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夏可君许华新的水墨画以其独有的玉质感为水墨带来了内在的硬度与晶体般的透明形式,接通了从王维到董其昌以来在雪景图上所渴望的“四时常见雪肌肤”的空明意境,并且具有“虚薄(inframince)”的内在张力。许华新直接龚贤的积墨法带来的空灵之气与荒寒之光,走向与西方光感相通的“光气融合”的绘画语言,既为水墨带来了内在的硬度,也唤醒了内在的灵光,让荒寒之古意得到了最为自然性的体现,并呈现了水墨内在的力量。许华新空寒的山水画为水墨现代性的转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可以冷却我们这个过热过快的时代,可以凝定我们茫然的眼神,安息我们生命的呼吸。 许华新以其独创的“积水法”,把水墨山水画带到一个冰清玉洁、江山如玉的新境界。他自觉以玉质感融入绘画,让山水之性与玉石之质内在地契合起来,解决了传统烟云之气与玉质之感在山水画上结合的难题,让柔软的水墨具有内在的硬度。面对西方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


华新的笔墨,比画过漓江的前辈们更为传统。用笔吸收黄宾虹的中锋法,沉着有力,苍劲浑厚。用墨善于变化,很有韵味。除去著名的前辈作品外,我所见过的当代漓江山水画,暂时还无出其右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笔墨既能坚持传统文脉又有新的创意,是很难得的。他对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情有独钟,在部分漓江山水画里已有表现,也扩大到其他题材和领域(例如花鸟画),这在当今的青年画家中尤其难能可贵。

——厦门大学教授 洪惠镇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1)

亲和97x180cm纸本水墨2020


许华新以其独创的“积水法”,把水墨山水画带到一个冰清玉洁、江山如玉的新境界。他自觉以玉质感融入绘画,让山水之性与玉石之质内在地契合起来,解决了传统烟云之气与玉质之感在山水画上结合的难题,让柔软的水墨具有内在的硬度。面对西方艺术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通过玉质感的融入,许华新以其“积水法”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传统梦寐以求的生命质感彼此通感起来的艺术形式语言。

许华新的玉质感,也为水墨带来了一种硬度。要让最为柔弱的水带来一种内在的强度与硬度,又不是水性材质之外的增添,仅凭水性本身,这个难度可想而知!但许华新做到了,他通过水的层层累积,让时间与耐心成为绘画最为内在的元素,通过加入多重的时间性,山水画的品质重新丰厚起来。

许华新的绘画既是时间的洁净化也是空间的晶体化:作画的时间性(一幅画的淡墨渲染要持续几个月),画家主体心性的时间性(对古意的体会与保持静如止水的淡然),画面对象的时间性(荒寒与空茫之境),材质的时间性(对宣纸与墨性的反复寻找与配搭)。在绘画中,许华新充分挖掘了水性的可能性,这是对水之自然潜能的发现,当水之柔软性发挥到极致,反而带来一种空白的空灵,这个形而上的空白带来了无形的厚度。此外,空白的聚集反而带来了硬朗,因为空白与山体形式的隐约结合,带来了晶体般的透明质地,是与“浑厚华滋”相对的“空寂朗润”:心游空境,静寂纯净,灵光朗现,清润素雅。

许华新的水墨画以其独有的玉质感为水墨带来了内在的硬度与晶体般的透明形式,接通了从王维到董其昌以来在雪景图上所渴望的“四时常见雪肌肤”的空明意境,并且具有“虚薄(inframince)”的内在张力。许华新直接龚贤的积墨法带来的空灵之气与荒寒之光,走向与西方光感相通的“光气融合”的绘画语言,既为水墨带来了内在的硬度,也唤醒了内在的灵光,让荒寒之古意得到了最为自然性的体现,并呈现了水墨内在的力量。许华新空寒的山水画为水墨现代性的转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可以冷却我们这个过热过快的时代,可以凝定我们茫然的眼神,安息我们生命的呼吸。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夏可君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2)

契136cmx69cm 2015

我从发生学的意义上,看到了许华新大致的艺术脉络:自然山水→渐江→洪惠镇→贾又福。

在个人静修中,许华新首先做的就是“去物”——从特定时空中移出物象而作审美把握。由于这样的“去物”,许华新笔下的山水已很难说是太行还是黄山或者华山,它们只是许华新笔素心闲的一个符号。许华新也不是不爱尘世间的热闹,而是热闹之中,他更懂得闲的意义和力量。而这又回到了中国艺术的根系即庄子的心斋与坐忘。

