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有什么电影流派(喜剧教父8种武器大揭秘)
喜剧有什么电影流派(喜剧教父8种武器大揭秘)发现区别了吗?周星星是飞虎队第一号杀手,勇武无敌却被局长派往校园当卧底寻找警队失枪,周星星之所以当警察就是因为极度讨厌读书,而现在……。喜剧的定义是相对于正剧的,《无间道》和《逃学威龙》都是讲卧底警探挣扎求生的故事,可为什么一个是正剧而另一个则是经典喜剧呢?让我们来对比下陈永仁和周星星的人物设定。陈永仁是刚入警校不久的学员,就这么一个连菜鸡警察都不算的小青年却被黄督查安排去大毒枭韩琛手下当卧底,以陈永仁的能力去算计狠辣狡诈的韩琛和送死没太大区别,可陈永仁硬是靠无比的忍耐力,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终于找到机会斗倒韩琛,可自己……。
本文理论来源于史蒂夫.卡普兰的《喜剧这回事》,史蒂夫.卡普兰是好莱坞有名的喜剧研究大师,我一开始啃这本书时很费劲,因为作者举的案例都是好莱坞几十年前的经典喜剧和情景剧,看的我一脑袋问号,几次都要弃书但突然看到几句话又眼前一亮,所以我决定尝试用我所熟悉的喜剧案例来解释这本书,原书有几十万字理论非常精彩,细节丰富,有兴趣的朋友最好去看原书,如有异议可以留言和我讨论。
喜剧定义:想要了解喜剧就要先搞清楚喜剧的定义,无论什么类型的喜剧最终目的都是要把观众逗笑,那么请问,搞笑 VS 喜剧有区别吗?
请注意这张图片,你对一个2、3岁的婴儿做这种表情他(她)十有八九会开心大笑,但你对一个成年人做这种表情他则可能会很疑惑。
想要逗笑一个成年人你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前因后果,有逗哏捧哏,还得有精妙的故事结构设计,哪一环出错观众都只会认为你在搞怪屎尿屁,而不是喜剧。
喜剧的定义是相对于正剧的,《无间道》和《逃学威龙》都是讲卧底警探挣扎求生的故事,可为什么一个是正剧而另一个则是经典喜剧呢?
让我们来对比下陈永仁和周星星的人物设定。
陈永仁是刚入警校不久的学员,就这么一个连菜鸡警察都不算的小青年却被黄督查安排去大毒枭韩琛手下当卧底,以陈永仁的能力去算计狠辣狡诈的韩琛和送死没太大区别,可陈永仁硬是靠无比的忍耐力,三年又三年,三年又三年……,终于找到机会斗倒韩琛,可自己……。
周星星是飞虎队第一号杀手,勇武无敌却被局长派往校园当卧底寻找警队失枪,周星星之所以当警察就是因为极度讨厌读书,而现在……。
发现区别了吗?
正剧帮助我们幻想,幻想自己成了可能成为的人,像洛奇一样打不倒、像陈永仁一样坚忍不拔,像郭靖一样为国为民。
正剧打造出我们想成为的人,但喜剧让我们直面自己所处的现实。
无论周星星在飞虎队有多勇武,可在学校这个地方他就是个废柴。
与正剧聚焦于人类的理想境界相比,喜剧就是肆意的展现人性弱点:犹疑不决,木讷笨拙、小心摸索、缺乏自信,这一一都是喜剧的关键元素,而这些不正是完美贴合我们的形容词吗?
