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江苏句容新石器时代农业氏族聚落丁沙地)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江苏句容新石器时代农业氏族聚落丁沙地)1989年3月,在和平行政村丁沙地村东北“黄泥山”考古发现,这是一处距今7000年至6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图1)。1990年,南京博物院将丁沙地遗址命名为“丁沙地文化”。“地”指的是沙地。发源于宝华山山间的两条小河蜿蜒流下,泥沙冲积形成诸多河边“沙地”。后建村居住,村子以姓氏命名,就有了刘沙地、朱沙地、陶沙地、王沙地、丁沙地。行政村中的前、中、后三“黄”,与以姓氏命名的五“地”,奇妙地形成了与“三皇五帝”同音的“三黄五地”。考古发现,这一带确实是个不凡之地。

《句容市志》载:“距今7000年至6500年左右,句容境内已出现农业氏族聚落。句容先民已饲养猪、牛等家畜,种植水稻,并辅以渔猎业,过着农业氏族的生活。1989年3月,在宝华乡丁沙地新石器遗址,发掘出土距今7000年至6500年前的猪、牛等兽骨,稻谷,磨盘等石器,证明当时经济生活已出现原始农业。”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江苏句容新石器时代农业氏族聚落丁沙地)(1)

丁沙地是宝华镇和平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

在和平行政村所辖自然村中,奇巧的是,有三“黄”与五“地”。

“黄”指的是黄墅。一姓黄的盖了一幢别墅,故名,后按前、中、后方位,分前黄墅、中黄墅、后黄墅三村。

“地”指的是沙地。发源于宝华山山间的两条小河蜿蜒流下,泥沙冲积形成诸多河边“沙地”。后建村居住,村子以姓氏命名,就有了刘沙地、朱沙地、陶沙地、王沙地、丁沙地。

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江苏句容新石器时代农业氏族聚落丁沙地)(2)

行政村中的前、中、后三“黄”,与以姓氏命名的五“地”,奇妙地形成了与“三皇五帝”同音的“三黄五地”。

考古发现,这一带确实是个不凡之地。

1989年3月,在和平行政村丁沙地村东北“黄泥山”考古发现,这是一处距今7000年至6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图1)。1990年,南京博物院将丁沙地遗址命名为“丁沙地文化”。

图1

丁沙地村位于宝华山天龙山峰西北侧脚下,东靠宝华镇政府所在地,西距龙潭镇3公里,东南7公里为海拔434米的宝华山,北面3.5公里处为东西横亘的长江。

丁沙地村东北300米左右有一个黄土山丘,当地群众叫它黄泥山。山丘上种有梨树,山丘南端原有古寺,名祠山庙。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水泥厂因生产需要黄泥山的黄土,签订了使用协议,这里就成了中国水泥厂的黄土矿。1988 年夏秋之际,中国水泥厂工人在黄泥山取土,在断面上发现了古文化层。厂里及时报告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获悉后,立即派出专家赶到丁沙地黄泥山实地察看。

遗址是一海拔28.2米,高出地面6米的岗地,东西长 250米、南北宽200米,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从9月到11月,南京博物院组织人员对黄泥山进行挖掘,这次试掘,发现了一条大灰沟,出土了古代石器27件,骨器1件,陶器75件及大量陶片,取得了较为翔实丰富的资料。

1989年3月,南京博物院又派考古队进驻遗址,对整个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发掘出土的主要器物有:第一层,宋代瓷片、近代砖块瓦片;第二层,新石器时代的釜、钵、罐形口沿等陶片和红烧土块;第三层,出土的陶片中多为夹砂红褐陶、泥质红陶、少量的灰、黑陶,器形有釜、罐、钵、碗等;第四层以下遗物主要有破碎陶片,还有兽骨、兽牙等;生土层之内,包含物有夹砂陶腰沿釜、附有鸡冠耳的夹砂红陶罐、陶器盖的残片及鱼骨、兽骨等。

