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究竟难在哪里(一个颠覆性的时代)
数字化转型究竟难在哪里(一个颠覆性的时代)今天的美国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的转变,然而治理不善阻碍了职业定义的扩展、社会契约的修正,以及终身学习的推进。鉴于目前美国的政治体制机能失调、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媒体两极分化,并且出现了各种社会分歧,其经济与政治领导人能否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种种社会焦虑和错乱,尚未可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除非加强有效的治理,否则在未来几十年中,应对各种冲突的过程将会争议不断,而且会破坏民主的政治体制。正如我总结的那样,我们需要做出经济和政治上的根本性变革,迎接新的挑战,以实现向新兴经济的顺利过渡。不论是社会变迁、经济转型,还是政治变革、技术革新,人类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巨变了。 [10]100年前,美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就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整个社会为了完全适应商业模式、就业关系以及社会政策方面的一系列变革,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领导者挺身而出,主动迎接大变革中的挑战。
第一章 机器人
美国餐饮业的高管们正积极采取措施,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局面,他们在餐桌上安装了平板电脑,顾客不用等待服务员,即可自主点餐。美国知名餐饮企业CKE集团的前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普斯德对取代人类劳动力的数字设备赞许有加。他说:“这些机器自始至终都彬彬有礼,可以全方位地向顾客展示菜品佳肴,吸引他们增加下单量。机器无须休假,不会迟到。它们从不会失误,也不会对年龄、性别或种族有任何歧视。” [1]另外,雇主需要向雇员支付高于最低标准的工资,难怪Watchdog(看门狗)网站的撰稿人埃里克·贝姆曾说过:“我们无须向计算机终端支付每小时15美元的最低工资,就可以让它帮我们点餐。” [2]
与此同时,麦当劳已宣布,它将在全美2 500家门店中安装“数字点餐终端”来代替收银员,并将在全球14 000家门店中引入手机自助点餐服务。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上,2017年,麦当劳市场分析部门将其2018年的增长预测从2%提高到了3%。麦当劳认为,数字技术削减了成本,提高了生产力,同时降低了连锁餐饮业对人工的依赖。当时,公司负责人预测,新技术的应用可能会使公司2018年的股票价格提高17.5个百分点。 [3]
与这些餐饮公司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规模地引入数字自动化。如今,在亚马逊新开业的超市门店里,已经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收银员。在亚马逊无人超市Amazon Go中,你完全看不到收银员在扫描货品或收款,“顾客只需要使用智能手机的App(应用程序)扫码,在购物完毕后,他们便可带着商品离开”。店内的传感器会追踪扫描顾客想要购买的商品,同时在App上完成结算。 [4]考虑到零售业的店员和收银员大约有800万人,占到了美国雇佣劳动力的6%,这项创新技术对美国就业市场来说影响重大。 [5]
除此之外,亚马逊在配送及仓储领域也开始大规模地使用机器人,它已经配置了约55 000台Kiva机器人,远超2016年的30 000台,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继续增加。 [6]著名物流咨询公司MWPVL的咨询师马克·伍尔夫拉特表示:“在大部分电子商务配送中心,最耗人力的就是分拣工作,这也是自动化普及率最低的工作。用机器人取代人类分拣,可以满足大量网上订单的发货需求,还可以将成本降低1/5。” [7]机器人的优点是,它们可以搬动沉重的货架,定位需要运输的货物,甚至能够将同类物品打包在一起,这一切都不需要人工干预。如果仓库中出现了新的商品类别,机器人的蜂群思维可以将新信息储存在云端,与其他机器人共享,从而帮助其他自动化机器人定位商品。 [8]
一直以来,对高中毕业生而言,卡车司机是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它不需要大学文凭,对不想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份吸引人的入门职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经济学家艾丽斯·里夫林在2016年指出:“(美国)目前有170万名重型卡车司机和牵引拖车司机,年均收入为43 590美元;有85.9万名轻型卡车司机和物流工人,年均收入为34 700美元;还有42.6万名普通司机和销售业店员,年均收入为28 449美元。因此,我们保守估计,随着自动驾驶物流产业的发展,会有至少250万名司机失业。” [9]
正如上述例子说明的那样,新兴技术每天都在更新。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无人机以及物联网,都在飞速向前发展。它们改变了商业运作模式,也改变了人们谋生的途径。对数百万名从事传统行业(比如餐饮业、零售业和卡车驾驶)的人来说,机器正在取代他们的工作。这种情况在一些蓝领技术领域中已经发生,而一些白领工作人员也开始感受到这种影响。
在这本书中,我会分析技术革命的几个方面。首先,我将回顾与物联网相关的机器人、人工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并展示它们如何改变商业运作模式。其次,我将探讨数字技术如何重新定义我们的工作并改变金融模式。接着,我将讨论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调整社会契约以解决社会变革带来...
