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有人笑呵呵地问他:“知道那位世界著名的喜剧大师吗?知道《城市之光》的主角是谁吗?”在前往瑞士的路上,周总理身边的一位同事好奇地询问,那位被总理一直惦记着的顾客到底是谁?这一次如果有机会,他一定要邀请这位著名人士会面洽谈。对此,周总理满怀期待。这位周总理心心念念的贵客究竟是谁?他们二人在会面中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周总理率领着中国外交代表团,前往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1)

这场会议在中国的外交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会议上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和魄力,注意令全世界直观地感知到新中国的力量。

除了处理外交上的正事之外,周总理还有一件惦念的事情,一定要在瑞士完成。早在前往瑞士之前,他就已经得知有一位国际知名的和平人士隐居在瑞士。

这一次如果有机会,他一定要邀请这位著名人士会面洽谈。对此,周总理满怀期待。

这位周总理心心念念的贵客究竟是谁?

他们二人在会面中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

喜剧大师,正义大使

在前往瑞士的路上,周总理身边的一位同事好奇地询问,那位被总理一直惦记着的顾客到底是谁?

有人笑呵呵地问他:“知道那位世界著名的喜剧大师吗?知道《城市之光》的主角是谁吗?”

提到《城市之光》这部代表作,没有人会不认识作品当中的绝对主角——卓别林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2)

此时的卓别林正隐居在瑞士的一座小镇上,和他的妻子过着悠闲安逸的生活,顺便再从生活中获得新的戏剧灵感。

他出生在英国,但是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美国度过。美国对他来说,其实就像第二个家一样。

但是,美国却做了很多让他不齿的事情。所以,卓别林之所以会来到瑞士,也是因为他的作品让美国生出了忌惮之心。

卓别林历经生活百态,真正沉到底层社会创作作品,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发生的内容。

比如说卓别林的《淘金记》,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淘金记》当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卓别林饰演的角色抱着脚上的皮鞋啃。从屏幕上观看,我们能感受到十足的喜剧效果。喜剧演员抱着皮鞋的姿态,完全能够传递出这一则喜剧所能表现的真正内涵。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3)

仔细思索,这不就是那个时代被资本家啃噬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吗?

卓别林后来也接受采访,向公众诉说了他设计这个情节的灵感。

当时,他亲身走进矿场、铁路、机器厂,亲眼看到了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他们通常是在暗无天日的室内工作,不仅光线不充足,而且粉尘满天,工作环境相当恶劣。作为劳动者,他们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无法得到。

虽然付出了辛苦,但是大多数人却没有办法准时拿到足量的劳动报酬。资本家口中的借口总是花样百出,甚至有人直接不留情面,公然克扣工人工资。

无权无势、没有任何社会背景的工人阶级,他们是没有足够的办法跟这群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家抗衡的。

所以,他们疲劳,他们饥饿,他们生活中的苦难一眼望不到尽头。当人已经饿到神智全失时,一点简单的东西都能够让他实现饱腹感。

还记得我们的红军战士在长征中煮皮带的势力吗?皮革是可以给人带来饱腹感的,所以这些饥饿的工人,常常会把家中的皮鞋和一些皮革制品当作食物。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4)

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谁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卓别林则把这个生活常态不断扩大,将之反映到了他的作品当中。所以这个情节夸张却又不失内涵,明目张胆地讽刺着资本家的剥削和冷血。

《淘金记》只是一个典型,在他的作品中,还有不少类似的情节和主题。

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作品往往能够产生极其广阔和深远的影响力。所以,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自然坐不住了。

美国在1947年10月对卓别林做出传讯,并对他发出最后警告。美国相关工作机关冠冕堂皇,把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罪名强硬地扣在了卓别林的头上。

他们的态度同样也非常恶劣,对卓别林说:

“如果你再不停止创作,或者再继续做出违背国家政策的活动,我们将会依法对你实施逮捕。”

然而1947年12月,仅仅时隔两个月,卓别林的“向好莱坞宣战”还是问世了。作为一名艺术者,他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并且也将把这份初心始终贯彻到自己的艺术生涯当中。

可他却彻底得罪了美国,在他生活的地方也失去了立足之地。所以当此事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时,卓别林选择暂避风头。

1952年9月,卓别林拖家带口地离开美国,来到了瑞士的一个小镇定居。新的生活环境,往往能够带给他新的灵感。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5)

