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崞阳镇崞阳古城(我在古建筑中寻觅曾经的繁华)
原平市崞阳镇崞阳古城(我在古建筑中寻觅曾经的繁华)主桥全长30米,宽8米,高7米,两端各有引桥,桥身两边均置雕石栏杆,方正的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
崞阳镇,位于山西省原平市北20公里处,从太原出发,沿着大运高速、108国道,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崞阳镇地处交通要道,从河北往西去,走这里最为便捷,慈禧西逃的时候曾在这里歇脚。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曾经繁华,岁月变迁,奈何崞阳由州府降至县,1958年又改为镇,那时是一个公社,下辖八个大队。
据史籍记载,崞阳曾经有各类寺观40余座,由于岁月侵蚀、日寇蹂躏、文革冲击等原因,如今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古建筑了。
在镇子的南面有一座桥,名普济桥,旧名“迎恩桥”。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这座敞肩圆拱弧石拱桥,是由行錾石和雕刻石砌成的。
主桥全长30米,宽8米,高7米,两端各有引桥,桥身两边均置雕石栏杆,方正的望柱顶部有仙桃、石榴、佛手等果品石雕。
转到桥下,乱草丛生,垃圾遍地,阵阵恶臭让人难以驻足。怎奈看见桥体上大小券口有造型精美、工艺考究的石刻浮雕,于是忍住臭气和脏乱,仔细观看欣赏。
两边大券口处分别有8组石刻浮雕,小券口边上雕有蛟龙出水及九针图案等。
所有雕饰典雅精致,纹格流畅,活灵活现,寓意深刻。
桥面用石板铺筑,由两条嵌就的立石将桥面分成三条行道。不时有汽车通过,车轮碾压着高低不平的桥面,我心疼痛。
普济桥是中国最古老的石桥之一,只因位置不如赵州桥那么显眼,加上山西文物太多,只有屈居一隅,不被重视。
住在桥南的一位老者告诉我,他小的时候,桥头有几十通石碑,每天上学放学都是数着石碑过桥,一次一个数,常被同学们取笑。可见当时石碑数量之多。
过了桥,是一座残存的南门,这一条路在古代是一条官道,现已弃用,再向南行便是庄稼地了,昔日车水马龙的官道,已经淹没在岁月之中了。
掉头向北,走过普济桥,没几里地,就是北门了,“景明”二字清晰可见。墙上嵌的石碑上依稀见到“崞县知县”、崞县县丞,“万历二十七年已亥孟秋吉日立”等字样。
原平县第二中学的院内,残留了一处旧房 址,这里曾是崞县县衙,后被日寇占用。
学校以东不远处,就是文庙了,一座大殿赫然出现在眼前,气势壮美,心中欢喜。仔细看了,初步判断是元代遗构。看了介绍,所见不差。
院内还有一座小一些的大殿、泮池等,居然还有一尊石生像,明显不是这里的原物。
两个殿都是紧闭门窗,内部不得一见。
文庙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关帝庙,庙门锁着,有几位村民在庙门口的台阶上聊天,告诉我钥匙村长拿着,又告诉我村长的电话,电话接通,樊村长说他此刻不在村里,让我等着,他安排人开锁。
庙门口长长的台阶两边长条石上,清晰地两道凹槽,年纪大些的村民说,那是他们儿时玩耍的结果,不知有多少双孩子的鞋底,在石头上留下欢笑的印迹。
等了十几分钟,一辆簇新的三轮车开过来,村民说,这是村里的亢书记。他热情地开门,如数家珍般的介绍庙里的各个地方。说过几天就是一年 一次的庙会,要请忻州的戏班子来唱戏,唱北路梆子,热情地邀请到时候一起去热闹一番。
开了主殿的门,亢书记指着门后面暗处的一块木板让我看,仔细一看,只见上面的写着“大清咸丰元年吉日立”,因在门后,加上光线昏暗,若不是指点,还真不容易看见。
亢书记说,屋内的壁画已然无存,门口两侧有两幅人物壁画,当年粉刷掩盖,得以保存。
应该是明代的画作,人物线条流畅,颜色凝重典雅,非常养眼,前面都有高大的石碑挡着,故而保存完好。
很久很久以前,关帝庙原址是崞阳的州府衙门,又不知何年何月搬到现在中学的院内,是为县衙。大约是在清朝末年在这里修建了关帝庙。
后院几个连在一起的是结义庙、圣母庙、龙王庙等,也好,大家挤在一处,方便善男信女们朝拜许愿。
远远看见高高的哥特式建筑房顶,走进看了,原来是1924年,由意大利人高毓谦(中文名)创建,院里立着高毓谦的纪念碑,亢书记一起过来看的,他说现在村子里有不少教民。
随处可见的城墙,高大厚实,具有很强的防御功能。
还有几处寺庙,大都关着门,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