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汉书六十五卷东方朔(国学经典之汉书导读第一百一十四讲)

汉书六十五卷东方朔(国学经典之汉书导读第一百一十四讲)【译】东方朔虽然诙谐调笑,但时时观察皇帝的脸色,适时直言切谏,武帝经常采纳他的意见。从公卿到在位群臣,东方朔都敢轻视嘲弄,没有什么人他肯于屈从。皇上因为东方朔说话谐谑言辞敏捷,喜欢故意提些问题问东方朔。武帝曾经问东方朔说:“先生看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东方朔回答说:“从唐、虞盛世,到周成王、周康王时代,足以比喻当世。臣看陛下功德,可以排在五帝三王之上。不仅如此,果然真正得到天下贤士,公卿和在位官员就都有了称职的人选。譬如以周公旦、邵公奭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姜太公为将军,毕公高为太师,弁严于为卫尉,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子贡出使外国,颜回、闵子骞为博士,子夏为太常,益为右扶风,子路为执金吾,契为大鸿胪,关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尹,管仲为左冯翊,鲁般为将作大匠,仲山甫为光禄大夫,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都尉,百里奚为典属国,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丞相司直,蘧伯玉为太傅,孔父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历史#

汉书六十五卷东方朔(国学经典之汉书导读第一百一十四讲)(1)

久之,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虑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宫。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人认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上寿,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乃起,入省中,夕时召让朔,曰:“传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今先生上寿,时乎?”朔免冠顿首曰:“臣闻乐太盛则阳溢,哀太盛则阴损,阴阳变则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精神散而邪气及。销忧者莫若酒,臣朔所以上寿者,明陛下正而不阿,因以止哀也。愚不知忌讳,当死。”先是,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劾不敬。有诏免为庶人,待诏宦者署。因此对复为中郎,赐帛百匹。

【译】过了很久,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隆虑公主病危时,拿黄金千斤、钱一千万替昭平君预先赎免死罪,武帝允准了她的要求。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日益骄纵,喝醉酒杀死了夷安公主的保姆,被捕入狱,囚禁在内宫。因为他是隆虑公主的儿子,廷尉向皇上请示,请求给昭平君定罪,左右大臣纷纷为昭平君说情:“以前隆虑公主拿重金为他赎过死罪,陛下批准了隆虑公主的请求。”武帝说:“我妹妹老年才有这么个儿子,临死把他托付给我:”于是为昭平君的事流泪叹息,过了好久,才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要是因为同情妹妹而违背先帝的法令,我还有什么脸面进高帝的祠庙呢!再说也对不起老百姓。”于是批准了廷尉给昭和君定罪的奏请,武帝哀痛不能自止,左右的人都非常悲伤。束方朔却上前给武帝祝寿说:“臣听说圣明的君王执政,赏赐不避仇人,诛罚不选择是不是亲骨肉。《尚书》上说:‘不要袒护不要偏私,王道坦荡无碍无阻。,这两者为五帝所推重,连三王也难以做到。陛下这样做了,因此四海之内广大人民各得其所,天下大幸!臣东方朔举杯敬酒,冒死再拜,祝皇上万岁。”武帝竟然站起身,回皇宫去了,傍晚召见东方朔责备他说:“古书上说‘该说的时候才说,别人不厌烦他的话。,今天先生给我祝寿,是时候吗?”东方朔脱去帽子叩头说:“臣听说快乐过分就会阳气过盛,悲伤过度就会阴气亏损,阴阳变异就会心气躁动,心气躁动就会精神散乱,精神散乱就会使邪气趁虚而入。消忧解愁没有什么能比得上酒,臣东方朔之所以给陛下祝寿,是显明陛下刚正不阿,因此才用酒为陛下止哀啊。臣愚昧不知忌讳,该死。”在此之前,东方朔曾因喝醉了酒进入殿中,在殿上小便,被弹劾犯下大不敬罪,武帝下诏把他贬为平民,在宦者署待诏,因为这次与皇上的对话,又被任命为中郎,赐帛一百匹。 

