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演奏音频(录音与演奏评郎朗专辑黄河之子)
郎朗演奏音频(录音与演奏评郎朗专辑黄河之子) 对本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共同情感的精妙展现,是许多音乐作品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许多伟大的作曲家,都是以本国音乐的基调和素材谱写出经典之作。中国音乐有着独特的旋律、和声、曲式、节奏、音色,足以能够打动世界上的许多听众,中国的演奏家有义务去演奏、推广中国音乐作品,中国的出版商也有义务协助出版、宣传更多高质量的中国音乐作品。如:《牧童短笛》是最早将中国传统旋律和西方对位技巧结合的钢琴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草帽花舞》、《翻身的日子》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生活气息;《春舞》充满新疆风情,《龟兹舞》是“丝绸之路”的最好写照,《望春风》可谓为台湾歌曲的名著;《春江花月夜》、《枫桥夜泊》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素材,这些曲目使钢琴和中国民族乐器展开了“跨界”对话。而专辑的主打作品《“黄河”协奏曲》更是我国最为经典的协奏曲,地位当然无可动摇。整张专辑都是乐迷或耳熟能详,或有所了解,但又不至于听得太“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郎朗专辑《黄河之子》在专辑选材、录音、演奏等方面进行较为详尽地剖析,旨在呼吁国内的出版商、录音师及音乐家用更好的技术、精湛的演奏,录制并出版更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使中国钢琴音乐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黄河之子》;选材;录制;演奏
在中国的土地上演奏中国音乐,由世界顶尖的DG唱片公司录制并在全球发行—— 这是许多中国钢琴家的梦想!2006年8月,年仅24岁的郎朗圆了这个梦:他的中国作品专辑《黄河之子》CD和DVD正式向全球发行。这张专辑的高质量出版,既对音乐选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又满足了专业师生和音乐爱好者对演奏水平和作品艺术处理的学习和鉴赏,更满足了音响“发烧友”对录音质量的绝致要求。
鉴于此专辑在我国音乐出版界及音乐同行中引起的高度关注,笔者将从选材、录音、演奏三方面来介绍和赏析这张唱片,希望能对我国的唱片发行人、录音师和习琴者有所启示。
一、专辑的选材
一张专辑的选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销量,因为绝大部分音乐爱好者是以对演奏者和作品的喜好去选择唱片的。《黄河之子》收录的曲目涵盖了各个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多个地区的特色,这些曲目有许多是中国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方作曲技巧结合而形成崭新创作风格的作品,这是吸引众多乐迷的一个原因。
如:《牧童短笛》是最早将中国传统旋律和西方对位技巧结合的钢琴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草帽花舞》、《翻身的日子》具有浓厚的中国民间生活气息;《春舞》充满新疆风情,《龟兹舞》是“丝绸之路”的最好写照,《望春风》可谓为台湾歌曲的名著;《春江花月夜》、《枫桥夜泊》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素材,这些曲目使钢琴和中国民族乐器展开了“跨界”对话。而专辑的主打作品《“黄河”协奏曲》更是我国最为经典的协奏曲,地位当然无可动摇。整张专辑都是乐迷或耳熟能详,或有所了解,但又不至于听得太“俗”的作品,浏览一遍专辑的目录,足以吸引着众多的音乐爱好者。
对本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共同情感的精妙展现,是许多音乐作品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许多伟大的作曲家,都是以本国音乐的基调和素材谱写出经典之作。中国音乐有着独特的旋律、和声、曲式、节奏、音色,足以能够打动世界上的许多听众,中国的演奏家有义务去演奏、推广中国音乐作品,中国的出版商也有义务协助出版、宣传更多高质量的中国音乐作品。
体育能办奥运,中国的音乐就不能走出国门吗?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共抗时艰的力量是如此震惊世界,如果我们用这种团结和热情去推介中国作品,去展示中国音乐,世界亦将感受到中国音乐的冲击和震撼。郎朗在古典音乐上取得他作为这一年龄层少有的惊人成就的同时,也体现出这一年龄层少有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时刻不忘在自己的音乐表演和音乐制作中极力推介中国的音乐,这种高昂的爱国精神难能可贵。
《黄河之子》的热销,让无数的国内外乐迷领略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也让无数音乐同行感到一种无言的惭愧:这毕竟是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国音乐专辑。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乃至中国音乐文化经朝历代源远流传至今,我们才刚刚有了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专辑,作为华夏后人的我们,能不愧对孕育我们的这块文化土壤?能不扪心自问自己的责任所在吗?
