大。阿尔兹海默症就有这样的特征。

韩国著名影片《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就是围绕阿尔兹海默症展开的故事。女主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这种磨人的疾病。起初,她只是在购物时常常忘记带走钱包,后来她开始记不清回家的路,甚至忘记自己最爱的人。

这时,她的疾病已经到了中晚期,即便医生对她作出了正确的诊断,她也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男主用尽各种方式,也无法让她想起被“记忆橡皮擦”抹去的回忆。如果女主在“忘记钱包”及更早的阶段,去医院检查,常规的影像学技术大多会判定她为正常人,而功能学影像检查或许能给出疾病的“预警”

ct和核磁共振片子的区别(科普胸片CT和磁共振)(6)

例如,有专家利用新技术,发现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早期就会出现脑部“网络连接”功能异常,且通常早于脑部结构的改变,这一点就可作为阿尔兹海默症早期诊断的影像学标记。如果这种技术能够投入使用,那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大“福音”。

当然,影像学技术发展至此,仍是不够的。比如说,我们依然无法直观地呈现人脑的记忆和情绪活动,也无法像画地图一样,画出每个人神经元间不同的网络连接。不过我们可以坚信的是,影像学的未来,还会有很大的进步

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它能用画面来还原光怪陆离的梦境,能用颜色来描绘什么是“怦然心动”和“一见钟情”。从最初的解剖学成像,到如今的功能学评价,我们有理由相信,影像技术将会为我们揭开更多关于人脑的秘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