如果说渐江给了许华新清寂的艺术精神的话。那么,他读研究生时的老师洪惠镇以及他现在的老师贾又福又给了他什么?洪惠镇的安静与虔敬使得许华新明白了素的意义,而贾又福取自太行的浩然之气又打开了他的胸襟。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许华新:外去眼境,内净心尘,不予不取,不爱不嗔。

在最近许华新的作品中,我既看到了浙江的清冷,也看到了吞吐大荒的气概。他把古人、今人(他的两位老师)以及自然的东西交相融合,去物之繁华,独存虚静融合之心,也就是我所说的素心。

——陕西省国画院研究员 张渝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3)

轻茫46X69cm纸本水墨2018

笔路正,墨色滋润,有感而发,用心灵去表现,不做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 博导 郎绍君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4)

轻纱46x69cm纸本水墨2017

许华新的画用淡墨勾擦,淡泊中见笔线功力,在意境、品格追求的前提下,注意丘壑经营和讲究笔墨语言,表现的路子是非常宽广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博导 邵大箴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5)

清观69x138cm纸本水墨 2017

在贾又福的师生团队里,华新是较有想法的。近来华新给我突出的感觉是他有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在笔墨和技巧上,而是在观念上有所思考。我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有不小的震撼。一个画家的力度、他跟时代的脉搏是一致的,这一点很重要。华新的画里边并不刻意突出表面的笔墨张力,而是一种朦胧的整体,强调整体的笔情和墨韵。这一点跟没骨画接近。华新的画是以一个白的“朦胧体”出现的,他的烟云实际上也不是传统的烟云,它是在“朦胧体”里的烟云,虽用墨稀薄而图像造型却润厚。华新的创作有自觉性,所以他的浑厚不是黄宾虹那种浑厚华滋,他是浸润。他的技法,我认为是宿墨淡用,因为很多画面里都可以看到泼墨的效果,这个宿墨淡用也是“朦胧体”很重要的一种表现技法。我提到的“朦胧体”,像田黎明也好,李魁正也好,张见也好,都是这个时代的“朦胧体”的几个面,华新是山水“朦胧体”领域里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今天的画家,应该拿出跟古人不一样的东西:技法,意境,或是构图,应该有所突破,华新的作品已经获得了可喜的突破。对光的运用,我认为华新用的是传统的白光,这很可贵。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 李魁正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6)

破晓100x23cm纸本水墨2017

我最喜欢华新的作品是那种最简约的,就是洁白的那种,我觉得是最成熟的。华新的作品并没有在笔墨程式上过于纠缠,笔意上,笔墨上,并没有直接多少传承某家某派的东西,但是他出来的视觉效果确实让你看到相当地道的一个文人画的一种空灵的境界。我也喜欢华新的写生作品,同样用水,用墨,他在慢慢摸索一种得心应手的绘画状态,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就能够发现一个最自然的,最直接的抒情和表现方法,就等于掌握了一个“原神”似的东西,可以其中自由挥洒。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艺研究》副主编 陈剑澜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7)

流光46x69cm 2016

我今天对华新的画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感受,是它的画面中的光的感觉的问题。因为西方的油画有一个条件光的引入,而中国水墨画我们一直认为它是无光的,今天我我在华新的画展上看到他的处理之后,发他画面中有一种淡淡的玉质感光线,或者就是那种像月光一样的光。

在中国传统中有一个如何在澄明中使事物显现,它实际上有一种隐在的光,而这种光在过去可能由于某些谱系上的发展,并没有得到一个非常大的扩展,但是可以把它作为谱系来追溯。在华新的画中,当他用积水法来使图像、墨、线得到一个逐渐的,在画面的成型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画面本身是向内走的,而对于观看者来讲,它却是一个逐渐向你显现的过程。所以我说特别喜欢他的简笔作品,他实际上是有一个双重的过程在其中的。这其中有一个光的逐渐形成的过程,就是渗入和显现的双重过程,它有一些新的方式和新的走向。我对这个特别感兴趣,当然,华新在画冰山时有一些很独特的线性的东西,我觉得都非常新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牛宏宝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8)