另外,音乐音像制品在曲目选材上的准确挖掘、适当搭配,是出版界在效益思考方面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纵观中国钢琴作品的谱子,多如牛毛,相比之下,拥有声像资料的,却寥寥无几。即使像崔世光的《山泉》等经典作品,除了作曲家自己演奏的录音(录音质量较差)之外,其它声像资料仍难以寻觅,导致作品难以推广。而国外作曲家的大全集是一遍又一遍的出版,许多演奏家也在录制全集,如《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就有许多演奏家参与录音。那么,为什么中国音乐声像作品如此缺乏呢?这里面有个经济效益的问题。出版商考虑得最多的当然是收益,但如果能发掘好的作品,制作出高质量的录音,销量肯定会慢慢上去。个别较生僻的作品,如果放在一张乐迷们熟悉的专辑中,也会渐渐让人熟悉、接受。毫无疑问,创作一首钢琴作品,需要付出许许多多的汗水,那么,后期的推广也必须付出努力,否则,一部也许相当不错的作品就可能夭折了。
二、专辑的录音
据悉,DG公司为录制《黄河之子》这张专辑,派出了最出色的制作人和录音工程师,空运了全套当今最先进的录音设备到北京,并使用德国Steinway&Sons 钢琴演奏,确保《黄河之子》拥有优秀的声音品质。
经过对比试听,笔者认为,《黄河之子》的录音是所有发行过的中国钢琴作品最好的录音之一,因为该专辑很好地还原了钢琴的音色和动态。总体来说,专辑中的演奏在音色上富有美感,富有韵味,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低音区饱满、浑厚、结实;中音区柔和,富有歌唱性;弱奏时非常柔和,犹如肌肤蒙上一层轻纱;强奏时力量雄浑,拥有金子般闪亮的音色;高音区则明亮通透,富有立体感,宛如水晶在阳光下多面闪耀。整体动态范围很大,混响适中,有九尺大钢琴的感觉,同时,层次极为清晰、细腻,完全可以作为发烧音响的试音碟。相比之下,国内录制的大部分钢琴唱片则显得声音单薄、纤细、松散,音色单调,全是金属声,动态范围窄,混响往往过多,使钢琴失去了真实感,无法真正反映钢琴本身的音色,甚至还比不上先进国家二、三十年前的录音。其问题根源就在于,许多录音师缺乏正确的声音概念,“耳朵”不够准确。为此,录音师的听觉训练非常重要。如何改善现状,则是我国教育部门必须重视的课题。
目前,不少中国钢琴家已达到世界级的演奏水平,中国音乐出版界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优秀的条件,录制高水准的唱片。笔者认为,制作高质量唱片离不开三要素:一是音源(演奏家与钢琴)必须得到保障;二是录音设备的投资和充分使用(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并不缺乏优秀的录音棚和最好的录音设备,但在现实的使用上往往未能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优势,录制效果无法体现录音器材的价值);三是录音师的素质和音乐素养,这对整个录音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录音工程师必须能全局性把握音乐制品的题材特点、演奏风格、艺术特色和细节个性,并拥有敏锐的音乐听觉。由于音色的特殊性,钢琴的录制与回放是所有乐器中最为困难的。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录音师,就必须明确钢琴录音特有的条件和方法。如何努力争取创造条件以达到要求,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商榷:
