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素园石谱》石女图松江地名,源自古水道吴淞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大河;从清末时起,上海人俗称吴淞江为苏州河。这条是江也是河的吴淞江,泛动着与佛有缘的石文化传奇波澜。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绘有一幅"石佛浮江"故事画,款记"此西晋时有二石佛,浮游吴松江"。由此想起我国明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论石巨著《素园石谱》,作者是家住松江府城的华亭县人林有麟。《素园石谱自序》云:"而石尤近于禅"。虽然林有麟所说的意思,是较之"法书名画、金石鼎彝,皆足令人自远"而言,但石佛浮游吴松江的传奇故事,似有近于禅的玄妙可探。1975年机山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石犁2010年广富林遗址出土崧泽文化石犁史前时期,加入石犁传唱的队伍阵容庞大,堪称美石合唱团。它们中除从松江机山、广富林遗址出土的3件石犁外,还有广富林遗址出土的石镰、石刀、石范、石斧、石锛、石钻,以及玉琮、玉环、玉管、玉珠等。松江史诗,就这样在流水为琴弦、山石为打击中开启

也许是松江历史悠久,可表的精彩人和事足以笔阵生云,词锋卷雾,石头似乎摆不上"笔墨"议程。好在秋凉读书,读着读着,读到了石头,读出了感叹:回望松江千古路,一路都有石头铺。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1)

打开松江这本书,第一章便是新石器时代的景象。距今7000年时,隆起的古海岸线,一路写出了挡住海水侵袭的壮观诗行。地处冈身以西的松金青等地,在今上海六千平方公里的冲积平原上最先发育成陆。水落石出,诸山累累然隐起平畴间;九峰如出水芙蓉,"九点芙蓉堕淼茫",湖光山色,秀丽天成。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2)

松江汤庙村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石犁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马家浜文化先民,最早在九峰周边地区播撒文明火种,开启崧泽文化时期;随后含灵吐玉,进入良渚文化时期,石器与玉器,共同谱写美石文化乐章。先民拥山得石,唱响了一首载誉九峰的"石犁"之歌。1980年12月,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两件崧泽文化时期的石犁之一,在松江汤庙村遗址出土。表明5000年前,当地先民已有创制和使用先进农耕工具的能力和水平,进而见证我国农业步入犁耕历史新阶段。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3)

1975年机山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石犁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4)

2010年广富林遗址出土崧泽文化石犁

史前时期,加入石犁传唱的队伍阵容庞大,堪称美石合唱团。它们中除从松江机山、广富林遗址出土的3件石犁外,还有广富林遗址出土的石镰、石刀、石范、石斧、石锛、石钻,以及玉琮、玉环、玉管、玉珠等。松江史诗,就这样在流水为琴弦、山石为打击中开启序幕。石歌唱至南宋,韵味倍增。陆游《闲居自述》云:"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歌唱至当代,精气神更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懂得它的珍贵,山高那个路远也能获得。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5)

松江地名,源自古水道吴淞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大河;从清末时起,上海人俗称吴淞江为苏州河。这条是江也是河的吴淞江,泛动着与佛有缘的石文化传奇波澜。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绘有一幅"石佛浮江"故事画,款记"此西晋时有二石佛,浮游吴松江"。由此想起我国明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论石巨著《素园石谱》,作者是家住松江府城的华亭县人林有麟。《素园石谱自序》云:"而石尤近于禅"。虽然林有麟所说的意思,是较之"法书名画、金石鼎彝,皆足令人自远"而言,但石佛浮游吴松江的传奇故事,似有近于禅的玄妙可探。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6)

《素园石谱》石女图

由石佛而思松江方塔园景物,其中不仅有明代徐阶夫人墓前石像生立于园内,尚有太湖石名峰"五老峰"栩栩如生,其名也诙诣,谓之迎客老头、瘦老头、高老头、矮老头、送客老头。松江风俗淳厚,百姓对似有生命灵动的石人尤其是石头老人相当亲近。《素园石谱》中载有"石女"。记贵阳有贞女峽,传云秦世数女取螺于此,遇雨一女化为石人,形高七尺,状似女子。明代作《明日歌》的松江状元钱福作《石女》题咏云:"亭亭不语立江滨,万里无家石作隣。云鬓不梳千载髻,蛾眉常锁万年春。霜为铅粉凭风传,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眼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续说松江府城隍庙后殿庑下,旧有高五尺的石像一躯,俗称"石伯伯"。传说石伯伯显灵,妇人抚摸其腹宜生男孩,有病痛者,就去按摩石伯伯的同一个地方,便可止疾。所以,几百年下来,石伯伯被人摸得滑爽光泽,如碧琉璃。这个故事,施蛰存《云间语小录》中有记。说到石有光泽,又想起1993年冬修缮西林塔时,在塔刹"宝瓶"、塔顶天宫、塔下地宫中发现600多件文物,其中有形象生动的"青玉罗汉像"和"青玉持荷童子像"等诸多珍贵玉器。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7)

松江唐经幢

一石激起千层浪,意思是扔一块石头到水中能掀起千层浪花。松江古称华亭,唐天宝十年(751)建华亭县,距今已有1268年。松江五教俱全,其中佛教于唐代传入松江。这些,皆有石可鉴。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文物唐经幢,今耸立于松江老城区中山小学校园内。经幢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青石叠砌,气象端穆,造型华丽,雕刻洗练,现存21级,高9.3米,为我国现存唐代经幢之典范。在唐经幢立身的今通波塘桥一带,曾是华亭县城繁华之地。据南宋绍熙《云间志》记:"石幢巷,在县西南一百五十步"。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8)