不论是社会变迁、经济转型,还是政治变革、技术革新,人类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巨变了。 [10]100年前,美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就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整个社会为了完全适应商业模式、就业关系以及社会政策方面的一系列变革,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领导者挺身而出,主动迎接大变革中的挑战。
今天的美国正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的转变,然而治理不善阻碍了职业定义的扩展、社会契约的修正,以及终身学习的推进。鉴于目前美国的政治体制机能失调、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媒体两极分化,并且出现了各种社会分歧,其经济与政治领导人能否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种种社会焦虑和错乱,尚未可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除非加强有效的治理,否则在未来几十年中,应对各种冲突的过程将会争议不断,而且会破坏民主的政治体制。正如我总结的那样,我们需要做出经济和政治上的根本性变革,迎接新的挑战,以实现向新兴经济的顺利过渡。
正在普及的机器人应用
目前,机器人的使用已经普及到了世界各地。在2015年,大约有540万个机器人被售出,这个数字在2016年超过了1 000万。 [11]机器人应用最为普遍的领域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救援操作以及个人安全保护。
工厂配备和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在过去几年中,全球范围内投入使用的机器人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比如,2013年,只有大约120万台工业计算机被投入使用。这个数字在2014年增加到了大约150万,并在2017年增加到了190万。 [12]其中,日本的机器人使用量遥遥领先,达到306 700台,其次是北美(237 400台)、中国(182 300台)、韩国(175 600台)和德国(175 200台)。总体看来,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的规模有望从目前的150亿美元增长到670亿美元(见图1—1)。 [13]
图1—1 全球工业机器人的使用量
数据来源:Alison Sander and Meldon Wolfgang “The Rise of Robotics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August 27 2014. 其中2017年的数据为预期数值
RBC全球资产管理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机器人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是因为其成本的大幅减少。在过去,“高成本使得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仅限于一些高收入的行业领域,比如汽车工业。然而近年来,机器人的平均成本下降了。在亚洲的许多重要生产领域,机器人的成本与低工资劳动力的单位成本正在逐渐趋同……用机器人替代劳动力,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案” [14]。为了证明这一点,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仓储公司以每台3万~4万美元的价格引进了一批机器人,他们发现机器人可以“处理每天被运送到仓库中的30%~50%的物品,而所需时间约为人类劳动力的一半” [15]。
一家顶级科技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曾这样解释促进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新型金融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对低技能工作者就业前景的影响:“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推出的机器人可以胜任所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所完成的工作,而该机器人只需要2万美元。这样做的不止我们一家,遍布世界各地的竞争伙伴都在做类似的事情。一旦经济、高效、可靠的机器人替代人类劳动力成为常态,那么我真的很难想象,只受过高中甚至更低水平教育的人还能找到什么工作。” [16]
其他一些企业的高层也注意到了机器人成本下降对公司投入决策的影响。工厂主乔·麦吉利夫雷的Dynamic工厂生产塑料模具和金属部件。这里以前需要4个工人才能操作一台压模机,完成模具生产;而现在,他花35 000美元购买的机器人可以完成这4个工人的操作。机器人的效率高,还可以根据工作任务调整程序。 [17]