1、保证高质量音源,力求调试至最佳状态的钢琴。在录音的时候,我们应尽量选择世界著名品牌,而且规格尽量大的三角钢琴。《黄河之子》使用的Steinway&sons D-274音乐会大钢琴无疑是音源保证的最好的选择。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著名钢琴家为保证高质量的音色效果而非施坦威不弹的原因了。同时,钢琴的整音也极为重要。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定期调律,钢琴的音色也必须经常调整,钢琴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当然,作为演奏者来说,他必须做到对钢琴音色的正确把握,才能使钢琴发出最佳的声音。正是郎朗在演奏中绝佳的音色控制能力,使《黄河之子》这张专辑录制出了美妙动人的声音效果。
2、选择合适的设备是录出良好音色的基础。其中,拾音是最为重要的第一环。笔者经过大量调查了解到,在话筒的选择上,许多录音师都选择晶体管电容话筒,他们认为录制钢琴应突出钢琴的颗粒性,带有金属感,而使用电子管话筒录制出的音色则太“肉”,反应慢。但笔者认为,这是对钢琴音色的认识不足:良好的钢琴音色应当是温暖、饱满的。乐迷们往往抱怨现代的数字录音单薄,不温暖,数字味太浓,不如70年代的录音。事实上,问题主要就是出自话筒的选择上,早期的录音主要使用电子管话筒,现代录音更多选择晶体管电容话筒。经过仔细对比,笔者在本人的录音工作室中发现,使用两只Neumann M-149电子管话筒和Neve1073DPD电子管话筒放大器录制出来的Steinway&Sons D-274钢琴的音色,明显优于晶体管电容话筒,其音色非常圆润、美妙、细腻,低音浑厚、结实、震撼,中音柔和,富有歌唱性,强奏时富有力度感,高音通透圆润, 颗粒清晰,极富立体感,录制效果极佳。
3.选择正确的录音方法。钢琴的音域非常宽广,其特殊的发音原理、极为细致的音色变化,对录音师来说,极具挑战性。因此,笔者认为录音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话筒指向的选择:在声学条件优秀的音乐厅中,可运用厅堂的自然混响,选择全指向;在室内空间较小时,选择心型指向,后期合成时加人工混响。
b.话筒的摆位:两个话筒并列,与钢琴的距离约为1米。距离太近会使声音失真、刺耳,缺乏歌唱性;距离太远则使声音虚弱、不真实,声音太靠后。
c.调音台的操作:许多录音师把整体电平控制得太小,容易导致动态范围小,讯噪比差。最适宜的做法是相位打到最左与最右端;录音时各频段平直;有可能的话让演奏者弹奏最强烈的片段,把电平控制于临界状态。
d.效果器的使用:国内的钢琴录音普遍存在混响过多的现象。笔者建议后期制作中,主要使用混响和延时效果,其他效果慎用。由于钢琴有延音踏板,若混响效果电平过大,声音位置则过于靠后,并影响声音的清晰度;若混响效果电平过小,则缺乏临场感,声音太干。
e. 监听的选择:由于钢琴录音的回放对器材要求很高,因此在后期制作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单元较大的高素质监听音箱,小型书架式音箱对于各频段的均衡、音场等的控制是无能为力的。
f.音乐听觉的训练: 能否录制好钢琴作品,最终决定于录音师的音乐听觉,因此,录音师的听觉训练极为重要。一位负责的录音师应自觉投入大量时间对高素质监听系统的倾听以及对优秀的录音的对比鉴别,主动到最好的音乐厅里聆听优秀钢琴家的演奏而增强感性认识。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争取机会学习并掌握钢琴的演奏,这种训练方法当然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提高方法。在许多先进国家,不少音乐院校都设置音乐及录音两个专业,不少音乐专业的学生同时攻读这两个专业的学位。优秀的录音师必须是具有音乐造诣的艺术家,而不仅仅是只懂机器的工程师。为此,笔者呼吁教育部门能否考虑把这两门专业联合起来,使我国在真正意义上拥有素质全面、堪比国际水平的录音师。
三、专辑的演奏