喜剧阐述了真相。更具体地说,喜剧阐述了关于人的真相。
人们所做的小事中蕴含着幽默。如果你向其展示他们在做事时看起来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会乐得哈哈大笑。-﹣锡德·西泽,《西泽时刻》
好,了解完喜剧定义我们来说说喜剧公式。
一个普通人,在不具备许多获胜必备的技能和工具的情况下,与无法克服的困难作斗争,且从不放弃希望。
这就是一部喜剧必须具备的结构元素,将公式中的任何一部分拿走,场景中的喜剧元素便会减弱、消失。你会创造出一个更偏向正剧而不是喜剧的时刻、场景或者电影。
我们以《逃学威龙》来举例,周星星因为极度讨厌读书才当了警察,但他在飞虎队因为独狼行为害小队全军覆没,要被退回当交警,而局长给了他一个机会,去私立高中当卧底……。
看到没有,周星星虽然有不错的身手但读书是个超级废柴,可他必须去读书,因为……。
《唐人街探案》里,唐仁虽然号称“唐人街第一神探 ”,但实际上是个连街坊猫狗都找不回的猥琐大叔,一夜花天酒地后,唐仁沦为离奇凶案嫌疑人,不得不和表侄秦风亡命天涯自证清白。
电影《大腕》里,尤优就是个满嘴跑火车的北京侃爷,但他却意外承接了国际大导演的葬礼,决定大操大办,本以为可以大赚一笔但没想到大导演是个穷鬼,为了回本还债尤优不得不发挥侃爷本质,把葬礼办成一场广告秀……。
是不是按着上面的公式就能写出一部好喜剧?
当然不是,我们还需要8种秘密武器。
第一种武器:获胜喜剧允许你努力求胜。
在喜剧中,"胜利"指的是在角色看来积极的,或者在给定情境下能让其实现目标的任何事物,唯一能对角色形成限制的是角色本身的特质与性格。
比如在周润发的《大丈夫日记》里,周定发任职于中环一间金融机构。一个偶然的机会,同时认识并爱上两位佳丽:做空姐的SALLY和开时装屋的祖儿。周在两个女人间抉择,难以割舍其一,于是分别在法国及英国同两女结婚。
为了不让佳丽互相知道对方的存在,周在好友志雄的帮助下在两人之间竭力周旋,搞出不少黑色幽默。
这本是十分可恶的渣男行为,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不在这个上面,他们只是开心的看着周定发都是如何瞒过两位太太的。
在这个影片里,周定发知道对他来说什么意味着获胜,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不要被捉奸。他获得了许可,去做他为了获胜而必须要做的一切事情,即使这些事情很恶劣,但在观众眼里就是很搞笑,在这个过程中,限制他的只是他个人的性格。
在获胜这个武器里史蒂夫还设计了一套三个律师游戏。
史蒂夫在梦工场动画工作室讲课时,找到三个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画师,分别告诉他们,在4个街区以外,5分钟前他们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案子开庭了,你不能第一个出门的,因为第一个很可能会被开除。你也不会想做最后一个出门的,因为这样的话你会因为拖拉同样被开除。你只能当第二个出门的人!
而且,这是一个秘密,你不能告诉另外两人。"
游戏开始,三个画师同时起身向门外走去。当他们走到门口时,两位动画师在同一时刻产生了同一个想法:
如果他们将那个瘦高的家伙扔出门外(他看起来像根长了胳膊和腿的牙签,所以这似乎是个很容易赢的想法),那么接下来他们只要溜出去就能当第二名了。他们应该是能获胜的!所以他们把瘦高画师举起来,但是正当他们试着要把瘦高画师丢出门时,"瘦竹竿"把一条腿搭在了门的一边,再把另一条腿搭在了门的另一边,于是﹣﹣他就完全水平了!