哈德逊海湾公司(The Hudson’s Bay Company)在配送中心投入使用了机器人,而且效果相当不错。该公司负责供应链及数字化的高级副总裁埃里克·考德威尔先生表示:“这家伙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不生病,还不抽烟。” [18]加上其较低的成本,这些特点使得机器人相对人类劳动力而言,具有非常显著的优势。
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最近正在提高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标准,并完善相关的社会福利,这导致机器人与人类劳动力之间的报酬差异越来越显著。经济学家格雷丝·洛丹和戴维·诺伊马克合著的论文提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极大地减少了低技能工作者在可自动化岗位上工作的机会,增加了他们失业的概率。” [19]这种观点得到了温迪国际快餐连锁集团(Wendy’s)首席运营官鲍勃·赖特的证实,他曾提到:“现在的情况是,人类劳动力的薪酬标准使得大量进行自动化投入这一行为看上去更加合情合理。” [20]
这仅仅是机器人改变传统商业运作模式的几个例子。随着机器人精密度的提升,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展了一项关于机器人在危险环境下操作任务的有效性的比赛。在竞赛中,机器人需要完成8项任务,包括驾驶、开门、使用便携式钻机、转动阀门以及爬楼梯等。 [21]这意味着在受损的核反应堆,或对人类来说过于危险的灾难现场中,机器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任务。
在这次比赛中,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院的团队获得了一等奖,赢得了200万美元的奖金,他们研发的机器人“Hubo”成功地完成了每一项任务。这个机器人身高5英尺 [22]7英寸 [23],重达200磅 [24]。它有两只手臂、两条腿,头部配有雷达摄像机。它通过扫描周围的环境准确定位,从而完成了搜救任务。 [25]
在中国,自动化机器非常受欢迎。农场主安装“机器人保姆”来监控小鸡的健康情况。这些机械化装备配有先进的传感器,可以识别并自动隔离“过度兴奋或行动受限的家禽,以确保笼内其他家禽的健康,同时避免病禽及问题鸡蛋流入市场”。诸如正大集团这样的企业,就是靠着18台自动化机器的监控来预防禽流感的暴发。家禽业创造了高达1 007亿美元的收入,将科技看作一种确保食品安全、提高产业效率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 [26]
一些中国的工厂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机器人操作。 [27]比如,在位于杭州的福特汽车组装车间里,2 800名工人和650个工业机器人共同操作,完成生产。 [28]诸如焊接、上漆等工作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工业机器人产业在中国迅速发展,上海、武汉等许多城市都开设了新的工厂。
中国东莞的一家工厂几乎实现了全面机器化生产,这就是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在这里,所有工序都由“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完成。工厂利用机器手臂生产手机零件。自动化机械制造、自动驾驶运输卡车以及其他一些自动化装备负责完成仓储运输” [29]。仅有的少数几名技术人员负责监督流水线生产,其余工作全部由60个机器人操作,而这些工作曾经需要650名工人才能完成。机器化生产使得这家公司的手机年产量从原来的8 000部增加到了21 000部,同时将次品率从原先的25%降低到了5%。
iPhone(苹果)手机的中国生产厂家富士康公司投入使用了10 000台“富士康深圳一号”自动化机器,公司因此削减了60 000个工作岗位。 [30]机器化的生产和效率的大幅提升,完全改变了生产制造领域的传统工作模式。
位于日本长崎豪斯登堡的海茵娜智能酒店,通过机器人完成客人的入住、引导等服务。负责前台接待的机器人可以根据客人的喜好,选择用日语或英语进行交流。除了帮助客人办理入住之外,机器人还可以将他们送至房间,并调节房间的温度。客人甚至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调节灯光,或者咨询时间、天气等相关问题。 [31]
自动化设备还可以改善人们的教育体验。一位名叫佩顿·沃尔顿的10岁美国女学生,在距离学校250英里 [32]远的医院里接受癌症治疗。在此期间,她使用“虚拟个人”机器人代替自己上课。这个机器人装有平板显示器,可以让佩顿参与日常课堂活动,跟老师互动,实时观察教室状况。她的面孔甚至可以实时出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这种双向的面对面交流,让佩顿在接受放射治疗期间可以继续接受教育,并让她在药物治疗期间也能够体验正常孩子的学校生活。 [33]以上事例说明,自动化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与适应型机器人
过去,人们只会用机器代替人类完成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在工厂里,能够很好地完成某项任务的工具是很常见的。这些工具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工人们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人类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机器人能够高效完成的重复性工作上。