郎朗对钢琴音色的控制能力是非凡的,其极佳的触健技巧,把好了专辑出版的第一关。人们在现场聆听郎朗演奏,无不被其奏出的迷人音色所打动,施坦威钢琴美妙的音色已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郎朗的强奏极为震撼,不论何等力度之下均能发出饱满而圆润的声音,绝不让一个音“长刺”。同时,他在演奏中的音色变化亦极其丰富而细腻。我们往往惊叹:为什么郎朗能在一台琴上作出如此多变的音色呢?在这张录音专辑里,郎朗呈现给我们的是他娴熟的技艺和敏锐的直觉,他精巧的触键、多变的音色将音乐世界中蕴藏的各种画面描绘得精美绝伦。下面,笔者将尝试对其中部分作品的演奏作出个人的分析和评赏(对于该专辑第一首作品《黄河协奏曲》,笔者已在《人民音乐》2005年第7期《让中国钢琴作品真正走向世界——观郎朗演奏“黄河”引发的思考》一文进行论述,在此仅探讨专辑中其它部分作品的演奏)。
我们心目中郎朗一直是激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快乐音乐王子形象,而该张专辑中,除了保留郎朗一贯激情充沛、酣畅淋漓的风格,部分作品也突出了其细腻洞微、丝丝入扣的音乐表现力。每一个音符都被他精心雕琢,每个键盘迸弹出的音色都接近完美,细致入微的演奏技巧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郎朗的演奏在音色和力度的变化上非常丰富;他的大部分作品在节奏的处理上恰到好处而又略为夸张;在句法处理上准确、细腻,又很好地把握了作品的全局和旨意,富有中国水墨画的韵味和意境,虚实相间,一气呵成,令欣赏者浮想联翩,心满意足。然而,客观来说,郎朗的演奏也不是对所有作品都捏拿得当,笔者对其部分作品的演奏技法也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妨碍笔者对郎朗在专辑中出色的音乐才华的欣赏和推崇。下面,笔者愿意冒昧对郎朗在这张专辑中几首作品的演奏提出个人的赏析看法。
在《牧童短笛》的演奏中,郎朗以清新、流畅的线条,轻盈、敏锐的指触,奏出清脆明亮、晶莹剔透的笛子音色,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画中是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写意丰富而淡雅。而在乐曲中段,郎朗的手指显得更加灵巧,触健极富弹性,奏出“珍珠落玉盘”的声音,用欢快的节奏和旋律展现了中国民间浓郁活跃的生活气息。
《平湖秋月》被郎朗演奏得非常浪漫,富有诗意。映入听众脑海的是碧空万里,湖光如缎,秋月皎洁如镜,青山、绿水、楼阁沉睡暮纱,仿佛进入梦的境界。全曲一气呵成,酣畅抒情,平静中带着种种幻想,写实中充满诗情画意。《平湖秋月》在创作上巧妙地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多声部手法,两条旋律线常在进行中并存,要求演奏时突出其中的主旋律,使音响显得丰满又不失中国音乐的韵味。在欣赏了该专辑之后,我们倍感郎朗多声部的控制能力很强,古典音乐功底非常扎实,但他在这部作品的演奏中将两个声部并驾齐驱,似乎在炫耀对多声部音乐的控制能力,略感欠妥。
《望春风》改编自广为传唱的台湾歌曲,歌曲对少女青春情怀的描写唯妙唯肖。郎朗将青春年少的敏锐多情并将之诉诸琴声, 点点滴滴细腻委婉地刻画出少女对爱的憧憬,特别是藏诸于心中不敢向人诉说的那种期待、娇羞之情细腻委婉的刻画出来,音乐氛围的营造上多加上一点优美的诗情画意,以景抒情结合自然。郎朗的演奏非常优秀,触健音色极佳,艺术处理细腻,但笔者也略感其情感表达过于充沛,如能演奏得更为委婉含蓄一些则更完美,更接近作品所属年代少女的心理特点。
在《翻身的日子》的演奏中,郎朗再次施展出澎湃的热情和震撼的力量,那种一泻千里的畅快感绝对能使人热沸腾,这是郎朗演奏风格中最迷人之处,其钢琴技术在速度、力度、音色控制等各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但郎朗的演奏有时会给人以过分炫技之嫌,尤其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演奏,其惊人的速度除了令人眼花缭乱之外,很难体验到音乐的情趣,业内人士均议论纷纷。在该张专辑中,其速度上仍然偏快,一气呵成固然是一种无比自信,但没有断句、没有换气的炫技性演奏却掩盖了作品内在的情感层次。过于紧密的乐句连接固然使人感叹其技法之娴熟,但也失去了音乐应有的情趣和思考。原作使用“紧拉慢唱”的手法使音乐有层次的展开,抒发了劳动人民欢天喜地庆翻身的热烈情绪, 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对答呼应,幽默诙谐,风趣生动,富有情趣; 而过分快速地演奏则使音乐失去了细节,使音乐形象变成一群孩子欢蹦乱跳,失去了原有丰富感人的场面勾勒。