另外两个人为了把他扔出去用尽了全力,但他们越使劲,那根"牙签"的姿势就越水平。没有训练过。没有精心设计过动作。仅仅是﹣个角色,一个想要获胜却没有必备技巧的人,全靠自己便创造出了喜剧。
正是"接受给定条件"和"想要获胜"促使他们三个人完成了一出复杂的"把戏",且他们没有受到来自导演或编剧的指导或干扰。
喜剧允许你故事中的角色努力求胜。
在危机时刻,喜剧允许他们去做需要做的事情,哪怕这会使他们看起来像是坏人或者白x。一旦允许他们努力求胜,你便不必再刻意"搞笑"。
一切动作、反应、对白都是角色为了获胜身体自然反应做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喜剧,如果刻意去演反而容易出烂片。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两部影片对比一下,《赌圣》和《赌圣2:街头赌圣》,《赌圣2》是王晶的跟风作品,剧本架构人物设定与《赌圣》大同小异,我们来看看这一段。
三叔突然发现乡下侄子左颂星有特异功能,能够透视,阿星的反应就像一个小孩子捏了一个泥巴巴娃娃,平常严厉的父亲突然走过来说,这是你捏的?而小孩子心里有些慌张,他不知道父亲到底是准备表扬他还是准备打他一顿。
三叔的肢体语言告诉阿星,他很吃惊,但阿星可以感知到三叔应该是开心的,所以他的表情放松了下来。
接着三叔为了测试阿星问他自己的内裤是什么颜色,
而阿星一本正经的看了一眼说道,你没穿。
三叔慌张的烟都掉裤裆了,一切反应都是自然而然的,很搞笑吧。
我们再来看《赌圣2:街头赌圣》中三叔确认阿葛特异功能那一段,三叔问阿葛有什么特异功能,
阿葛说我可以让东西变十倍大。
你们注意对比周星驰和葛明辉的表情,在《赌圣》里周星驰的怪异慌乱只是乡下青年刚来城市的不自信和文化陌生,而葛明辉版的乡下青年则显得有点智力问题,三叔拿出一张100元钞票让阿葛变成十倍,
这里按正常思维应该是把钞票变成1000元,但阿葛把钞票大小也变成了原来的10倍,三叔惊讶的浑身乱抖。
这里同样是用了喜剧技巧,给观众意外的结果,但达叔和葛明辉的反应则更像是把漫画动作真人化,相比于周星驰版的就差多了。
第二种武器:非英雄"非英雄"意味着"一个不具备许多获胜必备的技能和工具的普通人"。请注意我们说的并不是"喜剧主角"( ComicHero ),而是"非英雄"。既不是一个白x,也未曾傻得夸张,仅仅是某个装备虽不足却一心想求胜的人的故事。由此产生的一个结论是你的角色拥有的技能越多,该角色的喜剧效果就越弱,正剧效果就越强。
我们还是以《无间道》和《逃学威龙》来举例子。
周星星是飞虎队精英,拥有超强的身手和百发百中的枪法,如果安排他进入韩琛集团当卧底,那《无间道》就会变成动作枪战片。
相反,像陈永仁这种性格坚韧的年轻警员去贵族学校里当卧底,那《逃学威龙》就会变成青春励志片。
说简单一点,想拍喜剧是吧,那就找个厨子去打怪兽,让奥特曼去炒菜。
那么说,拍喜剧就一定要找个厨子去打怪兽吗?
当然不用这么死板了,我们来看看《喜剧之王》里面这一段。
柳飘飘一行为了赚富商龙少爷的钱找到尹天仇学表演,希望能够演出学生妹清纯害羞的气质。
尹天仇热爱表演,他有演技也知道怎么教人演戏,所以他的基础技能和这个任务是匹配的,但是……,但是他不懂如何和泼辣又敏感的柳飘飘相处……。
当柳飘飘开始攻击尹天仇‘死跑龙套的’,将他那‘作为一个演员的梦想’戳破时,好脾气的尹天仇也受不了了。
他开始反击,说出他心中真实的想法,作为一个舞女你凭什么瞧不起我跑龙套。
结果,尹天仇没有预料到柳飘飘是个能动手就绝不哔哔的主儿。
然后在柳飘飘不停找家伙和尹天仇搞不清状况的表情中,喜剧效果直接拉满。
喜剧的"非英雄"即一个不具备获胜所必备技能和工具的普通人,不懈地想要克服无法克服的困难,却从不放弃希望。
可为何这个普通人明明拼的很辛苦却又不放弃呢?
