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老师读有深度的书(鲜嫩六十年的男人)
俞敏洪老师读有深度的书(鲜嫩六十年的男人)沈昌文在《阁楼人语》里总结《读书》时期的工作:“从未公开招聘,都是各方面推荐而得,内部掌握的标准,实际上惟有一条:好人家子弟。‘好人家’也者,既不指红五类,也不指黑五类,只指家庭中文化素质较高,从而品德学识也略好。如斯而已。”这“好人家子弟”,却是我熟悉的表述。我小时候父母也经常用这样的话,让我结识正派朋友,不要与“野蛮小鬼”来往。而这也是沈公的祖母对他的教育,成了沈公选人才的标准。他第一次认识俞晓群,也称其为“好人家的子弟”。俞晓群在《好人家的孩子》一文里,再次提到这个概念。他说,“好人家”,不是家里有钱有势,纨绔子弟,还是要有如下“身份”:一是要上最好的学校,二是要与好孩子一起玩,三是要做听话的孩子。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他与图书行业不同人物交流的故事。他在《书业七家》一文中,归纳了他交往最多的七类人——出版家、作家、选家、装帧家、发行家、藏书家、读家。对照我自己,我虽然写书,但谈不少作家
这些年,俞晓群已经成为我的好朋友。虽然经常见,但是《书后的故事》,我是从网上知道出版的。
俞晓群和顾犇(2014年2月)
为了先睹为快,就自己在草鹭的微店订购了一本,清明节后就到了。我订的是特装版,蓝色光边,PU精装。限量300册。
书店在推荐介绍的内容里引用了我的话:“(俞晓群)除了读书会友,看稿写作,没有其他爱好,其‘心境是寂寞的’,所以他能成大器。俞晓群在为人做嫁衣的同时,更好地成就了自己,他是我的榜样。”
书分为两部分,上半“六十杂忆”,下半“书后的故事”,都是十年前开始《深圳商报》的专栏文章,每篇3页,1500字,很方便阅读。利用会前碎片时间,工作休息之余,还有公交车上,就一下子读完了。
上半部分“六十杂忆”,提到了从小到大的一些碎片记忆,涉及父辈和自己的一些经历,我能找到一些共鸣。特别是从《初读记》一直到《初读十一记》,回顾了自己阅读史,还有父母和兄弟姐妹对读书的态度。那个年代的启蒙,很特别,也很不容易。在《初读记》里,作者提到,父母在接受改造期间,家里无人管束,可以随意翻看父亲的藏书,其实也就是被抄家后退回的几个麻袋,堆放在墙角。作者每日选取翻看,还做过零星笔记。这些书包括《一千零一夜》《浮士德》《希腊的神与英雄》等,其内容、装帧、插图等,都在他幼小的内心中埋下了爱书的种子。我们也从中了解到,为什么作者会成长为一个图书界的大咖。
读到下半“书后的故事”,第二篇《两位才子》,我一下子就乐了。作者回顾了他与我认识的过程、我对《论语》的研究、还有我的学长简平先生。描述我的文字很独特,读了感到有点过誉。
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他与图书行业不同人物交流的故事。他在《书业七家》一文中,归纳了他交往最多的七类人——出版家、作家、选家、装帧家、发行家、藏书家、读家。对照我自己,我虽然写书,但谈不少作家;虽然有书,也谈不上藏书家;如果说我是读家,估计还凑合把。他说道:“读者成家,需要两个要素:一是懂书,再一是敢说真话。何人是我心中的读家呢?不论是否相识、地位如何,时常被我以书相赠者,或点赞其书评言论者即是。”事实上,在这七家中,他自己一个人就独揽一大半。
沈昌文在《阁楼人语》里总结《读书》时期的工作:“从未公开招聘,都是各方面推荐而得,内部掌握的标准,实际上惟有一条:好人家子弟。‘好人家’也者,既不指红五类,也不指黑五类,只指家庭中文化素质较高,从而品德学识也略好。如斯而已。”这“好人家子弟”,却是我熟悉的表述。我小时候父母也经常用这样的话,让我结识正派朋友,不要与“野蛮小鬼”来往。而这也是沈公的祖母对他的教育,成了沈公选人才的标准。他第一次认识俞晓群,也称其为“好人家的子弟”。俞晓群在《好人家的孩子》一文里,再次提到这个概念。他说,“好人家”,不是家里有钱有势,纨绔子弟,还是要有如下“身份”:一是要上最好的学校,二是要与好孩子一起玩,三是要做听话的孩子。
毛尖也是圈内人士,如雷贯耳,但我没有见过。她的文笔独特,很有幽默感,另类风格,我等学不来。毛尖的序《鲜嫩六十年》,一看标题就吸引眼球。文字里多次提到“男人”和“女人”,用特殊的手法,把俞晓群描绘得活灵活现。毛尖甚至还注意到,在整本书中,“俞老板前前后后哭了十多次”,遇到杀生、读书入境,都会动容。她最后说道:“至于这本书,会用九十二个故事告诉你,为什么这个男人可以鲜嫩六十年。”读到这里,你一定会有阅读的欲望吧?
这就是我迫不及待,不等他送我,直接买书的理由。
《书后的故事》封面
书名: 书后的故事
作者: 俞晓群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出品方: 草鹭文化
出版年: 2021-12
页数: 289
定价: 16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75-5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