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是四大石窟之一吗(三辅客带你看古迹)
须弥山石窟是四大石窟之一吗(三辅客带你看古迹)敦煌、云冈等石窟许多佛教造像和绘画都以须弥山为题材,以此来表示天上的景观和仙境。历史上把石门关之侧的山称为须弥山,自然增加了须弥山的神秘性和浓郁的佛教色彩。据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圆光寺”匾为明英宗所提,而在清朝,“须弥松涛”已成为固原八景之一。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固原城西北六盘山北垂的须弥山上,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499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重妆,香火盛极1500多年,为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 “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须弥山石窟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为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海拔2003米,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风景秀丽。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
须弥山石窟是一座地质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岩山群,包括红色地层形成、造山抬升和外动力刻蚀。石窟现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区,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500余躯,有汉藏文题刻题记、碑刻、残碑、壁画等。
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在子孙宫区的崖面上,窟室为方形,室中方形塔柱四面分层开龛。这种形式的窟室,是从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来的。多是一佛二菩萨,造法古朴,面形丰满,与云岗、敦煌石窟的早期造像有相似之处。第二十四与三十二窟开凿年代比之稍晚,但这里已是“标准的”一佛二菩萨。其造型特点,脸形清癯,体型修长,佛穿双领下垂的大袍,菩萨穿汉式对襟袖襦,与十四窟大不相同。据我国著名学者潘梦阳先生撰文介绍,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服式改制:禁民穿“夹领小袖”的胡眼,一律改穿汉装,并亲自给群臣颁赐“冠服”,让他们穿戴。所以,佛像的造型和衣着特点,正是太和改制后南朝汉式衣冠和“秀骨清相”的艺术风格,流传到北方的反映。
敦煌、云冈等石窟许多佛教造像和绘画都以须弥山为题材,以此来表示天上的景观和仙境。历史上把石门关之侧的山称为须弥山,自然增加了须弥山的神秘性和浓郁的佛教色彩。据清《甘肃通志》载:“州北九十里须弥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门关遗址。”石门关,是隋唐前后著名的七关之一,为西北通往都城长安的要冲,是屏蔽中原及长安的门户。“圆光寺”匾为明英宗所提,而在清朝,“须弥松涛”已成为固原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