眠69x69cm 2016

“江山如玉”这个题目很确切,它有针对性,是对于华新的作品在美学性质上的揭示,是澄明、洁净、温润。华新的作品在当代水墨的形态中是很独特的,他在水法、墨法上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去分享,营造出来的这种视觉效果是非常有质感的,这个质感就是玉的质感。玉的审美感觉和趣味是非常可贵的,因为可能在陶艺里边就容易追求玉的意味和玉的美学的高度,而水墨比较难。华新同时是结合气和光,回到感觉本身,更富感染力。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的水墨可以去探索的一些可能性。回到感觉,重新唤起水墨的表现力,就是我认为在抽象和这种原来意义上的这种传统水墨之间,还有很多道路可以打开。所以要感谢这样一个展览,让我看到一个水墨的这样一个比较可喜的形态。

水墨艺术里边,水法是很难的,水法不仅是在一个技巧层面,水法的确需要艺术家得有才气,得有才华,得有灵气、灵性,因为很微妙,不是天天练就可以练出来的。

华新有一个创新驱动,以墨法和水法,实现当代水墨的转换,又没有走出水墨材料本身,这个道路,还是可以再深化下去的,可以再走下去的。

——清华大学的教授 岛子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9)

鸣50x23cm 2015

因为今天许先生的作品还是在水墨画的问题中,既然是水墨画的问题,那么水墨作为一个媒材方式,语言方式,它怎样才能提供新的视觉结构?我想贾又福先生之所以能够在今天被大家提起,也是因为他在李可染之后提供了新的视觉结构方式。这种视觉结构方式的建设,只要在今天发挥作用,它必然与我们当下的观念、体验以及知识谱系有关联,只要与这种知识谱系发生关联,它就具有当代性,而不是一个西方逻辑下的当代性问题。许华新先生这次画展中有一部分做得比较纯粹,在视觉结构上比较单纯,他做的比较极致。这些作品使用了纯粹的、单纯的方法,我个人认是比较成功的。虽然在根本观看方式上近似贾又福,但由于他提供了新图式:重回到一种比较恬静的审美气质和质感,可能就是可君兄归纳的“如玉”的距离感和空间感时,他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感官的体验,这也是很好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杭春晓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10)

温润69x138cm纸本水墨2019

许华新作品呈现一种澄明圣洁之境,是一种不染一点杂质,不带一点毛糙的虔诚美玉之质。一般地,黑,容易靠近深沉神秘,白,易致轻浅疏淡。而许华新的“白画”却能一派神秘沉郁,富有重量感。这恐怕是因为,不管白或黑,许华新都能以全副精力灌注之,精思用重,不苟一毫,一片苦心见于冰清玉洁之境。

他的作品的审美类型是丰富多样的,美学旨归偏于高雅超逸、质朴清新一路。他不喜消极避世的小文人趣味或隔靴搔痒的无病呻吟,而投身于积极的、可喜的、美好的境界追求,甚至是温情的、充满关怀的情感诉说。他的作品在中国优秀传统精神的基调上注入很强的现代意味,所以在品读中既能浸染文脉的延续,又能领略时代的气息,毫无陈旧之感。
许华新的艺术最可宝贵的还是那正大光明的气象,本质朴实的韵味。无一毫邪甜俗赖之风。许华新胸襟开阔,转益多师,问学上无门户之见,总是饶有兴致地对各种风格流派加以关注分析,想想人家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拿来可用的东西。所以他在南北游学的过程中吸收很多、成长迅速,几乎每幅作品都有令人惊喜的进步和改善。假以时日,许华新在自己的探索之路上会有更为壮观的成果。
——南京大学 赵 秦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11)