他的作品也不再聚焦于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而是扩大到更高的格局,呼吁世界和平,呼吁反抗剥削,呼吁和谐统一与和平共处。

1953年,卓别林还获得了国际和平奖。他在作品中宣传的反战思想,确实对减少战争的不利影响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位喜剧大师带动了更多人的思考,也让战争的本质和罪恶的根源暴露在世人的眼前。

所以,当我们谈到卓别林的时候,绝不仅仅只去浅薄地讨论他的喜剧造诣。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价值,认识到他深邃的思想,感受到一位艺术家传递的力量。

当他的作品名声大噪时,他在世界各地也收获了不少粉丝。中国的周总理,就一直非欣赏和崇拜卓别林。

外交会议,发出声音

周总理早已在关注卓别林的各种作品,也非常欢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思考喜剧作品背后的深刻含义。他在观看这些作品时,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也能够获得头脑的思考。

能够将意义重大的一些命题藏在喜剧的面纱之下,这也足以证明卓别林的个人能力。对于这样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周总理总是非常欣赏的。

1954年4月,中国代表团准备赶赴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当听说卓别林先生也定居在瑞士时,周总理就产生了一个想法,想要在闲暇时分请他一叙。

当然,这是建立在工作处理完的基础之上的。当前最大的任务,还是好好准备接下来的日内瓦会议。

那一年的周总理穿着大衣,英姿勃发,带着中国代表团昂首挺胸地走进会场。他们在国际社会中直接代表着新中国的形象,所以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地不卑不亢。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6)

在会议召开过程中,周总理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在每一个关键的时刻大胆地讲出中国的态度,表达中国的思想。

这一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印度、越南、老挝等国家,都希望国际社会能够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各方关系,促使西方列强停止战火,停止侵略。

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野心勃勃的国家,自然不会同意这样的议题。他们总是做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把本国发展资本主义当成了绝佳的借口,把单方面的侵略和强迫说成双方的自愿合作。

美国的春秋笔法,让在场的部分小国敢怒不敢言。不过,周总理却总是直言不讳。

他明确指出了美国的行为本质上是在对世界输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是与联合国家所倡导的和平发展主题完全相悖的。至于美国真正的目的,其实在场所有的国家都一清二楚。

周总理直言不讳地揭露了美国黑暗的嘴脸,他的勇敢和理性也得到了不少国家的支持。转瞬之间,美国就在这场会议当中占据了下风。而美国外交代表团的表现,也被国会称为美国外交史上的耻辱。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7)

总之,我们国家的外交人员将我国的态度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东方大国,愿意尽一切力量帮助印度支那和平解决当下的所有问题。

同时,中国也做出承诺,不管未来的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会始终以和平为原则,永远不会对周边国家主动挑起战争。

我们在处理外来问题上,始终保持着商量为主的方式。但是在涉及到我国底线的问题上,我们的态度却又十分强硬。中国的红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资格触碰。

这一次的会议,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我国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也让更多国家听到了我们的表达。

不过私底下,中国也并没有跟对峙国家撕破脸皮,尤其是美国。周总理甚至会主动跟美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攀谈,以一种怀柔的手段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但凡有任何一丝可能,我们都不会把道路走成僵化的死路。但凡有任何一点机会,我们都愿意将美国发展成合作伙伴,而不是敌人。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8)

周总理在会议场合大显神威,在会议之后,他也见到了一直想见的人。

双方见面,打破尴尬

1954年5月,周总理向卓别林发出了邀请。他拨打了卓别林住所的电话,亲自请对方带着夫人前往他居住的花山别墅做客。

对于中国这样一位颇具声望的政治领袖人物,卓别林当然是心有仰慕。可以这样说,他和周总理是神交已久。但是,他不确定自己能否跟政治人物和谐相处。

在之前跟政治人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他始终感受到了自己的不适应和不愉快。他也知道,自己古怪的性格,同时也会让对方感受到不愉快。与其如此,不如不要打交道。

可是现在周总理带着诚意邀请,他如果不赴约,那就显得太不礼貌。而且从内心来说,他其实很想亲眼见见周总理。

于是到了约定时间那天,卓别林带着礼物,携着夫人,晃晃悠悠地来到了花山别墅。

一路上,这位见惯了大场面的喜剧大师显得尤其紧张。他跟夫人说:

“我不是没有跟中国人打过交道,而且我其实非常喜欢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但是,我拿不准,这位中国的领导人会是什么样子。”

当他看到站在前方的周总理脸上善意的微笑时,他的紧张就消失了一半。当他看到周总理身旁的文艺工作者时,他的紧张就还只剩下最后一点。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9)

周总理非常贴心,他就是害怕卓别林不自在,所以把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全部都请了出去,再将诸位文艺工作者请过来,让他们带着卓别林适应氛围。

而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

“听说卓别林先生曾经来过中国,可以跟我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吗?”

