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德华vs 郭富城(刘德华墨攻VS郭富城父子)

刘德华vs 郭富城(刘德华墨攻VS郭富城父子)谭家明于片首开宗明义说希望观众不致陷入「伤感的沉溺」,而得到一份「清醒的感动」,无疑是一个不错的理想。可惜如今形式的冷静结合内容﹙写人写情﹚的疏离,却难免使观众清醒有余而感动不足。评论仍大多溢美之辞,除了被他那份形式完美主义的执著感动外,更多是被他那「王家卫的师父」的名气所震慑,不少甚至拿王家卫的电影来穿凿附会,人云亦云。其实评论一部电影,一分为二又有何难?吴天明评张艺谋和陈凯歌近年作品的一番话说得好:「导演最后比的是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掌握功力,不是比构图、色彩、手法,那些只是手段,他们把手段当了内容,这是电影的迷惘。很可惜,《父子》在这方面令人失望。王庆锵曾指出,尾声十多年后长大的儿子重返故乡时,对昔日爱恨交缠的父亲展现的怜悯,与他的年龄毫不相称。其实在此之前,他在男童院裡先是一言不发,继而狠狠咬下父亲的耳朵一幕,也似是为文而造情,为求迅雷不及掩耳的动静对比,而不理会是否与儿子贯穿全片

《墨攻》和《父子》票房和口碑都很不错。似乎证明了非主流类型的影片也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诚意对观众原来还有吸引力。但想深一层,情况并不如表面般乐观,评论方面的盲点及偏差尤其教人不安。

即以《墨攻》后段一场戏为例。当梁王﹙王志文﹚以为赵军已撤兵,即急不及待责成守将牛子张﹙钱小豪﹚以叛乱罪名捉拿革离﹙刘德华﹚。同情革离的王子梁适﹙崔始源﹚故意令自己成为人质助革离逃出,再自行踱步回城。这时牛子张/观众明明听见梁适高声喊我回来了,仍下令弓箭手乱箭齐发,把梁适射杀于途中。

刘德华vs 郭富城(刘德华墨攻VS郭富城父子)(1)

这场戏该如何解读?牛子张露出了他野心勃勃的阴谋家真面目,乘机铲除了梁王的继任人,以便自己篡位夺权?抑或他的无能到了极点,完全意想不到此举的危险,结果造成了误杀?如答案属前者的话,影片却完全没有伏笔,而且与其后的描写格格不入,他面对梁适的尸身时脸上充满悔意,最后壮烈牺牲亦以慢镜突出其英雄感。若是后者的话,影片的戏剧逻辑便可谓儿戏到极点,因为完全没半点儿命运嘲弄的意味。

刘德华vs 郭富城(刘德华墨攻VS郭富城父子)(2)

更大的问题,是影片竟容许﹙或不自觉地造成﹚这样模棱两可令人迷惑的诠释。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导演对这场戏的处理完全失控,连基本的传情达意的要求也未能达到。这容或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类似的情况,《墨攻》其实比比皆是。换言之,任何对「电影」作为艺术媒介有基本要求的评论,都不可能对影片这方面的严重缺失视而不见。

刘德华vs 郭富城(刘德华墨攻VS郭富城父子)(3)

​但摆在眼前的事实正是如此。大家都被张之亮花上十年融资,锲而不舍的毅力和诚意感动了,一切问题都可用大製作条件不足的理由轻轻解释过去。殊不知《墨攻》的战争场面固然无法与珠玉在前者﹙如《魔戒二部曲﹕双城奇谋》)相比,更难以令人置信的,是小规模文戏场面的镜头调度也进退失据。影片不搞《英雄》、《无极》、《夜宴》等国产大片的华丽浮夸,改走写实路线力求言之有物,无疑其志可嘉,但单凭诚意实不足以令人全盘肯定影片的成绩。其对墨家「兼爱」、「非攻」学说的讨论,层次尤其肤浅﹙如以革离以兼爱为理想却无法爱自己最亲爱的人来对他当头棒喝﹚。

《父子》的反应又是另一回事。但殊途同归的,是评论标准出现了极大的偏差。与张之亮力有不逮相反,谭家明蛰伏十七年后复出,对电影语言掌握的纯熟不减当年。《父子》若纯从拍摄或技巧的角度著眼,则几乎每一场都是可向他的学生作示范的教材范本。谭家明对画面细节和构图的讲究,镜头角度和灯光美术的一丝不苟,剪接的徐疾有致滴水不漏,在在有目共睹。这份电影形式上的精雕细琢,与主流港片的粗枝大叶或机灵乖巧大异其趣,拿下东京电影节的最佳艺术贡献奖实至名归。

刘德华vs 郭富城(刘德华墨攻VS郭富城父子)(4)

但问题是《父子》并非内容抽象的形式实验,而是令不少熟悉谭家明旧作者意外的,回归传统写实的家庭伦理片。电影成败的关键不在形式,而在写人是否深刻立体,写情是否丝丝入扣,乃至对人性的洞察、人生的透视及世情的了解的透彻程度。

很可惜,《父子》在这方面令人失望。王庆锵曾指出,尾声十多年后长大的儿子重返故乡时,对昔日爱恨交缠的父亲展现的怜悯,与他的年龄毫不相称。其实在此之前,他在男童院裡先是一言不发,继而狠狠咬下父亲的耳朵一幕,也似是为文而造情,为求迅雷不及掩耳的动静对比,而不理会是否与儿子贯穿全片的温婉性格相悖﹙没有细腻刻划忍无可忍的过程,结果只会是突兀﹚。类似的概念化毛病全片可谓触目皆是,郭富城演的父亲便是一个单调之极的角色,他的赌徒/厨师身分未能与角色有机结合,为其性格提供较丰富的肌理。

刘德华vs 郭富城(刘德华墨攻VS郭富城父子)(5)

谭家明于片首开宗明义说希望观众不致陷入「伤感的沉溺」,而得到一份「清醒的感动」,无疑是一个不错的理想。可惜如今形式的冷静结合内容﹙写人写情﹚的疏离,却难免使观众清醒有余而感动不足。评论仍大多溢美之辞,除了被他那份形式完美主义的执著感动外,更多是被他那「王家卫的师父」的名气所震慑,不少甚至拿王家卫的电影来穿凿附会,人云亦云。其实评论一部电影,一分为二又有何难?吴天明评张艺谋和陈凯歌近年作品的一番话说得好:「导演最后比的是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掌握功力,不是比构图、色彩、手法,那些只是手段,他们把手段当了内容,这是电影的迷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