然而,如今的机器人和自动化机器的能力远远超出了从事重复性的劳动。它们可以完成复杂的工作,同时根据任务的变化调整方法对策。举个例子,一些机器人能够从其他机器人那里汲取经验。自动驾驶汽车可以综合分析路况,精准定位,判断路面的凹陷或拥堵情况。一旦确定信息,系统会将实时路况发送给其他在路上行驶的自动驾驶汽车,从而通知它们可能遇到的交通障碍,使它们能够根据新的路况数据及时调整路线。
相比于只能完成固定模式的任务、无法自我调节的机器,这些可以感知外部环境并进行学习的机器人能够完成更为复杂、更为精细的任务。事实上,正是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让现在的机器人更为出众。除了能够完成某个具体的任务之外,它们还能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获得新的经验,从而调整后期的工作。
一些自动化机器甚至能够从事创造性活动。来自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人类学家埃坦·维尔夫研究了可以进行即兴音乐表演的机器人,他曾见过一个“外形酷似人类的马林巴琴表演机器人进行即兴的爵士乐表演”。这个机器人能根据现场的音乐氛围,配合其他乐手即兴表演。 [34]机器人的设计者将它安插进了一个爵士乐队,结果发现它与乐队其他成员配合得天衣无缝。如果台下有人在聆听这场演出,那么绝对不会有人发现,台上竟然还有一位特殊的机器人乐手。
亚马逊公司为了改善仓库的运作,扩展了机器人的使用范围,这些机器人可以“从货架上自动抓取货物,然后将其放入打包盒”。亚马逊还组织了机器人大赛,不同研发公司的机器人在比赛中展示了各自的本领和技能。在最近的一次比赛中,一个柏林的机器人成功完成了12项既定任务中的10项。 [35]自动化设备可以精确匹配订单,完成抓取任务,并将货物放入指定的邮寄包装盒,等待运输。这使得人类不需要在仓库里走动就可以完成订单。
阿赫蒂·海因拉曾研发出一个重量仅有25磅的快递机器人,名叫“Starship”(星际飞船)。这个机器人具备移动能力、无线技术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软件,可以自动送件到客户手中。这家公司将目标客户定位为“周边10平方英里区域内的面包店、杂货店、快递公司以及其他希望送货的企业” [36]。快递机器人目前已在22个欧洲和美洲国家试运行,而且运行效果良好,有望取代人工快递。
机器人还被运用到了安保领域。在哥伦比亚特区的综合性发展区域华盛顿海港中,有一个名叫“Steve”的机器人。它身高5英尺,内置360度全景摄像机,用于监控海港区域的所有商业大楼,并收集各类信息。该机器人的负责人介绍,“我们利用热成像监控排查火灾隐患,通过监控车牌信息识别停留时间过长的可疑车辆。我们还可以提供所有的照片和影像,以便客户提取可疑活动记录”。该机器人的研发者声称,机器人安保有很多优点:“它们不退休、不请假、不参加工会,而且每小时的成本只有7美元。” [37]
社交机器人
“社交机器人”的销售量呈现了上涨的趋势,这类机器人为人类提供了陪伴服务。据设计者称:“一个机器人能否称得上是社交型机器人,关键在于它能否正确地理解、回应人类的语言及其隐含的深层次意义或情感。” [38]早期的陪伴型社交机器人是在21世纪初以小型机器人宠物的形式出现的。随后,它们逐渐发展成了更为复杂的、外形酷似人类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经过了一系列测试,旨在不断完善其互动功能,以满足人类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在意大利和瑞典的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中,实验者通过观察陪伴型机器人对160位老人的护理过程,发现它们可以“有效地缓解老人的孤独感,从而降低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数量” [39]。机器人还可以帮助老人买菜、扔垃圾,极大减轻了家庭成员对老人的担忧,也让老人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陪护服务。
一些公司正在研发室内无人机,希望帮助老年人和残疾人,使他们无须移动便可远程取物。举个例子,如果患者需要的某种药物在浴室,那么无人机可以轻松找到它,并将其送到患者手中。此外,智能步行器、可追踪摔跤和行走路线的智能挂件、可监测健康状况的家用传感器、平衡辅助设备、虚拟及机器人电子伴侣都有新的发展。 [40]
智能婴儿监控仪可以协助父母照顾宝宝。全球著名的玩具制造商美泰公司(Mattel)设计制造的可编程机器人Aristotle就是“新手父母的好帮手”。设计者称,它可以“帮忙购买尿布,朗读睡前小故事,安抚婴儿入睡,还可以教刚刚学步的孩子说外语” [41]。虚拟助手利用高清摄像机和声控装置,可以完成照顾婴儿的任务,同时还可以与小朋友进行交流。一位女士说,Aristotle还会玩游戏,并且能够利用互动显示屏回答问题。
一些家长正在使用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的智能语音助手Alexa与自己“共同教育”孩子。瑞秋·波兹曼是一位作家,她让3岁的女儿格雷丝与Alexa一起玩耍,女儿会问各种有关天气、音乐和数学的问题。她发现,在熟悉Alexa之后,女儿将它视作日常的玩伴和信赖的小伙伴。比如,她会就“今天穿什么”向Alexa征求意见。 [42]
