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四大地产捐地(香港富豪捐地背后)
香港四大地产捐地(香港富豪捐地背后)一套房都能卖几千万,房价还在涨,卖给政府并不划算。由于对政府征地价格不满意,很多村民并不愿意被征地,原因是政府征地的价格比市场价低。01 其实不差地尽管香港地势多山,且郊野公园、湿地占地面积大。根据公开数据,香港土地面积1111平方公里,已建设土地占24.3%,其中房屋用地面积仅占6.9%;其余75.7%为郊野公园、水塘等。
随着"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郑氏家族捐地后,香港地产一哥:恒基地产,也同样宣布拥护政府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 1985年到2005年,香港20年内平均每年的填海是有190个公顷。
从2005年到2015年,平均每一年填海只有19个公顷,等于是过去的1/10。
为什么香港十年供地减少?
01 其实不差地
尽管香港地势多山,且郊野公园、湿地占地面积大。
根据公开数据,香港土地面积1111平方公里,已建设土地占24.3%,其中房屋用地面积仅占6.9%;其余75.7%为郊野公园、水塘等。
由于对政府征地价格不满意,很多村民并不愿意被征地,原因是政府征地的价格比市场价低。
一套房都能卖几千万,房价还在涨,卖给政府并不划算。
那么政府的公屋呢?
香港750万人口,100多万富人有能力购买私楼甚至豪宅,300万中产,100万穷人,剩下200多万两头不靠的人士。
在公屋问题上,中产市民抵制情绪较高,质疑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去高价向村民或者地产商收购土地。此外,在香港有房产的人也不希望政府大建公屋,因为会影响楼价。
目前,香港四大开发商恒基地产、新鸿基地产,长江实业、新世界发展在新界坐拥1.045亿平方尺农地(约1000公顷),其中仅恒基地产就拥有4590万平方尺农地储备尚未开发。
种种因素叠加,2005年后,香港土地开发几乎停顿,导致公营、私营房屋落成量均大幅减少。
香港公屋制度曾经是港人骄傲的民生成就。香港公屋租金为市场价的六分之一至七分之一,居民满足资产收入限制,便可排队轮候。
由于土地供应量制约了公屋建设,目前香港居民申请公屋的平均轮侯时间已经达到5.3年,超过15万个家庭正在排队等房。
香港特区政府还推出"居者有其屋"住宅资助项目。"居屋"由特区政府补贴地价部分向符合条件的香港居民出售,售价约为市场价的60%~70%。
由于基础房价的居高不下,"居屋"越来越成为了普通港人难以企及的空中楼阁。2002~2017年,香港房委会年均仅竣工580个"居屋"单位。
高昂房价直接影响港人生活质量,甚至削弱了香港引以为豪的"专业人士"所处的中产阶层。最直观的例子,香港是近二十年中国地区唯一一个私家车保有量下降的大城市。
当然,你可以理解为香港公共事业日益发达,律师、医师、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和空姐们纷纷自愿放弃小汽车,乘坐"和平市民"优先的港铁等公共交通。
02 搁浅的填海计划
香港的住宅用地存量一直是一笔糊涂账。香港特区辖区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由于地形崎岖的自然条件和其他复杂的社会原因,可供建设的土地并不多。
香港超过1100平方公里土地中,实际的土地开发程度为24.3%,住宅用地仅占6.9%。在未开发的75.7%的土地中,划做郊野公园的就占42%。
另有大片土地,从港英时代以,就起"乡村式发展"的名义长期不许开发。
曾经在香港长期经济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地位的填海造地,提供了香港地区四分之一的建设用地。自2005年以来,由于"环保组织"的阻挠,填海造地几乎陷入停顿。
按照目前香港人均住宅用地不足10平方米的标准,特区政府掌握的住宅用地,可建住宅只能容纳不到40万的居民,甚至无法满足香港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住宅需求。
香港开发商在内地"囤地"长达十余年并不稀罕,但是这里提到的开发商在港屯积的是"农地"。
根据香港特区目前的制度,农地不能用于建设房地产项目。以恒基地产为例,截止至2018年底,香港恒基地产在香港市区持有2470万平方呎土地、另外在新界持有4560万平方呎土地。
03 买房要19年
根据《全球房价负担调查报告》,香港已连续8年蝉联"房价最难负担城市"榜首。美联物业数据显示,8月全港呎价13252美元,7月平均呎租38美元。
作为对比,据多位被采访者称,香港平均工资为一万多元。因此,在一档名为《有房万事足》的香港节目中,一男子在一瓶可乐都要卖十几港币的情况下,每天只花50港币,攒了8年,才终于攒够房子首付。
换句话说,香港市民不吃不喝不作任何消费支出也需要19.4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是该报告公布14年以来的最高数字,远超第二位加拿大悉尼的12.9倍,以及排名第三位加拿大温哥华的12.6倍,情况更远远抛离东京、纽约、伦敦等国际大城市。
如今香港富豪捐地的背后,似乎带来了一丝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