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古城文明的西安(古都西安的今与昔)
悠久的古城文明的西安(古都西安的今与昔)出门在外,吃喝玩乐,吃放在首位,西安的肉夹馍,臊子面,凉皮,羊肉泡馍,biangbiang面,甄糕,灌汤包,好多还没吃上,永兴坊去过一次,美食当前,根本控制不住自已,可是把自己吃的滚滚圆后,却又懊恼了好一会。然后还是白天跟着导游到处跑——累死。晚上放开肚皮胡吃海喝——撑死。算了,胖死拉到。我很想去听一下秦腔,却未能如愿,西安话抑扬顿挫,高亢挺拔,大多数的发音都向口腔内收,声线擦着上颚,与鼻腔共振后直冲大脑,像吃芥末那样轰的炸一声,外地人学西安话会不会醉了,还有当地的许多俚语,嘎达马西,骚青,花搅,嘹咋嘞,编闲传,么麻哒,有些时候当地保存下来的俚语,是语言的活化石,所以语言学家说,古人读诗经和今人读诗经完全是两回事,想象一下用高亢的古秦语,柔情无比轻吟秦风:“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怎样的一种碰撞。秦腔更适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与师,修我戈矛……”,这样铿锵有
西安
凌晨一入西安便被各种气味困扰,自来水氯气漂白粉的味道,烧橡胶、动物腐败味道,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良气味,它们界限分明,绝不混杂。从咸阳机场到西安市区,一路狠狠凌虐着我的神经。西安,这个十三朝帝都,真正中原,如今会是怎样的一个都市?
第二天,游骊山,华清池,秦兵马俑,原本以为轻松的旅程,但是到了骊山脚下,被人群挟裹着去半山腰的兵鉴亭,汗如雨下,只有在乘5分钟车程的游览车上,才远离人群,感受到清凉的山风。兵鉴亭的右侧的石硖洞,说是洞,实际上只是一条可容一人的山壁裂缝。蒋介石日记提及,西安事变,当晚藏于石缝避难,是他这一生最屈辱的事了,而如今老少妇孺争相占缝拍照,柴静说,他人之经历,我必承受,人从来只执着于当下。看着一个个招牌笑容,经典剪刀手,顿觉前世不究,往事如尘。
骊山脚下的华清宫,都是八十年代后期陆续建造的,照猫画虎,单薄的没有半分岁月沉淀,显得仓促而又草率。杨贵妃海棠汤,唐玄宗的荷花池,唐太宗的星辰池,也都只有一星半点的遗址。
骊山是千年死火山,盛产蓝田玉,蓝田玉是水玉,累年浸润在火山泉中,才得以温润多彩,最出挑的是桃色玉和姜黄玉,水草玉很特别,玉质通透的是玉髓玉根。相传海棠池用桃色玉铺陈,与杨玉环的千娇百媚交相辉映。荷花池用姜黄玉铺陈,彰显皇家本色。“蓝田玉暖日生烟“,也许说的就是骊山温泉。安史之乱,一把火烧尽了华清池,现在唯独留下汤池的形状和原址黛青石柱礅台,“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声,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如今留下的三层仰莲瓣的礅台,是否见证过千年之前帝王的爱情故事。然而杨玉环惨死马嵬坡,又是否后悔此生只为一人去?
秦始皇帝嬴政,合和秦国33代君王之力,555年的时间,经年积累,嬴政才得以只用十年时间南征北战,便统一六国,随后颁布法令,车同辙,书同文,行同伦,同货币,同衡量,从此四野和合,嬴政惊才绝艳,雄才大略。顺应天下大势,征战杀戮,以战止战,得以天下大同。
兵马俑在嬴政即位之初,由丞相李斯监造,历时39年。2号坑的位于阵心的跪射俑,是迄今为止出土最完整的兵马俑,跪射俑侧挽发髻,身披铠甲,脚登方口齐平翘尖履,左腿弯曲,右膝着地,上身微左转,双手放身体左侧呈持弓弩状,右脚鞋底露出,竟然有疏密有致的针脚线,精致写实的风格扑面而来,令人叹为观止。陈列在展厅的兵马俑呈淡土黄色,1号坑兵佣方阵也呈淡土黄色,而2号3号坑的兵俑却是青灰色,水泥般的坚硬冷冽,少了几分泥土的温暖。今后再有兵俑出土,已经有技术保护兵俑的原色,千年之前那般浓烈的原色,朱砂的红,石青的蓝,骨灰的白,石绿的翠。然而,兵俑出土的一刹那间,绚烂的颜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挥发凋零,那是已逝千年岁月的痕迹。而那高耸的颧骨,凌厉的眉,俏皮的胡须,还有意味深长的丹凤眼,一身土色的铠甲衣裳,已根植与我们心中,再难改变,即便是岁月变迁,苍海沧田。
我很想去听一下秦腔,却未能如愿,西安话抑扬顿挫,高亢挺拔,大多数的发音都向口腔内收,声线擦着上颚,与鼻腔共振后直冲大脑,像吃芥末那样轰的炸一声,外地人学西安话会不会醉了,还有当地的许多俚语,嘎达马西,骚青,花搅,嘹咋嘞,编闲传,么麻哒,有些时候当地保存下来的俚语,是语言的活化石,所以语言学家说,古人读诗经和今人读诗经完全是两回事,想象一下用高亢的古秦语,柔情无比轻吟秦风:“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怎样的一种碰撞。秦腔更适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兴与师,修我戈矛……”,这样铿锵有力的诗句。
出门在外,吃喝玩乐,吃放在首位,西安的肉夹馍,臊子面,凉皮,羊肉泡馍,biangbiang面,甄糕,灌汤包,好多还没吃上,永兴坊去过一次,美食当前,根本控制不住自已,可是把自己吃的滚滚圆后,却又懊恼了好一会。然后还是白天跟着导游到处跑——累死。晚上放开肚皮胡吃海喝——撑死。算了,胖死拉到。
从隋唐开始,长安被规划的四四方方的 一直延续至今,如今西安的马路基本都是横平竖直,从明城墙向东望,笔笔直可以看到钟鼓楼。西安人指路也简单明了,左右转弯就可以了。
西安的喜鹊特别多,成群结队的,叽叽喳喳,在明城墙歇山式的三重屋檐下,扑啦啦的飞来飞去,在清晨还不灼烈的阳光下,一下子有了岁月静好的感觉。
西安的行道树,多是槐树,树上开着一串串白色的小花,这个时候留花已不多,不香,一阵风来,片片花瓣飘落,西安古都也是个浪漫之都。
总而言之,西安作为历朝帝都,兵家必争之地,连年烽火,哪里还能看得见秦砖汉瓦,大多数的历史景点都是80年代后期,围绕着那么一星半点的古迹新建的。西安历史的厚重感在地底下,在秦腔里,在美食里,在喜鹊的鸣叫声里,在落下的朵朵槐花里,在都市里偶尔还可以看见的那时城墙,如今已成土堆的今尘旧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