汉书六十五卷东方朔(国学经典之汉书导读第一百一十四讲)(2)

初,帝姑馆陶公主号窦太主,堂邑侯陈午尚之。午死,主寡居,年五十余矣,近幸董偃。始偃与母以卖珠为事,偃年十三,随母出入主家。左右言其姣好,主召见,曰;“吾为母养之。”因留第中,教书计相马御射,颇读传记。至年十八而冠,出则执辔,入则侍内。为人温柔爱人,以主故,诸公接之,名称城中,号曰董君。主因推令散财交士,令中府曰:“董君所发,一日金满百斤,钱满百万,帛满千匹,乃白之。”安陵爰叔者,爰盎兄子也,与偃善,谓偃曰:“足下私侍汉主,挟不测之罪,将欲安处乎?”偃惧曰:“忧之久矣,不知所以。”爰叔曰:“顾城庙远无宿宫,又有萩竹籍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此上所欲也。如是,上知计出于足下也,则安枕而卧,长无惨怛之忧。久之不然,尚且请之,于足下何如?”偃顿首曰:“敬奉教。”入言之主,主立奏书献之。上大说,更名窦大主园为长门宫。主大喜,使偃以黄金百斤为爰叔寿。叔因是为董君画求见上之策,令主称疾不朝。上往临疾,问所欲,主辞谢曰:“妾幸蒙陛下厚恩,先帝遗德,奉朝请之礼,备臣妾之仪,列为公主,赏赐邑入,隆天重地,死无以塞责。一日卒有不胜洒扫之职,先狗马填沟壑,窃有所恨,不胜大愿,愿陛下时忘万事,养精游神,从中掖庭回舆,枉路临妾山林,得献觞上寿,娱乐左右。如是而死,何恨之有!”上曰:“主何忧?幸得愈。恐群臣从官多,大为主费。”上还,有顷,主疾愈,起谒,上以钱千万从主饮。后数日,上临山林,主自执宰敝膝,道入登阶就坐。坐未定,上曰:“愿谒主人翁。”主乃下殿,去簪珥,徒跣顿首谢曰:“妾无状,负陛下,身当伏诛。陛下不致之法,顿首死罪。”有诏谢。主簪履起,之东厢自引董君。董君绿帻傅韝,随主前,伏殿下。主乃赞:“馆陶公主胞人臣偃昧死再拜谒。”因叩头谢,上为之起。有诏赐衣冠上。偃起,走就衣冠。主自奉食进觞。当是时,董君见尊不名,称为“主人翁”,饮大欢乐。主乃请赐将军、列侯、从官金钱杂缯各有数。于是董君贵宠,天下莫不闻。郡国狗马蹴鞠剑客辐凑董氏。常从游戏北宫,驰逐平乐,观鸡鞠之会,角狗马之足,上大欢乐之。于是上为窦太主置酒宣室,使谒者引内董君。