因为他不知道他会输,但观众知道,所以才能在看着这个普通人拼命努力时让观众笑的前仰后合。
这是《唐人街探案》中的一个片段,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唐仁,讨债三人组,坤泰,以及黄兰登警官同时到了阿香家,
坤泰不能让黄兰登发现自己在阿香家,因为黄兰登正在查坤泰与唐仁同谋的证据,所以坤泰只能拼命躲藏,
他以为自己能成功,但观众知道他肯定成不了,因为……。
因为唐仁和讨债三人组已经把坑位占满了,这种几方人马正互相追捕,但又互相克制的桥段在很多电影里都用过,万试万灵,最重要的诀窍就是设计好‘知道’和‘不知道’这个环节。
一个角色之所以搞笑,关键就在于他缺少技能,也就是‘不知道’,无法搞清状况,无法把控未来,这个角色‘知道’的越多,他就越接近正剧英雄。
第三种武器:有所隐喻的人物关系有所隐喻的人物关系( MetaphoricalRelationship )是一种感知、洞察的武器。这背后隐藏的概念之一是,在每一段关系的表象之下,都隐藏着一种有所隐喻的真实的、本质的关系。每个角色都以独属于他们自己的、带有隐喻性质的视角,去感受他人和世界本身。
这段话绕口吧!想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片段。
《逃学威龙》里,由于独狼行为,周星星在演习中害整个小队全军覆没,被飞虎队开除,局长准备给他一个机会。
局长想挑周星星去做卧底,但说话语气却像是要潜规则,直到最后局长不再调戏周星星你才知道,局长像挑舞男样看周星星就是看他够不够嫩,能不能装中学生。
这就是‘有所隐喻的人物关系’,也就是说,在一段正常对话中加入错配的人物关系就会产生喜剧效果。比如,两个好兄弟间用夫妻间的对话谈论昨晚睡的如何,正在动手术的医生和护士谈论如何切牛排,但病人还没有完全麻醉。
这种桥段成功的关键也在于‘知道’与‘不知道’。
观众必须全部‘知道’,而荧幕上的两人只‘知道’他们自己‘知道’的那部分,对其他人的状况完全没有察觉。
第四种武器:积极(或利己)动作积极(或利己)动作指的是,你的角色在做出每个动作时,心里想的其实都是"这或许会起作用",无论这件事会使他或她看起来多么天真、愚蠢。他们希望这个行动带来的结果能对自己产生积极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它也被称为"充满希望的动作")。积极动作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够柔化许多讨人嫌的角色。
比如《大丈夫日记》里的周定发。整部电影里,他所有的动作都是为了防止被捉奸,但观众想的却是,快跑,快跑,我还没笑够呢。
《疯狂的石头》里的黑皮。
在黑皮被困下水道几天后,什么翡翠珠宝都不如眼前几根面包,所以……,但观众看这个片段的心情和那个厨师是一样的,跑啊!再快点!60迈了啊!
第五种武器:自发情感自发情感( ActiveEmotion ),本来是个表演或者导演技巧,这里指的是对于那个场景中的角色而言,演员在舞台或者片场内呈现角色的台词或动作时体验到的实际情感,才是与之相匹配的正确情感。比起任何由编剧、导演或制片人预先设想好的"开心一刻",由演员在当时当地真实、本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情绪,才是真正恰当的情感。自发情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事先没有受过任何训练,且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单口喜剧演员也能在电影或电视中取得成功。
我想对于这个概念最好的解释应该就是小岳岳追燕子这段了吧。
约翰·克利斯曾经说过,当他们刚刚组建"巨蟒剧团"时,他们认为喜剧就是卖傻﹣-"过去我们以为喜剧就是看着某些人做傻事......后来我们渐渐意识到,喜剧是某些人看着另外一些人做傻事,而我们在看着那些看别人做傻事的人。"这就是秘密武器之直线/波浪线( StraightLine / WavyLine )的基础。
