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论文摘要(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论文摘要(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赶上这几波产业发展热潮的王家彬,推倒原先用红泥糊的茅草房,用攒下的积蓄于1992年盖起一间砖瓦房,还置办了黑白电视机、缝纫机、电风扇、自行车及一台日本产的“康艺8080”录音机。1960年,聚居在山里的20余户南美村民小组村民,在王国兴的鼓励下搬至山下靠近公路的新村。从闭塞中走出来的村民,发展观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刚开始是垦荒种水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掀起种植益智、槟榔、橡胶的热潮,几年后县里建了淀粉厂,南美村民小组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木薯。6月的一个午后,今年八十多岁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村民王玉娥倚在一幢新式平房前,和村民们聊着天。“她总说大伙儿的好日子,是从王国兴带领黎族人民主动寻找共产党开始的。”王玉娥常挂在嘴边的这番话,让她年近6旬的儿媳王雪珍深有感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雪珍的大姑从附近的牙挽村嫁来番响村,年幼的她常常随家人前来探望。“那时别的村村民住的还是茅

村民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生活在勤劳实干中越过越好

琼中番响村:革命老村的幸福变迁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论文摘要(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1)

琼中番响村南美村民小组山清水秀,民房整齐划一,船型屋顶造型独特。本报记者 陈元才 摄

■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6月的一个午后,今年八十多岁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番响村村民王玉娥倚在一幢新式平房前,和村民们聊着天。“她总说大伙儿的好日子,是从王国兴带领黎族人民主动寻找共产党开始的。”王玉娥常挂在嘴边的这番话,让她年近6旬的儿媳王雪珍深有感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雪珍的大姑从附近的牙挽村嫁来番响村,年幼的她常常随家人前来探望。“那时别的村村民住的还是茅草房,用的还是井水、煤油灯,番响村却已经通了电和自来水,部分人家甚至还住上了瓦房。”在王雪珍的印象里,政府一直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个出过黎族领袖王国兴及众多白沙起义战士的红色村庄发展。

而在土生土长的番响村南美村民小组村民王家彬看来,家乡这些年的变迁靠的绝不仅仅是政府政策上的倾斜。

1960年,聚居在山里的20余户南美村民小组村民,在王国兴的鼓励下搬至山下靠近公路的新村。从闭塞中走出来的村民,发展观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刚开始是垦荒种水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掀起种植益智、槟榔、橡胶的热潮,几年后县里建了淀粉厂,南美村民小组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木薯。

赶上这几波产业发展热潮的王家彬,推倒原先用红泥糊的茅草房,用攒下的积蓄于1992年盖起一间砖瓦房,还置办了黑白电视机、缝纫机、电风扇、自行车及一台日本产的“康艺8080”录音机。

“那会儿一到放学,村里总有一群小孩跑来我们家看电视,大人们也跟着过来围在录音机旁听黎歌。”王家彬还记得,随着“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推行,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渐渐地,村里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万元户”。

1984年嫁来番响村的王雪珍,刚好赶上了这个“好时代”。在茅草搭成的婚房里住了没几年,他们一家便凭着槟榔、橡胶等经济作物的好收成,盖起一间近百平方米的瓦房。“小时候来番响村,看见政府为白沙起义战士盖的红砖瓦房,别提有多羡慕了。”凭借自己的努力也住进了瓦房,这让王雪珍感到欣喜而踏实。

欣喜不止于“安居梦”得以实现。2014年,被列入琼中富美乡村重点创建村的番响村,致力于完善文化广场、环村公路、污水处理、挡土墙等基础设施,实现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路灯亮化,人居环境提升明显。

站在新修的文化广场上,村文艺队队员们的嗓子一亮,一首首红歌便能传遍整个番响村。“大伙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业余生活也跟着丰富起来咯。”番响村妇女主任、村文艺队队长王素娇说,过去村里的老人爱讲红色故事,随着老人们一个个离开,他们便把这些故事写进了歌里,跳进了舞里。

先辈们的革命故事在歌舞中传承,年轻一代也在继续书写着自己的“答卷”。

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带动下,王雪珍和女儿王章雨一起将自家的4.6亩水稻田翻种上桑田,不仅每月多出近3000元的收入,还带着一家人搬进了更宽敞的新居。

也是在这一年,南美村民小组借着脱贫攻坚的政策东风整村拆迁,在原址上建起59套两层高的“船型屋”式楼房。“从搬下山到住进楼里,这些年不仅房子越换越好,就连我家的电视机都换了6台呢!”赶在年底前,56岁的王家彬领到钥匙,住进了新家,如今正和村民们一起谋划着将新居的二层租给公司经营民宿或咖啡店。

从垦荒种田到不断拓宽创业路,番响人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正是对传承红色精神的最好阐释。“除了这股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我们也希望充分发掘村里的红色基因和民俗风情,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驻番响村第一书记徐岩介绍,目前番响村第一间农家乐已开门迎客,后续的旅游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

沿着宽阔的水泥路漫步在番响村,墙上醒目的革命标语、展现白沙起义历史事件的彩绘及铜像,与家家户户门前挂着的“建设小康新农村,知荣弃耻争文明”“栽树让后人乘凉,遇事为他人着想”等村规民约交相辉映,在这新与旧的印记里,仿佛见证着道不完的番响人与共产党浓得化不开的鱼水深情。

“要不是村里的党员干部动员鼓励,我们哪敢尝试种桑养蚕、乡村旅游这些新兴事物?”32岁的王章雨说,她很小的时候就听奶奶讲过“王国兴主动寻找共产党”的故事,以前年纪小不太懂,直到现在她才意识到,自那时起,共产党就已经和村子紧密相连。

(海南日报营根7月3日电)

记者手记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时间如同一块试金石,校验着一个政党初心为民、立党为公的成色。

70多年前,王国兴从番响村走出来,带领受尽欺压的黎族苗族同胞主动寻找共产党。自此以后,番响人便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拉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序幕,在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场上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接力与实践。

从抓产业发展到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抓精神文明建设,一代代共产党人与番响人结下“穷亲”,尽最大努力帮助老区发展。从垦荒种水稻,大力发展益智、槟榔、橡胶,再到引进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及发展红色旅游,番响人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发展机遇,其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正是红色精神最好的时代注脚。

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传承中不断丰富和升华,党带领群众战胜贫困的初心同样不变。正是凭着这份永无止境的蓬勃激情,番响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革命老村正书写着新变迁。

(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