【译】当初,汉武帝的姑母馆陶公主号称窦太主,堂邑侯陈午娶她为妻。陈午死后,太主寡居,五十多岁了,却亲近、宠幸一个年轻人董偃。起先董偃和母亲以卖珠为生,董偃那时十三岁,经常随母亲出入窦太主家。窦太主的侍从都夸董偃俊秀漂亮,窦太后召见董偃母子,对董偃母亲说:“我替你抚养这孩子吧。”因而将他留在府中,教他写字、算术、相马、驾车、射箭等技巧,还让他读了些传记类的书。董偃到十八岁时行了冠礼,太主出门他驾车,太主回府他在身边侍奉。董偃性情温柔慈爱他人。因为宝太主宠爱他的缘故,很多王公都接待他,名扬长安城,号称董君。宝太主趁机推荐他,让他散财结交士人,命令掌管府中金帛的中府官说:“董君支出的财物,一天中黄金满一百斤,钱满一百万,帛够一千匹,才禀告我。”安陵县人袁叔,是袁盎哥哥的儿子,和董偃要好,对董偃说:“你私下侍奉窦太主,暗藏无法预测的大祸,你想怎样求得自安呢?”董偃害怕地说:“我担忧这事已经很久了,不知道用什么办法解脱。”袁叔说:“顾城庙远离长安没有供皇上居住的宿宫,那裹有竹林和楸树林,可供皇上游玩,又有皇帝的籍田,皇上要亲自巡行禾稼,你为什么不禀告太主,把长门园献给皇帝呢?造正是皇上想要的地方。这样一来,皇上知道主意是你出的,那你就可以安枕而卧,永无恐惧悲愁之忧。如果久久不这样做,皇上要长门园,对你怎么样呢?”董偃拜谢说:“敬听你的教诲。”于是,董偃入府将此计禀告太主,窦太主立即上书把长门园献给武帝。皇上大喜,把宝太主的长门园改名为长门宫。太主也很高兴,让董偃送一百斤黄金给袁叔祝寿。袁叔因此替董偃筹划求见皇上的办法,让宝太主假称有病不能朝见皇帝。武帝亲自到窦太主府探视病情,问太主有什么要求,太主辞谢说:“臣妾幸运地蒙受陛下的厚恩、先帝的遣德,能参加奉朝大典,行君臣之礼,列为公主,赏赐封邑以收入租赋,恩德天高地厚,死也无法弥补内心的愧疚。假如有一天我猝然不能尽侍奉皇上的职事,贱躯先填沟壑,私下感到遗憾的是,不能了却我报答陛下的心愿,希望陛下有时也能忘掉朝政,调养精神,从中掖庭回宫时,多走几步路光临我的府第,使我能献酒给陛下祝寿,在您身边使您快乐。如果能这样,就是死了,还有什么遗恨呢!”皇上说:“太主愁什么?希望你早Et康复。我担心随同的群臣、侍从太多,让你太破费了。”武帝说完返回宫中。不久,太主病体痊愈,上朝谒见皇帝,皇上拿一千万钱置办酒宴与太主畅饮。过了几天,武帝驾临太主府第,太主穿上厨子用的围裙,亲自引武帝进府,登上台阶请武帝在大厅就坐。还没坐定,武帝就说:“希望见见主人翁。”太主就急忙下殿,除下簪子耳环,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臣妾没有脸面见人,辜负了陛下,犯下死罪。陛下不加罪于我,妾叩头请罪。”武帝下诏免去太主的罪。太主戴上簪子穿好鞋站起身,到束厢房领董偃出来。董偃戴着下人包头用的绿巾,身穿套袖,随着太主来到殿前,俯伏于地。太主这才介绍说:“馆陶公主的厨子董偃冒死拜见皇上。”董偃趁机叩头请罪,皇上让他起来。诏令赐予衣帽让他上殿。董偃起身,去换衣服就坐。太主亲自给武帝献食敬酒。在此时,董偃虽受尊重但无称号,称为“主人翁”,君臣开怀畅饮,欢乐异常。太主于是敬献了许多金、钱、杂色丝帛,请武帝赐给将军、列侯、侍从官员。从此董偃更加显贵宠幸,天下没有不知道他的。各郡国的赛狗、跑马、踢球、弄剑之徒,纷纷聚集到董偃周围。董偃经常随从武帝到北宫游戏,去上林苑平乐观驰逐射猎,观看斗鸡、踢球、赛狗、跑马等比赛,皇上非常喜欢这些游乐。于是皇上在宣室设酒宴招待窦太主,并派谒者引董偃进宫。 

汉书六十五卷东方朔(国学经典之汉书导读第一百一十四讲)(3)