想要理解这个概念可以去看看脱口秀大会或德云社的相声,比如漫才组合‘肉食动物’,大木的角色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晃晃拼命的想要纠正他,而我们在看晃晃拼命。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中魏成功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众演员,有一天突然时来运转,大明星米兰邀请他当男主角,扮演男一号杀手卡尔。
而实际情况是,女明星米兰被黑帮老大要挟,为了保护自己,米兰找来龙套演员魏成功,用连哄带骗地方式让他主演即兴电影 ,假扮冷血杀手刺杀大佬未遂由此引发出一连串笑料。
首先是米兰被黑老大威胁还钱。
然后,米兰为了活命说可以联系到意大利黑手党的金牌杀手卡尔。
虽然暂时蒙混过关,但米兰两人依旧被黑帮监视,他们必须给黑老大提供一个卡尔,所以米兰注意到了门外的魏成功。
前提框架搭好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标准的直线与波浪线戏码。
魏成功意为自己在演杀手卡尔,而黑老大是对手演员,所以魏成功的表演几近癫狂。这个时候魏成功是‘直线’,他只知道自己在演戏,
而黑老大是比他知道多一点的‘直线’。
这时米兰二人则是‘波浪线’,他们必须保证魏成功不发觉对面是真的黑帮,同时也要保证黑老大不觉察魏成功是冒牌卡尔,而观众就是看米兰二人如何蒙蔽这两根‘直线’。
原型( Archetype )聚焦于过去3000年来陪伴我们的经典喜剧角色,从最久远的古希腊喜剧,一直到昨晚福斯电视台的情景喜剧。些角色,以及他们各自代表的关系和类型,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西方戏剧创作中,背后都是有因可循的。
原型我们可以理解为传统滑稽戏里的小丑,
这三个家伙一个是无赖,一个是傻瓜,还有一个是恶霸,然后给他们安排一个任务,接下来你不需要写剧本,只要让这三人按着各自的性格来处事就会变成一场滑稽盛宴。
在电影里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奇谋妙计五福星》,
茶壶:入室盗窃犯,在监狱里认识死气喉、凡士林、卷毛积及犀牛皮,并结为朋友,共同改邪归正,憨厚讲义气。
兰克司:反黑组总督察,潜入狱中调查黑社会老大陈强,机缘巧合之下与茶壶他们成为好朋友,说话刻薄。
卷毛积:因为聚众闹事入狱,和茶壶他们结为朋友,很关爱小妹,和大家一起开清洁公司,有正义感,认死理。
凡士林:盗窃珠宝入狱,花花公子一个,想追求小妹,颇为聪明。
死气喉:偷车贼一个,幻想练成隐身术,闹出不少笑话。
整部影片都是他们作弄别人或被别人作弄,又或是惹了什么麻烦,总之,他们只需要按着各自的性格来解决麻烦演给观众看就可以了。
第八种武器:喜剧前提喜剧前提( ComicPremise )即"那条引发真相阐述的谎言":那些在现实中不可信、不可能的事情,创造出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从而在叙事上推动主人公的行为。它远不止营销电影的噱头或者有代表性的名台词那么简单,它是用来创造整个故事的主要想象力工具。
有一个好的喜剧前提,一部喜剧就成功了一半。
比如《逃学威龙》飞虎队精英要卧底贵族学校当卧底。
《百货战警》一个肥胖的商场保安要抓住一群凶悍的劫匪。
《武状元苏乞儿》一个文盲要考武状元。
最后再聊一下喜剧中的常见问题,在电影中一个合格的喜剧桥段必须完成4件事:
1. 推进情节
2. 定义角色
3. 传递独特的世界观
4. 足够精炼
比如《武状元苏乞儿》中这一段,
苏灿去京城考武状元,遭人陷害,武功被废,家也被抄了,父子二人只得街头行乞,这时原来的同僚逼高傲的苏灿吃狗食。
这本是个悲剧情节,但苏灿突然说,这个狗食好香啊!还有肉丝!
看着父子二人吃的津津有味,那些同僚反而没了趣味。
在这个片段里,苏灿正式变为苏乞儿,同时他也要进入丐帮这个世界观了,。
这种喜剧桥段是很需要花心思的,相反,像上边《奇谋妙计五福星》系列则更多像滑稽剧,大多数搞笑桥段都无法反应人物的性格转变或推动故事前进。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原书中还有很多细节,建议大家去翻翻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