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红烧土堆积34处,平面呈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凸字形,烧土面内夹有植物杆茎印痕,为原始先民建筑遗迹。

遗址出土石器27件,骨器1件,以夹沙红褐陶为主的陶器75件及大量陶片。从出土的斧、锛、刀、钵、磨、盘等石器和网坠、骨器等石物及猪、牛、羊、梅花鹿等兽骨来看,当时已出现了辅以渔猎的原始农业,并开始饲养家禽。

出土的腰沿釜和带鸡冠耳的夹砂红陶罐应是本遗址最早的遗存。由此可见,丁沙地农业氏族遗址是宁镇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其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丁沙地遗址是一处最早的、单一的、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以初步判断,丁沙地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7000年至6500年左右,句容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农业氏族定居地。

发掘中还发现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灰沟,上口宽19~22米,深3.5~5米,底部宽2.5米,似为聚落遗址的一条护沟。说明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此处原始先民已在村落外围开渠,以防外族和野兽入侵。

遗址出土石器、骨器、以夹沙红褐陶为主的陶器及大量陶片。从出土的斧、锛、刀、钵、磨、盘等石器和网坠、骨器等石物及猪、牛、羊、梅花鹿等兽骨来看,当时已出现了辅以渔猎的原始农业,并开始饲养家禽。从出土的釜、钵、球、镟、磨盘等石器和网坠、骨凿等实物以及猪、牛等兽骨来看,当时的经济生活已出现原始农业,饲养猪、牛等家畜,并辅以渔猎业等。可见,丁沙地是一个早期的定居农业氏族的聚落遗址,而大灰沟这种类似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聚落周围的围沟,在宁镇地区也属首次发现。

1990 年,南京博物院将黄泥山下这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命名为“丁沙地遗址”。

首页芙蓉楼首页

新石器时代农业氏族聚落丁沙地

2020-04-30 14:21

文/王晓

《句容市志》载:“距今7000年至6500年左右,句容境内已出现农业氏族聚落。句容先民已饲养猪、牛等家畜,种植水稻,并辅以渔猎业,过着农业氏族的生活。1989年3月,在宝华乡丁沙地新石器遗址,发掘出土距今7000年至6500年前的猪、牛等兽骨,稻谷,磨盘等石器,证明当时经济生活已出现原始农业。”

丁沙地是宝华镇和平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

在和平行政村所辖自然村中,奇巧的是,有三“黄”与五“地”。

“黄”指的是黄墅。一姓黄的盖了一幢别墅,故名,后按前、中、后方位,分前黄墅、中黄墅、后黄墅三村。

“地”指的是沙地。发源于宝华山山间的两条小河蜿蜒流下,泥沙冲积形成诸多河边“沙地”。后建村居住,村子以姓氏命名,就有了刘沙地、朱沙地、陶沙地、王沙地、丁沙地。

行政村中的前、中、后三“黄”,与以姓氏命名的五“地”,奇妙地形成了与“三皇五帝”同音的“三黄五地”。

考古发现,这一带确实是个不凡之地。

1989年3月,在和平行政村丁沙地村东北“黄泥山”考古发现,这是一处距今7000年至6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图1)。1990年,南京博物院将丁沙地遗址命名为“丁沙地文化”。

图1

丁沙地村位于宝华山天龙山峰西北侧脚下,东靠宝华镇政府所在地,西距龙潭镇3公里,东南7公里为海拔434米的宝华山,北面3.5公里处为东西横亘的长江。

丁沙地村东北300米左右有一个黄土山丘,当地群众叫它黄泥山。山丘上种有梨树,山丘南端原有古寺,名祠山庙。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水泥厂因生产需要黄泥山的黄土,签订了使用协议,这里就成了中国水泥厂的黄土矿。1988 年夏秋之际,中国水泥厂工人在黄泥山取土,在断面上发现了古文化层。厂里及时报告了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获悉后,立即派出专家赶到丁沙地黄泥山实地察看。