是时,朔陛戟殿下,辟戟而前曰:“董偃有斩罪三,安得入乎?”上曰:“何谓也?”朔曰:“偃以人臣私侍公主,其罪一也。败男女之化,而乱婚姻之礼,伤王制,其罪二也。”陛下富于春秋,方积思于《六经》,留神于王事,驰骛于唐、虞,折节于三代,偃不遵经劝学,反以靡丽为右,奢侈为务,尽狗马之乐,极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径淫辟之路,是乃国家之大贼,人主之大蜮。偃为淫首,其罪三也。昔伯姬燔而诸侯惮,奈何乎陛下?”上默然不应良久,曰:“吾业以设饮,后而自改。”朔曰:“不可。夫宣室者,先帝之正处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故淫乱之渐,其变为篡,是以竖貂为淫而易牙作患,庆父死而鲁国全,管、蔡诛而周室安。”上曰:“善。”有诏止,更置酒北宫,引董君从东司马门。东司马门更名东交门。赐朔黄金三十斤。董君之宠由是日衰,至年三十而终。后数岁,窦太主卒,与董君会葬于霸陵。是后,公主贵人多逾礼制,自董偃始。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经历数千载,尚难言也,臣不敢陈。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时,当世耆老皆闻见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纟弟,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缊无文,集上书囊以为殿帷;以道德为例,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号称千门万户;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罽;宫人簪玳瑁,垂珠玑;设戏车,教驰逐,饰文采,丛珍怪;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译】这时,东方朔正持戟在殿阶下守卫,他放下戟上前对武帝说: “董偃犯有三条该砍头的罪,怎么能让他进宫呢?”皇上说:“是什么罪?”东方朔说:“董偃作为皇上的臣民,私下侍奉公主,这是第一桩罪。败坏男女之间的风化,扰乱婚姻大礼,破坏朝廷制度,这是第二桩罪。陛下年富力强,正当专心研学《六经》,留心处理国家政事,追随唐、虞盛世,敬仰夏、商、周三代贤君。董偃不遵从经义劝勉学习,反而崇尚靡丽,追求奢侈,极尽狗马声色之乐,行走邪恶淫辟之路,此人是国家的大贼,迷惑帝王的鬼蜮。董偃是淫邪的祸首,这是他的第三宗罪。从前,宋恭姬遇上火灾,因恪守礼制等待保姆而被烧死,受到诸侯敬畏,怎么办呢?陛下。”武帝沉默不答,许久才说:“我已经设下酒宴,以后改正。”东方朔说:“不可以。宣室是先帝的正殿,不是议定法度的政事不能入内。因为淫乱会逐渐演变为篡逆大祸,所以春秋时竖貂行为淫乱而勾结易牙作乱,庆父死了鲁国才得以保全,诛杀管叔、蔡叔西周王室方享安宁。”武帝说:“好吧。”下诏停止在宣室设席,酒宴改设在北宫,引董偃从束司马门进宫。为此束司马门改名柬交门。赏赐东方朔黄金三十斤。董偃的尊宠从此曰衰,活到三十岁就死了。过了几年,窦太主也死了,与董偃合葬在霸陵。此后,公主贵人多逾礼越制,就是从董偃开始的。当时天下崇尚奢侈靡丽,争相从事工商业。农民纷纷离开农田。武帝闲谈时很随便地问东方朔:“我想教化人民,是否有什么办法?”东方朔回答说:“尧、舜、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康王上古之事,几乎经历了数千年,还难以说清楚,臣不敢陈述。愿意说说近代孝文皇帝时的事,这是当代在世老人都知道的事情。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色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制成的鞋,用没有饰物的牛皮带挂着剑,铺着广蒲编的草席,兵器像木制的没有利刃,冬衣没有文采,裹面装的是乱絮。收集装奏章的青布袋缝成宫殿帷幕。文帝以道德崇高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淳厚的世俗,光明昭著地教化了民众。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内地方小,在城外筑起建章宫,左有凤阙观,右有神明台,号称千门万户;宫内土木铺裹着锦绣丝绸,狗马披着五彩毛毯;宫人头簪玳瑁,身佩珠玑;设置玩耍车,倡导驰逐游猎之乐,追求装饰的文采绚丽,聚集奇珍异物;撞响万石重的巨钟,敲击声如雷霆的大鼓,倡优作耍,郑女起舞。皇上像这样奢侈无度,却想让老百姓不奢侈,不弃农经商,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能采纳臣东方朔的建议,除下众多华丽的帷帐,在四通八连的大街上焚毁,退弃那些善于奔驰的良马表示再不骑用,那么,就祇有尧舜盛世可以和陛下的治绩相媲美了。《易经》上说:‘端正事物的本源,万事才有条理;失之毫厘,相差千里。’希望陛下留心鉴察上述之事。”  