"平倭墓"碑

松江不仅有高大石幢,还有体量相对小一些的石幢和石塔。如高3.98米,八棱形,分四级青石雕件叠合而成的"如来石幢",原立于仓城秀南东端横街尽头处的九莲庵中,后迁入方塔园。石塔名"四义僧塔"。松江历史上最大的"人祸"灾难,除了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犯下的罪行外,就是发生在明嘉靖年间的倭乱。正是在倭寇猖獗横行之时,少林僧月空,应募御倭,统百余僧,驰援而来。在佘山的一次遭遇战中,四义僧壮烈殉难,"官立石塔,瘗于佘山"。石塔部分残构件,今尚存于世。此外,松江车墩镇香花村,有一方明代为纪念抗击倭寇殉难军民而立的青石碑,名"平倭墓"碑。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为了历史不被后人遗忘,天长地久的石头,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有的抗倭英雄壮举!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9)

宋代松江云间洞天立峰

对于不喜欢亲近洗去沧桑本真韵味的人来说,不妨沉下心来,在云间史传的园林、石桥、牌坊、碑刻、古砚、印章中追寻往事,或见事见物,在人文润物、石头传神中倾听思想花开的声音。在松江,真实可见一方《十鹿九回头》的青石浮雕,牵动天下游子的漫漫乡愁;一组洗尽铅华的《云间邦彦图》石刻,凝聚云间人文之魂,光彩照耀后人;一座大仓桥的文化高度,因董其昌那篇《西仓桥记》"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让人驻足凝思,仰首相望。明崇祯《松江府志》载风俗云:"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教子孙读书为事,故士奋于学,民兴于仁。"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10)

松江明代大仓桥

据松江《小昆山镇志》记:"小昆山原名昆山,别名九峰,又号玉山,俗称牛头山"。史载吴亡后,陆机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十有余年,才学益进,声名远播,"时人比之昆冈玉片",享誉"玉出昆冈"。读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犹见云间美文,攻石于玉,石尽而玉出,折射出穿越时空的光芒,让千古岁月充满文化自信,让一个民族感到无比自豪。就是这座高度仅有53.8米的小昆山,因西晋吴郡华亭人陆机、陆云兄弟的学识胸襟和风骨情操,令后人追慕而来,仰高而叹。宋代苏东坡曾登临小昆山"二陆"读书台,在一旁崖壁上留下摩崖石刻"夕阳在山"四字,署名"子瞻"。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11)

小昆山"二陆"读书台

风下松而合曲,泉萦石而生文。名人一旦倾心于石,传奇的故事便如风不知归期,似石漫山遍野。东晋陶渊明,石上醉卧累传佳话;明代陈继儒,醉卧石上再续新篇。嘉庆《松江府志》载机山十景中的第八景为"醉眠石",乃身带酒葫芦游九峰的陈继儒,酒醉后常卧此石上得名。古人醉卧之景,今人已不可能看到,但陈继儒酒醒后妙笔生花,倒是有闻,如其感言:"石畔欲眠,琴囊可枕","卧石不嫌于斜","山石不嫌于拙","石上酒花,几片湿云凝夜色;松间人语,数声宿鸟动朝喧"。此外,相传松江有道茶名谓之"清泉白石",传自元末游寓松江的倪瓒所创。这道茶,浸泡的不是茶叶,而是倪瓒别出心裁的创意,他用核桃松子和白糖成小块如石子状置于茶中,美名其曰"清泉白石"。北宋书画家米芾爱石出名,奇丑之石,见之大喜,具衣冠拜之,呼为"石兄",敬为"石丈"。明代松江林有麟,不仅绘画学米芾父子,而且与米芾一样爱石敬石,其《素园石谱凡例》云:"每一开卷,石丈俨在前矣"。当代施蛰存小时候对松江"石伯伯"等奇石颇为亲近,云:"余儿时每入庙,必往视之,几欲如米颠之拜石丈人"。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12)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松江醉白池公园翠竹丛掩映中,立有一块凌霄"廉石",从古至今,似乎一直和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在松江府城乃至今天的松江城发出警钟般的鸣响。这块石头的主人,为明代书法家张弼。张弼是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人,明成化年间进士,官拜兵部主事,转任员外郎,出任江西安南知府。他为官清廉,志如磐石;亲民爱民,如石之美者。为了当地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在知府任上的张弼劳累成疾,成化二十年(1484),病辞告归。回乡时,张弼两袖清风,只带回来一块凌霄石。虽说张弼所做的一切不求回报,只求活着心安,死后魂定,但他的病情却牵动了老百姓的良心。十分难得的是,张弼病辞回乡后,安南民众出钱出力,自发在大庾岭下修建了一座生祠,祈愿苍天保佑,张大人早日康复,平安无恙,并数次向官府官员传文问候安否。成化二十三年(1487),晚号东海翁、享年63岁的张弼,在谷阳桥西南家中撒手人寰。此后,他带回家并置于景家堰庆云山庄的那块凌霄石,便化作一个清官的背影,相伴天上闪亮的星星,给大地以闪光照明,其精气神的光辉,令人仰而起敬。

石头落进谷底都有回声(石在松江落地回声)(13)

醉白池园中的凌霄"廉石"

象征着公仆形象的"廉石",让我在十月的秋风里感叹,张弼不仅是一个好官,而且是一位注重家风家教的好父亲。儿子去京城参加会试前,张弼赠诗相送,语重心长,殷切教诲,诗云:"出守南安便道归,治装送尔赴春闱。舟车到处须防险,爵禄随天每慎微。直道逊词真要诀,权门利路是危机。传家保世惟清俭,富贵休忘着布衣。"由此可见,具有以廉为首、尚德求全文化蕴含的"廉石",既是张弼坦荡人生的立身之本,又是张家子孙夯实根基、修身齐家、光宗耀祖的基石。

编辑:孙欣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