周总理的问话,把卓别林的思绪带到了30年代初。那个时候,他逐渐开始对东方文化感兴趣,也亲自来到中国,感受到了东方的魅力。

我们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早已经跟卓别林有过交流。他来中国的时候,梅兰芳还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场京剧盛宴,让他感受到了国粹的精妙之处。

中国的戏剧,和西方的戏剧表现形式大有不同。但因为都是表演,所以两者又有融会贯通之处。对于这一点,卓别林可谓是深有研究。

在回答周总理问题的时候,他的思绪便越打越开。他在中国的朋友,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在中国感受到的各种美好,他都逐渐开始跟周总理分享。

随着交流的深入,这场会面从最开始的拘谨变得更加随意。

卓别林内心非常感激,周总理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让他心中的顾虑消失殆尽。他可以完全忽视对方的政治身份,将对方当成一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尽情倾诉心中所想。

当聊到他的作品时,他更是感受到了周总理的睿智和知心之处。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10)

享受美食,带走礼物

周总理借着话匣子,跟卓别林聊到了他的几部喜剧作品。卓别林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意思,周总理都心领神会。所以两个人可以在更深层次的水平上交流,内心都觉得非常舒畅。

卓别林对中国的革命历程也很感兴趣,周总理慷慨大方,以绘声绘色的讲述方式告诉了卓别林我们的过去。

当听到我党在国民革命中的贡献时,听到我们在长征中的艰苦时,听到我们打赢大仗的激动时,卓别林也会忍不住手舞足蹈。

很快,晚饭时间来临。为了招待贵客,周总理特意亲自叮嘱,一定要做出富含中国特色的美食,拿出我们的诚意。

所以在这一次的饭桌上,卓别林不仅看到了他熟悉的菜式,还看到了他有所耳闻但从未感受过的东方美食。一盘盘菜肴色香味俱全,惹得他食指大动。

一边吃,周总理一边向他介绍各道美食的食材,以及归属的菜系。卓别林越发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东方大国之美。

作为西方人,他不太能吃重口味的东西。但是油香四溢的北京烤鸭,他却爱不释手。烤鸭的形式他早已尝试过,但是北京烤鸭的风味却又那么与众不同。

在每一个人的右手边,都摆着一杯小酒。周总理特意拿出了茅台酒,用最大的诚意来招待贵客。而茅台酒也足以代表我国的酒文化,所以用在这个场合也非常合适。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11)

卓别林浅酌一口,只觉得口感独特。而后他一点一点地喝完一杯,更是觉得酒香四溢,回味无穷。这是他在品尝洋酒时从未有过的感受,他止不住地感叹自己今天晚上来值了。

一场晚宴,宾主尽欢。美好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转眼就到了双方告别的时刻。

卓别林突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他想开口向周总理讨要一样东西。“不知道我是否有荣幸,能够带一瓶茅台回去细细品尝?”

“当然,早已为您准备好了,希望您能再一次感受到中国的魅力。”

听到周总理这么回答,卓别林一愣,又突然哈哈大笑起来。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如此知情达意的朋友了,内心只觉得非常熨帖。

卓别林带着茅台,笑呵呵地跟周总理和各位朋友告别。离开之前,他又忍不住转头回望了一眼。他想,他会终身记得这一晚的经历。

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卓别林在饭桌上问周恩来)(12)

回去之后,卓别林看着这瓶茅台,总是能回想起周总理的模样。本来他是带着品尝的心思把茅台带回家的,可是后来,他却连打开喝一杯都觉得奢侈。

大概真诚的人,总是会被真诚的情谊打动至深。

结语

作为反抗压迫和反战宣传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受到了不少粉丝的欣赏,同样也会受到不少敌对势力的迫害。在美国待不下去时,他选择避其锋芒,定居瑞士。但他没想到,在瑞士这个小地方,中国的朋友竟会带给他这样一段奇妙的故事。这一次会面之后,周总理和卓别林先生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志同道合的美好交往,总是让人心驰神往。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