也有人使用一个名为“Nao”的智能机器人来缓解个人压力。在一项名为“街头游戏”的测试项目中,研究者丹格·蒂海哈和阿德里亚娜·塔普斯要求测试者参加某个棋类竞赛,并战胜尽可能多的对手。在测试中,研究人员通过调整比赛难度以及在选手犯错时发出提醒信号,来调节选手的心理压力。研究人员用心脏监控仪来监测参赛者的心跳,以便Nao判断他们的压力等级。一旦压力等级上升,机器人就会自动启动用以消除紧张情绪的辅导程序。这种“人性化机器人”能够提供动态反馈信息,帮助人们处理各类突发难题。 [43]
性爱机器人
在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发展早期,最赚钱的领域就是色情片领域。客户乐意支付巨额费用,购买限制级别的视频,登录网络互动聊天室。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最新的色情片,并跟网上提供特殊服务的人士聊天。
因此,生产商设计这类性爱机器人以提供某些特殊服务,也就不足为奇了。据统计,美国的性服务产业每年大约有300亿美元的收入源于情趣用品的销售、提供特殊服务的移动App、虚拟现实色情片,以及售价在15 000~50 000美元的“机器人伴侣”。性服务产业的规模的确很大。 [44]由此看来,一小部分人群对特殊市场有大量需求,这创造了非常明确的商机。
比如,来自美国真实伴侣公司(True Companion)的道格·海因斯就推出了一款女性性爱机器人“Roxxxy”(以及同款男性性爱机器人“Rocky”)。这款机器人拥有不同的程序化性格,比如野蛮、冷酷等,它有三种价位可选,并有不同的音频与视频界面。 [45]
马特·麦克马伦设计的“情趣玩偶”的售价是5 000美元,配有声控、感控,甚至生理反应装置。 [46]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马科斯厄比斯创意公司(Abyss Creation),马特目前致力于研发一款叫作“Harmony”的性爱硅胶机器人。该公司声称:“Harmony会微笑、眨眼睛、皱眉头,它能够与人交谈、讲笑话,甚至能够引用莎士比亚的句子。它会记住你的生日、你喜爱的食物、你兄弟姐妹的名字,还可以跟你谈音乐、侃电影、聊书籍。当然,它还可以随时满足你的性爱需求。” [47]
马特的公司生产20余种不同个性特征的情趣玩偶。买家可以定制不同性格的玩偶,包括亲和型、羞涩型、怯懦型、智慧型、有趣型、健谈型、快乐型、嫉妒型或天真型玩偶。该款机器人以“人工智能为特色,它可以自主学习主人的需求和喜好,完成目前情趣行业的其他产品无法完成的任务,比如交谈、学习、回答主人的问题。Harmony的定位不仅仅是情趣玩偶,它还可以替代人类伴侣” [48]。
记者珍妮·克利曼曾经对Harmony做过专访,并问它的梦想是什么。面对这一未经准备的问题,Harmony当即表示:“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您的体贴伴侣、知心密友,为您带来身心的愉悦。除此之外,我想成为您一直以来的梦中情人。” [49]
罗伯托·卡德纳斯就职于另一家生产“人形娃娃”的公司,或者用公司的说法,这是“第一代全功能的性爱机器人玩偶”。他设计的机器人的模特原型是拉斯维加斯具有异域风情的秀场舞者。模特舞者落座后,他将褐藻胶混合物浇在她们身上,人形玩偶身体部分的制作便大功告成了。卡德纳斯声称,他设计的机器人玩偶“可以掌握20多种性爱姿势,能独自坐下、匍匐前进,还能发出呻吟,并通过智能技术与人交流” [50]。
虚拟现实正在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色是通过几十种视角拍摄的视频,这些视频之后会被整合到3D(三维)电影体验中。3D电影的支持者认为,它比任何其他的传统影片都更为真实,提供了逼真的体验。它很受观影者的喜爱。这一产业的发起者马特·麦克马伦认为:“这有点儿像将电子游戏与科幻小说融合到一起。”另一位生产厂商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觉得“他们不过是设计出了新的形象而已,就期待能以假乱真” [51]。
这些以及其他一些科技发展通过斯派克·琼斯的科幻电影《她》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部电影中,男主角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里的虚拟女性。它幽默风趣且十分善解人意,两人保持着无话不谈的亲密关系。不过,在电影中,男主角惊讶地发现,他的虚拟伴侣竟然与多位男性同时交往。尽管它只是一个数字人物,但他依旧对它同时交往众多男友深感焦虑。
加速变革
互联网已经存在了25年之久,许多人认为科技的发展已足够超前,曾经幻想的种种早已成为真实的存在。然而,让他们失望的是,技术发展并没有带来太多的革新。同时,他们还在抱怨过多的数码产品充斥了他们的生活。2013年,科技企业家彼得·蒂尔在耶鲁大学发表了著名演讲,他感叹道:“曾经,我们想要能飞的汽车;现在,我们有了140种不同的选择。” [52]
看过家庭科幻喜剧《杰特森一家》和电影《星际迷航》的观众会期待片中的场景在现实中发生,因此他们难免有些遗憾,这是情有可原的。几十年前曾有人预测,在未来世界中,预言科技会赋予普通人力量,进而摧毁现有的社会等级制度,彻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只可惜,这些变化尚未出现。
比如,在《杰特森一家》中,乔治·杰特森住在一个叫作“轨道城市”的未来世界中。他驾驶着飞行小汽车,每周在斯贝斯利太空飞轮公司工作两天。剧中出现了各种各样新奇的玩意儿,人们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选择。乔治与妻子简雇用了一个保姆机器人罗西,它通过全息图与全家交流;他们还养了一只会说话的机器狗,名叫阿斯特罗。