遗址是一海拔28.2米,高出地面6米的岗地,东西长 250米、南北宽200米,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从9月到11月,南京博物院组织人员对黄泥山进行挖掘,这次试掘,发现了一条大灰沟,出土了古代石器27件,骨器1件,陶器75件及大量陶片,取得了较为翔实丰富的资料。

1989年3月,南京博物院又派考古队进驻遗址,对整个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发掘出土的主要器物有:第一层,宋代瓷片、近代砖块瓦片;第二层,新石器时代的釜、钵、罐形口沿等陶片和红烧土块;第三层,出土的陶片中多为夹砂红褐陶、泥质红陶、少量的灰、黑陶,器形有釜、罐、钵、碗等;第四层以下遗物主要有破碎陶片,还有兽骨、兽牙等;生土层之内,包含物有夹砂陶腰沿釜、附有鸡冠耳的夹砂红陶罐、陶器盖的残片及鱼骨、兽骨等。

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红烧土堆积34处,平面呈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和凸字形,烧土面内夹有植物杆茎印痕,为原始先民建筑遗迹。

遗址出土石器27件,骨器1件,以夹沙红褐陶为主的陶器75件及大量陶片。从出土的斧、锛、刀、钵、磨、盘等石器和网坠、骨器等石物及猪、牛、羊、梅花鹿等兽骨来看,当时已出现了辅以渔猎的原始农业,并开始饲养家禽。

出土的腰沿釜和带鸡冠耳的夹砂红陶罐应是本遗址最早的遗存。由此可见,丁沙地农业氏族遗址是宁镇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其文化内涵较为丰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丁沙地遗址是一处最早的、单一的、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可以初步判断,丁沙地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7000年至6500年左右,句容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农业氏族定居地。

发掘中还发现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灰沟,上口宽19~22米,深3.5~5米,底部宽2.5米,似为聚落遗址的一条护沟。说明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此处原始先民已在村落外围开渠,以防外族和野兽入侵。

遗址出土石器、骨器、以夹沙红褐陶为主的陶器及大量陶片。从出土的斧、锛、刀、钵、磨、盘等石器和网坠、骨器等石物及猪、牛、羊、梅花鹿等兽骨来看,当时已出现了辅以渔猎的原始农业,并开始饲养家禽。从出土的釜、钵、球、镟、磨盘等石器和网坠、骨凿等实物以及猪、牛等兽骨来看,当时的经济生活已出现原始农业,饲养猪、牛等家畜,并辅以渔猎业等。可见,丁沙地是一个早期的定居农业氏族的聚落遗址,而大灰沟这种类似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聚落周围的围沟,在宁镇地区也属首次发现。

1990 年,南京博物院将黄泥山下这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命名为“丁沙地遗址”。

1998年7~1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丁沙地遗址进行进一步抢救性发掘,共出土玉料70件,分为玉璞及加工后的残剩料两类。残剩玉料是玉器初步加工时切割下来的边角料,多为三角形、圆条形和窄长条形。其中片切割玉料是以硬度较高的片状砂岩质石锯为工具。从而证明这是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加工作坊,这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是难得一见的。良渚文化古玉有些工艺没有金属工具是不可能加工出来的,工具的产生是伴随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而制造工具的材料则是自然环境决定的。宝华山有铜矿有煤矿,丁沙地村具备了金属工具诞生的所有必要条件。

丁沙地农业氏族遗址是宁镇地区发现的较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发掘出的遗物含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特点,更有与千里之外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相同的器物,类似于北方半坡、姜寨的仰韶文化,说明远在六七千年前,句容地区就有人类活动,这对中华文明探源,对研究江苏的远古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2010年,丁沙地遗址列入句容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2016年6月11日,宝华山千华古村新景点“丁沙地部落”正式对游客开放(图2)。景点通过先民歌舞表演、祭祀文化、牲畜驯养等,再现新石器时期的部族生活情节,立体地将数千年前的文化遗存展示在广大游客面前,让游客瞬间穿越到新石器时代,感受远古时代先民们的原始生活,体验到古人农耕渔猎文化的魅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