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出芙蓉下一句话是什么(清水出芙蓉)
清水出芙蓉下一句话是什么(清水出芙蓉)表千家不审庵藏▲ 赤乐茶碗(铭:秃),16世纪,长次郎制,口径:11.2 cm▲ 仁清 色绘若松图茶壶,17世纪中叶日本文化厅藏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日本的陶瓷工艺突飞猛进,茶具的审美品味渐渐由枯简向华丽过渡。向之茶人,如千利休者,在茶道中把减法做到极致,创烧出朴实无华的“乐烧茶碗”——于虚空中见大千,从无用中求至用,观道家无为之真谛,得释氏空空之三昧。然而,到了江户时期,随着日本和平时代的到来与经济的繁荣,茶具的审美开始由俭入奢。
虚极子按:清水出芙蓉,雕饰去天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日本人最喜爱的五种茶碗名品中,“京烧茶碗”创烧的时代距离今天最近。它的创始人是擅长制作彩绘陶器的野野村仁清。仁清(约1596-1680年),通常称为清右卫门,京都府丹波人,善彩绘。他凭借职业敏感力,将莳绘应用于陶器,烧制出能反映江户时代初期气息的的茶碗、茶壶等茶具和用于装饰茶室的“三具足”:香炉(包括香盒)、烛台和花瓶,其美学范式与我们今日经常接触到的日本茶具已经相去不远了。
▲ 仁清 色绘金菱纹茶碗,17世纪中叶
日本静冈县热海市MOA美术馆藏
▲ 仁清 色绘若松图茶壶,17世纪中叶
日本文化厅藏
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日本的陶瓷工艺突飞猛进,茶具的审美品味渐渐由枯简向华丽过渡。向之茶人,如千利休者,在茶道中把减法做到极致,创烧出朴实无华的“乐烧茶碗”——于虚空中见大千,从无用中求至用,观道家无为之真谛,得释氏空空之三昧。然而,到了江户时期,随着日本和平时代的到来与经济的繁荣,茶具的审美开始由俭入奢。
▲ 赤乐茶碗(铭:秃),16世纪,长次郎制,口径:11.2 cm
表千家不审庵藏
1603年德川家康开江户幕府,重新统一日本,垄断了金、银、铜三种货币的铸造权。在对外关系上,德川家康与朝鲜及大明重修旧好,积极恢复之前被丰臣秀吉破坏了的东亚贸易体系,并对欧洲人采取了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17世纪中叶的江户初期,正值明清鼎革之际,日本抓住机会迅速崛起,从此与荷兰联手垄断了国际瓷器贸易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一时间,舳舻千里,帆樯林立,财富如万里波涛向东瀛滚滚而来。从此,扶桑人奢华之风日炽,茶具的审美也发生了深刻转向。
▲ 《德川家康肖像》(局部)
▲ 仁清 色绘吉野山图茶壶,17世纪中叶
日本福冈美术馆藏
虽然江户幕府是在江户(即今东京)建立的,但当时最优秀的陶瓷匠人却云集于京都附近。为何这座城市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原来,自公元794年建都平安京直到明治天皇1868年移驾东京为止,1100多年的岁月里,京都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銮驾所在之地。不可胜数的庙宇、神社和宫殿,繁多而精美的物产、工艺和庆典,促使京都在文化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江户初期的京都依然如故地繁华,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人人竞豪奢。
▲ 仁清 色绘四耳茶壶 17世纪中叶
日本静冈县热海市MOA美术馆藏
▲ 仁清 色绘月梅图茶壶 17世纪中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正是在京都贵族追求华丽装饰美的大环境下,野野村仁清的彩陶制品异军突起,开创“京烧”这一流派。仁清从传统的土佐派宫廷画派和粗狂豪迈的狩野派中汲取精髓,又从卷轴画、障壁画、扇面画中借鉴金银彩的配色方法,将它们移植到陶瓷这种新载体上去,把一览无余的挂轴欣赏视角与徐徐展开的卷轴欣赏视角结合在圜(huán)器之上,亦隐亦显,移步换景。
▲ 仁清 色绘罂粟花图茶壶,17世纪中叶
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藏
仁清的作品也不是一开始就追求浓艳绮丽的,其中有一个渐变过程。他的陶艺生涯可分为青年、中年和晚年三个阶段:早期作品多为茶褐色釉,呈现出濑户烧和高丽风格;中年开始创作淡彩和单色彩画的陶瓷作品,用铁釉或者墨彩画诸般花卉;晚年多用金银彩描绘,风格日趋豪华绚丽,以满足王公贵胄的需要。
▲ 仁清 七宝透雕蓝彩葵巴纹钵,17世纪中叶
私人收藏
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仁清一生所制茶具,如同15-16世纪日本百余年的陶瓷发展史那样,渐渐地由质朴走向雕琢,由发现天然之趣转变为追求人工之美。近几十年日本兴起的“极简主义”深深地影响了东亚的审美,这似乎是一种对“由奢入俭”的尝试,尝试着召唤回天然,期待在简素的天然世界里人性复萌,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