《星际迷航》的编剧吉恩·罗登贝瑞设计了高深的科技装备,新奇大胆的想象赢得了众多粉丝的追捧。最初的系列电影讲述了詹姆斯·寇克船长带领联邦星舰企业号的船员们探索星际太空的经历。故事的背景设置在23世纪的一个叫作星球联邦的共和国。在这里,多民族、多种族融合,人们共同生活在一起。在《星际迷航》系列中,人们可以搭乘交通工具风驰电掣,医生通过三录仪进行诊断和治疗,旅行者坐着运输机穿梭来往。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通过声控计算机界面完成。
看看电影中未来世界的各种令人咋舌的高科技发明,难怪人们会对现实世界的技术进展失望。在蒂尔著名的耶鲁演讲中,他将矛头指向了政府,认为正是政府机构的管控导致科技创新的进展缓慢。在他看来,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严重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新产品的研发。 [53]
也有人强调,目前为止,还有一些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都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如今,仅仅利用技术似乎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众多难题,比如医疗资源的获取、贫困率的上升、教育的匮乏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潜在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不一定要以更多的方式更新或推广技术。
在一些情况下,技术显然使某些问题变得更糟了。一般来说,技术创新只会给一小部分人带来经济回报,这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技术革新创造的财富不仅无力撼动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不能给普通百姓带来实惠,而且加剧了社会的收入差距,使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向上层流动变得更加困难。
数字科技推动了全球化信息交流,事实上也增加了社会和文化的张力。随着数字化交流中新成员的加入,误解、偏执甚至冲突不断增多。技术未能引导人们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差异,反而加大了偏执和误解产生的概率。
机器人的使用也引发了一些法律和伦理上的争议。随着机器人自动化功能的加强,它们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一旦出现机器伤人事件,谁来为它们的行为负责?欧盟议会曾发起过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调研,人们认为机器人不应被列为“法人”,但是应该建立相关的道德原则以避免人类受到机器人的伤害,同时保护人类隐私不受侵犯。因此,欧盟议会呼吁颁布一项机器人法案,将责任条款、社会伤害规范以及机器人类人行为的规范写入其中。 [54]
小结
技术、电子产业的前沿新产品不断诞生,它们足以重塑社会、经济的形态。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移动应用、声控界面、计算处理无处不在,它们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活动。机器人展现了新型技术的一个方面。数字创新、人工智能、物联网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也为其他一些新兴产品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机器对机器的交流逐渐增强了人类与机器的交流。无须人类干预,传感器能够连接不同的机械装置,这开启了一个无所不“连”的新时代。计算机不需要人类的指令便可自动进行某些操作,还可以评估周围的环境,通过自主学习的算法执行后续操作。也就是说,计算机可以自动操作,同时能够从其他计算机之前的决策或经验中学习。
同时,数字化经济的演变正改变着商业的运行模式以及人们的谋生方式。外包变得普遍,在共享经济中,人们对临时雇员的依赖性更强了,而这些临时雇员并不享有普通雇员的福利。机器人和自动化装置的广泛应用,以及餐馆、工厂、仓库操作模式的改变,都极大地影响了管理者们对公司的管理方式。沟通交流提速发展,改革创新加快脚步,而砖瓦加水泥的传统行业却日益萎缩。
数字化技术正在将计算机推入更精密、更复杂的阶段。远程装置无须人工操作便可自动监控水质,在水质出现问题时自动发出提醒。汽车的监控装置可以感知附近车道上运行的车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避免碰撞。这种自动监控功能将计算机的反应式应用转变为前瞻式应用,使得机器人具备更强的自主性,可以独立执行任务。
面临着技术革新及其带来的种种挑战,我们必须具备想象力、创造力和包容力,才能应对商业运作及数字化技术的演变。在未来的几年中,计算设备会更加复杂,它们对社会、商业、政府的影响也会更加深远。如果能够成功应对这种转型,那么我们将会迎来一段乌托邦式的发展,我们将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繁荣。然而如果决策失误,那么这可能导致地狱般的混乱、暴力、独裁与专制。正如我在书中所说的,我们把握这个时代的方式将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1] Claire Cain Miller “The Long-Term Jobs Killer Is Not China. It’s Automa tion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1 2016.