汉书六十五卷东方朔(国学经典之汉书导读第一百一十四讲)(4)

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无所为屈。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尝问朔曰:“先生视朕何如主也?”朔对曰:“自唐、虞之隆,成、康之际,未足以谕当世。臣伏观陛下功德,陈五帝之上,在三王之右。非若此而已,诚得天下贤士,公卿在位咸得其人矣。譬如以周、邵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太公为将军,毕公高拾遗于后,弁严子为卫尉,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子赣使外国,颜、闵为博士,子夏为太常,益为右扶风,季路为执金吾,契为鸿胪,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管仲为冯翊,鲁般为将作,仲山甫为光禄,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百里奚为典属国,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司直,蘧伯玉为太傅,孔父为詹事,孙叔敖为诸侯相,子产为郡守,王庆忌为期门,夏育为鼎官,羿为旄头,宋万为式道侯。”上乃大笑。是时,朝廷多贤才,上复问朔:“方今公孙丞相,皃大夫、董仲舒、夏侯始昌、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主父偃、朱买臣、严助、汲黯、胶仓、终军、严安、徐乐、司马迁之伦,皆辩知闳达,溢于文辞,先生自视,何与比哉?”朔对曰:“臣观其臿齿牙,树颊胲,吐唇吻,擢项颐,结股脚,连脽尻,遗蛇其迹,行步偊旅,臣朔虽不肖,尚兼此数子者。”朔之进对澹辞,皆此类也。”

【译】东方朔虽然诙谐调笑,但时时观察皇帝的脸色,适时直言切谏,武帝经常采纳他的意见。从公卿到在位群臣,东方朔都敢轻视嘲弄,没有什么人他肯于屈从。皇上因为东方朔说话谐谑言辞敏捷,喜欢故意提些问题问东方朔。武帝曾经问东方朔说:“先生看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东方朔回答说:“从唐、虞盛世,到周成王、周康王时代,足以比喻当世。臣看陛下功德,可以排在五帝三王之上。不仅如此,果然真正得到天下贤士,公卿和在位官员就都有了称职的人选。譬如以周公旦、邵公奭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姜太公为将军,毕公高为太师,弁严于为卫尉,皋陶为大理,后稷为司农,伊尹为少府,子贡出使外国,颜回、闵子骞为博士,子夏为太常,益为右扶风,子路为执金吾,契为大鸿胪,关龙逢为宗正,伯夷为京兆尹,管仲为左冯翊,鲁般为将作大匠,仲山甫为光禄大夫,申伯为太仆,延陵季子为水衡都尉,百里奚为典属国,柳下惠为大长秋,史鱼为丞相司直,蘧伯玉为太傅,孔父为詹事,孙叔敖为诸侯相,子产为郡守,王庆忌为期门郎,夏育为鼎官,羿为旄头郎,宋万为式道候。”武帝听罢大笑起来。这时朝廷有大量的能人,皇上又问东方朔说:“如今公孙弘丞相、倪宽大夫、董仲舒、夏侯始昌、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主父偃、朱买臣、严助、汲黯、胶仓、终军、严安、徐乐、司马迁之类,都能言善辩才智弘达,文辞横溢,先生你自己看看,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东方朔回答说:“臣看他们铲子牙,树皮腮,翻嘴唇,长脖子,结股脚,连雎尻,走路逶迤倾斜,曲身躬腰,臣东方朔虽然不怎么样,但还是兼有这些人的长处。”东方朔的进言对答言辞,都是这样。

汉书六十五卷东方朔(国学经典之汉书导读第一百一十四讲)(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