众所周知,欲表达激昂振奋之情,往往不在于速度感,而在于力度感。过快的速度可以让业余的观众感到“过瘾”,并赞叹其技巧过人,但专业人士则会觉其匆忙、急躁、炫耀技巧、缺乏深度。郎朗的演奏总的来说已经非常细腻而又大器,他的演奏已屡获国际声誉是不争的现实。但对于年轻的郎朗来说,时时刻刻要求其表现出成熟、老练、纹丝精确,也实在是苛刻的要求。然而,音乐的表现要求“忠于原作”,就像电影演员扮演50岁的贝多芬就得像晚年的贝多芬,专业的听众绝不会原谅因为演员的年轻而塑造一个青年贝多芬的形象,这正是艺术永无止境的原因。
同样的问题,笔者认为也出现在《春舞》的演奏上。《春舞》的旋律对大众来说耳熟能详,但郎朗的演绎令人觉得有些陌生。他的演奏富有想象力,但与我们的听觉习惯相去甚远,不知中国的钢琴家还有哪位会如此自由地去演奏这首新疆舞曲——其节奏和力度处理上的夸张程度几近“登峰造极”,随心所欲,甚至连长达三拍的休止符和谱上的许多表情术语都几乎视而不见。郎朗的每个音都在变化,说明他是非常投入地演奏,音符的表现很生动,我们时常感到郎朗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着音乐,但有些音符似乎显得过分地夸张,哗众取宠,令听者感到突兀。事实上,在笔者听过的郎朗的演奏中,许多作品都是忠于原作的表现,如《浏阳河》等,其演奏精美绝伦,令人抚心感叹,而《春舞》的艺术处理令笔者百思不解。笔者坚持认为,真正的大师懂得尊重并忠于原作,无论他们的演奏多么富有个性,其艺术处理都严格遵照谱上的标记,每一个音符的时值、力度等等都如实的表现,节奏上的弹性和每一个音符的力度都控制得恰如其分。弹性节奏是音乐演奏所必须的,没有人愿意欣赏节奏死板的演奏,但弹性节奏必须在“弹性范围”之内,过分自由的节奏弹性将破坏作品应有的风格特征。正如肖邦所言,弹性节奏犹如微风拂过点燃的蜡烛,火焰轻轻飘曳,而并非一口气把蜡烛吹灭。
专辑最后3首为钢琴分别与琵琶、管子或古筝合作的《春江花月夜》、《龟兹舞》、《枫桥夜泊》。总体演奏非常成功,无论在主奏或是伴奏的段落中,郎朗的力度都控制得恰如其分,既没有喧宾夺主,又不仅是作为简单的伴奏,在对答、穿插间表现出过人的平衡驾御能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郎朗的成功是耀眼的。作为新一代的演奏家,他赋予了中国音乐新的内涵,把内涵丰富而旋律美妙的国乐带给了世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此,笔者希望更多的作曲家能积极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个性的作品,并通过演奏家出色的演奏和录音师优异的制作,把它们推向世界。我们期待,有更多优秀的中国作品专辑向全世界发行,中国音乐独特的魅力必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多乐迷的青睐和共鸣,中国钢琴音乐将更好地走向世界!—
春江花月夜郎朗;范伟 - Dragon Songs
龟兹舞郎朗;Zhang Jiali - Dragon Songs
枫桥夜泊郎朗;Ji Wei - Dragon Songs
(本文章只提供上传一个音频,如需要请打开音乐软件搜索曲目名称)
本文作者:王大立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高级摄影师 录音师
广东省钢琴学会 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理事
中国录音师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