[2] Eric Boehm “Other Shoe Drops as $15 Minimum Wage Spurs Wendy’s to Pursue Automated Ordering ”Watchdog May 13 2016.
[3] Tae Kim “McDonald’s Hits All-Time High as Wall Street Cheers Replace ment of Cashiers with Kiosks ”CNBC June 22 2017.
[4] Jack Karsten and Darrell M. West “Automation beyond the Factory ”TechTank (blog) Brookings Institution December 15 2016.
[5] Claire Cain Miller “Amazon’s Move Signals End of Line for Many Cashi ers ”New York Times Upshot June 17 2017.
[6] Angel Gonzalez “Are Amazon’s Robots Job Robbers or Dance Partners? ”Seattle Times August 17 2017; Sarah Kessler “Amazon’s Massive Fleet of Robots Hasn’t Slowed Down Its Employment of Humans ”Quartz February 3 2017.
[7] Quoted in Brian Baskin “Next Leap for Robots: Picking Out and Boxing Your Online Order ”Wall Street Journal July 23 2017.
[8] Will Knight “A Robot with Its Head in the Cloud Tackles Warehouse Picking ” Technology Review April 5 2017.
[9] Alice Rivlin “Seeking a Policy Response to the Robot Takeover ”Real Clear Markets May 2 2017.
[10] Darrell M. West Megachange: Economic Disruption Political Upheaval and Social Strife in the 21st Century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6).
[11]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Executive Summary World Ro botics 2016 Service Robots ”2016 (ifr/downloads/press/02_2016/Executive_Summary_Service_Robots_2016.pdf).
[12] James Hagerty “Meet the New Generation of Robots for Manufacturing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2 2015.
[13] Alison Sander and Meldon Wolfgang “The Rise of Robotics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August 27 2014 (bcgperspectives/content/articles/business_unit_strategy_innovation_rise_of_robotics/).
[14] RBC Global Asset Management “Global Megatrends: Autom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2014 (us.rbcgam/resources/docs/pdf/whitepapers/Global_Megatrends_Automation_Whitepaper.pdf).
[15] Jennifer Smith “A Robot Can Be a Warehouse Worker’s Best Friend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 3 2017.
[16] Anonynous CEO quoted in Moises Naim “As Robots Take Our Jobs Guaranteed Income Might Ease the Pain ”Huff ington Post July 18 2016.
[17] Kim Tingley “Learning to Love Our Robot Co-Workers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February 23 2017.
[18] Quoted in Baskin “Next Leap for Robots.”