铁骨柔情138x69cm 2015

许先生的山水画终极的秘密在于他对儒释道的理解和深入,他以身心践行而非逻辑推演的方式进入一种超然境界,一种自我与造化的融合与统一,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层面上,美并不是他的唯一的追求,或者更确切地说,视觉感受仅仅是一个形而上之中的形而下了,作品对观者心理的冲击力之大是普通画家难以企及的。在江山如玉系列作品中,无不体现出雄浑博大的气象、散发着迷蒙淡雅的韵味,那种精致而随意的笔墨图式,以及凝结东西方艺术精华、统合传统与当代的审美要素的艺术观念,许先生以多元的体式解读了他对自然的理解,表达着人类对自然与环境共同的忧患情感与回归本源的想往,形成的个人面貌在当今中国山水画坛可谓独树一帜。在许华新先生看来,佛家的空性观要更深入宇宙的本体性,在他的绘画艺术中体现的是空性的精神指向,是以道为技术依托又比道更为空灵玄虚的佛境的展示。万物缘起缘灭的根源表面上是阴阳变化,实质上是空性所致,这正是许先生对艺术的本质认识与依归,也是他艺术追求的一种终极目的。所以我们不难从他的作品气质中体会到那种淡薄轻透和玄远空简的意境,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与气韵。玉的温润和清透暗合了许先生的一种心境,他的温文尔雅的画风和艺术语言的纯粹性都源自他的内心的一种安宁和沉静,有时他甚至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之间流露出一种禅意。那正是玉的品质,一种水一样的柔和与钻石一样的强度的统一。正如老子所谓“柔弱胜刚强”。

——青年评论家 崔云峰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12)

微像23x50cm2015

华新和我朋友多年,我对他比较了解。他从事艺术教学多年,编过书画杂志,又常年生活在广西那个山川秀美的地方,在积极探索艺术与学术的道路上,他先后师从了洪惠镇、贾又福两位老师,这是他的前因,这一切构成了他今天绘画的一种风貌。可喜的是,他迈出了第一步,就是他把贾又福的那种沉雄、博大的气势,作为一个南方人他很好地继承下来了,他又把洪惠镇那种南方人的灵秀,敏感和超然也继承下来了。面对当下社会语境,你找到了你自己的绘画语言体系,你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自觉向当代转换的水墨艺术家。你摸索了自己一整套的体系,这个体系很可贵,区别贾又福,又区别于洪惠镇。这种淡淡的、虚缈的,清润得像玉一样感人的笔法是你的,这个笔法跟你的生活、生命的气象很吻合,你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这已经成功了一大步。接下去就是怎样提升自己,把它融为一种现代人对中国文化的思考,融入整个时代,是至关重要的。我对你抱有很大的期望!

——太和艺术空间 贾廷峰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13)

序幕69x69cm纸本水墨2017

许华新的用线非常的地道,他这样以线为主体作画,很不容易。许华新在中锋里求变化的用笔方法和产生的线条感觉,侧锋是找不到的,所以他的作品用线的感觉非常好,我很欣赏他的用笔。过去我们说画传统中国画最重要,后来近代水墨又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也应该拓展,但是相对与传统中国画来讲,这样反而弱了一些。我觉得华新处在一个传统与当代交接的状态中,并进行认真的探索和尝试,这一点很有学术价值,我也很赞赏他这一点。许华新处在一个中国画的成熟度比较晚,在处于一个往上走的阶段,有很强的后劲。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家通讯》主编 杨悦浦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14)

演流不息46x69cm纸本水墨2020

我觉得华新的每张画都值得在画的面前站一段时间,细细的品位他的一点一线一笔一墨。华新的绘画,不像当代许多画家那样越来越浮躁,而是越来越安静了,越来越深入了,这个是很值得关注和肯定的现象。他有两种差距比较大的绘画风格,一种我觉得可以叫做“笔”系列,另一种叫做“墨”系列。他的“笔”系列作品的探索,是努力地去体会点线最微妙的提、按、顿、挫、起、承、转、合,我觉得这是很难的,而他却达到了耐人寻味的高度。他的“墨”系列,形式与精神是现代的,画面的构成,整体的艺术处理都很有现代感,但我觉得他的意味还是传统的,在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雪景寒林图》的那种意味,这是传统中国画一脉相承下来的,在他的作品中还有宋、元、明、清的青花瓷上作画的那种剔透和古意。在当下美术界里面一方面向传统回归,一方面向现代或者后现代探索,我觉得在华新的努力里面,他是把根更深的扎到传统里面去,但是他对传统的回归并不是要复制过去,而是要从传统里提取更富有活力的艺术语言,而这些语言化合了他的思想情感凝结在他的画面中,形成属于他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这是很可贵的探索。

华新既是一个能够安静下来的画家,也是能够走出既有的传统笔墨程式之外,能走得更远的探索型画家,所以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一个画家。

——北京大学人才研究中心研究员 刘墨

许华最新作品(许华新作品学术辑评小探)(15)

遥180x97cm201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