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雍正对应人物瓷器的特点(寄托了雍正重整吏治的宏愿)
清代康熙雍正对应人物瓷器的特点(寄托了雍正重整吏治的宏愿)是不是查的太狠了?他猛的把那份长长的抄家名单拂到地上,霍然起身,喃喃咬牙道,“接着查!”狠话说了,下面开始雷厉风行的行动起来。仅雍正元年一年,被抄家的各级地方官吏就有数百人之多,长长的名单就摆在他面前,已经有地方总督上奏称:“若再题参,恐至无人办事”。“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亲自查出。”雍正表情包
一、抄家、抄家!18世纪的某天深夜,大清帝国,紫禁城。刚刚即位没多久的雍正在端座在养心殿内,明亮灯火下的案头,摆着一份长长的名单,抄家名单。
康熙朝,煌煌六十一年。那位英明神武的父亲,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拒沙俄、征葛尔丹,亲手交给他一个大大的疆土。还是这位父亲,索额图明珠的党争让朝堂乌烟瘴气,“九子夺嫡”让其身心俱疲,以致无心政事,吏治败坏,腐败横行,国库到他手上时,仅余800万两,竟亏空至此。
那时,他是卧于潜邸的“天下第一闲人”四阿哥,什么也做不了。现在,他是雍正,他必须做些什么,让大清这个庞然大物,摆脱外强中干的真实模样。
雍正元年正月初一,他连下13道诏书,要求采取一切手段,惩治官员犯罪,追补亏空,清查钱粮。正月十四日,以最亲信的弟弟怡亲王允祥为首,成立会考府,负责清查退赔、察核钱粮、纠参贪腐。他还对允祥放出狠话:
“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查,朕必亲自查出。”
雍正表情包
狠话说了,下面开始雷厉风行的行动起来。仅雍正元年一年,被抄家的各级地方官吏就有数百人之多,长长的名单就摆在他面前,已经有地方总督上奏称:“若再题参,恐至无人办事”。
是不是查的太狠了?他猛的把那份长长的抄家名单拂到地上,霍然起身,喃喃咬牙道,“接着查!”
二、“清廉”赏瓶诞生记雍正五年,反腐政策初见成效,尤其是“耗羡归公 高薪养廉”的政策一出,让上下官场一扫颓风 清官涌现。吏治澄清了,国库也迅速充盈,短短五年时间,由800万两激增至5000万两。
雍正帝看着这大好局面,开始考虑不能只惩不奖啊,可对清官奖励什么好呢?不能贵,也不能俗。于是,他想起了唐英。
唐英,这个十六岁就在养心殿伺候父亲的包衣阿哈,自从被派去景德镇督陶,从未让他失望过。这次,他要求唐英烧制一种既美观又有教育警示意义的瓷瓶 用于赏赐给清官。
唐英,陶瓷艺术家,清朝在任时间最长的督窑官
几个月后,唐英“参古今之式 动以新意 备储巧妙”,设计出来一种观赏性极强的陶瓷艺术珍品。器型为敞口、长束颈、溜肩、肩部起弦、圆腹,圈足,由于这个灵感来自于玉壶春瓶 所以被称为“玉堂春瓶”。
更让雍正满意的是,该瓶通体以青花为饰,主题为缠枝莲纹。青花为“清”,莲花同“廉”,青花缠枝莲,意为“清廉”。还有比这更合适的奖励吗?
可能是嫌“玉堂春瓶”这个名字太过绕口,雍正更喜欢称它为“赏瓶”,总之是赏人的嘛。《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
“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
从此这“赏瓶”的名字就定下来了,一直延续到了清末宣统一朝。在两百多个春秋的赏瓶烧造史中,它既扮演着包含特殊政治寓意的官窑瓷珍,又是清王朝兴衰历史的见证者,历朝历代的清廷大员们,无不以得到它为荣。
三、赏瓶赏给大贪官雍正在位十三年,走早了,将偌大的家业,留给了他那个“审美缺失”的败家子儿子。乾隆一朝初,赏瓶烧造的中规中矩,只不过工做的更细了些。可到了后期,就干了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乾隆五十八年 由于和珅接待英吉利国使臣“处事机敏、应对得体、处置周全” 乾隆传旨赏其三眼花翎、银1000两、赏瓶一支。
可当太监把这支赏瓶呈到殿上时,满朝文武全都傻眼了,这并不是普通的青花赏瓶,而是极难烧制的青花釉里红加西洋胭脂水赏瓶。要知道西洋胭脂水以黄金制成 又称“金红”,即便是御窑也极少用这等贵重彩料。原本代表清廉的赏瓶,在赏给大贪官和珅时,却搞成了这种“富丽堂皇”的样子,真不知乾隆爷是不是故意为之。
后来嘉庆上台,抄了和珅的家,一应物品全部充公,按理说肯定会包括这只珍贵的赏瓶。可到了民国初年 “清室善后委员会”在清点宫中存物时特意寻找,这支赏瓶却消失的无影无踪。
四、清中后期的赏瓶烧造嘉庆时期的赏瓶,基本承袭乾隆了形制和画法,只是构图略显繁缛。道光赏瓶和清早中期相比,颈部较前朝加粗,整体的构图也不再灵动。咸丰时期缠枝莲纹的画法有所改变,整体的构图较为疏朗,花叶的线条清晰明快,以渲染为主。同治时期层次开始减弱,缠枝的力度不似从前。
能看出随着大清国力日衰,赏瓶的烧造也一代不如一代。可到了光绪一朝,赏瓶又迎来了第二个春天。纹饰也不仅仅局限于青花缠枝莲,百蝶、寿字、百蝠、仙桃、龙凤、八宝、皮球花等粉彩纹饰开始出现。当时慈禧太后为在艰难时局中笼络人心,每逢寿诞必大赏群臣,赏瓶用量激增。而赏瓶的寓意也早已不只是奖励“清廉”,“百蝶、寿字、百蝠、仙桃”等吉祥纹饰的赏瓶,多有拉拢耆年硕德的老臣之意。
宣统在位时间较短,赏瓶烧造极少,且器形纤瘦,釉料干涩,不复前朝美感。
随着大清帝国日落西山,赏瓶也失去了其诞生时被赋予的政治意义。现在的清廷赏瓶,频频现身于各大拍卖会的会场,“清廉”的寓意被消解殆尽,随着一次次的举牌,一一贴上了不菲的价格标签,成为财富、地位、品味的象征。不知雍正九泉之下,会不会摇头苦笑连连。
五、清代赏瓶的拍卖市场行情既然提到了现今清朝赏瓶的拍卖,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市场情况吧。仅以存世量最大的青花缠枝莲赏瓶为例,雍正赏瓶目前确认的只有广州文物总店的一只存世,无法估价。乾隆赏瓶的拍卖价格在2010年市场最火爆时达到200万左右,最近有所回落,大概100万左右。嘉庆赏瓶因存世量较少,与乾隆价格基本相当。道光、咸丰赏瓶价格在50万左右。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赏瓶约25万至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