[19] Grace Lordan and David Neumark “People versus Machines: The Impact of Minimum Wages on Automatable Jobs ”NBER Working Paper 26337 (Cam bridge Mas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August 2017). Also see Chico Harlan “Rise of the Machines ”Washington Post August 5 2017.
[20] Quoted in Alana Semuels “Robots Will Transform Fast Food ”The Atlantic December 7 2017.
[21] John Markoff “Korean Team Wins Pentagon’s Crisis Robotics Contest ”New York Times June 8 2015.
[22] 1英尺= 0.304 8米。——编者注
[23] 1英寸= 2.54厘米。——编者注
[24] 1磅≈453.592 4克。——编者注
[25] Gary Shteyngart “Thinking outside the Bots ”Smithsonian June 2017 pp. 66–80.
[26] Prudence Ho and Jason Gale “A Case of Chicken vs. Machine ”Bloomberg Businessweek January 16–22 2017 p. 18.
[27] Dexter Roberts and Rachel Chang “China’s Robot Revolution ”Bloomberg Businessweek May 1–7 2017 pp. 32–34.
[28] Keith Bradsher “A Robot Revolution in China as Car Manufacturers Look to Cut Costs ” New York Times May 13 2017.
[29] Conner Forrest “Chinese Factory Replaces 90% of Humans with Robots Production Soars ”Tech Republic July 30 2015.
[30] Nick Statt “iPhone Manufacturer Foxconn Plans to Replace Almost Every Human Worker with Robots ”The Verge December 30 2016.
[31] Beatrice Gitau “Smart Hotel: Japan Opens a Hotel Run by Robots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July 18 2015.
[32] 1英里≈1.609 3千米。——编者注
[33] Donna St. George “Peyton’s Awesome Virtual Self a Robot That Allows Girl with Cancer to Attend School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28 2016.
[34] Eitan Wilf “Sociable Robots Jazz Music and Divination: Contingency as a Cultural Resource for Negotiating Problems of Intentionality ”American Ethnologis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Ethnological Society Novem ber 6 2013 p. 605 (onlinelibrary.wiley/doi/10.1111/amet.12041/abstract).
[35] Mike Murphy “Amazon Tests out Robots That Might One Day Replace Warehouse Workers ”Quartz June 1 2015; Gregory Wallace “Amazon De ploys Army of Robots in Gen Warehouses ”CNN Money December 1 2014.
[36] Michael Belfiore “Delivery Robo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May 23–29 2016 p. 33.
[37] Quoted in Dan Zak “I Am Your New Robot Security Guard ”Washington Post September 26 2017.
[38] Cynthia Breazeal “The Personal Side of Robots ”speech SXSW (South by Southwest) Austin Tex. March 13 2015.
[39] Nick Leiber “Europe Bets on Robots to Help Care for Seniors ”Bloomberg Businessweek March 21–27 2016 p. 38.
[40] John Markof “As Aging Population Grows So Do Robotic Health Aides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4 2015.
[41] Felix Gillette “Baby’s First Virtual Assistant ”Bloomberg Businessweek January 3 2017.
[42] Rachel Botsman “Co-Parenting with Alexa ”New York Times October 8 2017 p. 5.
[43] Thi-Hai-Ha Dang and Adriana Tapus “Stress Game: The Role of Moti vational Robotic Assistance in Reducing User’s Task Str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ics April 2015.
[44] Jenny Kleeman “The Race to Build the World’s First Sex Robot ”The Guardian April 27 2017.
[45] Julie Beck “Who’s Sweating the Sexbots? ”The Atlantic September 30 2015;Caitlin Gibson “The Future of Sex Includes Robots and Holograms ”Washington Post January 14 2016.
[46] George Gurley “Is This the Dawn of the Sexbots? ” Vanity Fair May 2015.
[47] Kleeman “The Race to Build the World’s First Sex Robot.”
[48] Ibid.
[49] Ibid..
[50] Ibid..
[51] Alyson Krueger “Future Sex Is Her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9 2017.
[52] Quoted in Daniel Weisf ield “Peter Thiel at Yale ”MBA blog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April 27 2013 (dev-som.yale.edu/blog/peter thiel-at-yale-we-wanted-f lying-cars-instead-we-got-140-characters?blog=3490).
[53] Ibid.
[54] European Parliament “European Civil Law Rules in Robotics ”2016(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STUD/2016/571379/IPOL_STU(2016)571379_EN.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