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意拳大成拳实力派(论意拳大成拳入门)

意拳大成拳实力派(论意拳大成拳入门)意拳修炼包含知识众多,意拳不是听听大脑理解就能做的出来的,非要有体认正确才是真的明白了,这也是我们感觉难的根源所在,甚至有质疑者其中另有秘密所在。恩师当时经常列举生活当中的例子来诠释意拳,修炼的过程让我明白不少原来不曾理解、察觉的自然变化规律,少了烦恼多了坦然,肺腑之言,善者留心疑者笑之。如今的这一切跟恩师孜孜不倦教诲密不可分 才促使我点点滴滴进步,建言拳友意拳修炼三个月没什么变化就要留意了,还有就是学习修炼意拳几个月甚至几年跟常人比较没有根本变化,三思!三思!造成这种原因有多种因素在里面,意拳是知行合一的功夫,“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的修炼形式,我个人认为对传统文化有造诣,修炼此拳有基础优势,点滴见解还是用我恩师的话来说“意拳在于熏陶”,其难、易皆在心。 刊发于《武魂》2013年第7期

意拳之妙在于体认,其形简、意博、趣深、理奥。入手之法唯站桩不二法门,轻松站立,手或高或低、或坐或卧任由自己,自然舒适得力为原则;意念方面的“有”、“无”,是否贴合拳学还在师解可否这个能力,有此能力是否有此责任这跟修炼意拳有着决定性的联系;意拳之趣在于体认过程,站桩、试力、发力、推手等犹如泰山一样沉稳、犹如山涧石缝中生长的植物诠释生命的坚韧不屈;意拳其简在于姿势、其繁在于神意;意拳运用简单、修炼繁琐,这也是拳学特性。站桩是意拳基础所在更衡量意拳“有”“无”之关键 意拳修炼在于不断的修正意念,用我自己修炼体认来讲就是在不断的解决“起横”问题,意拳修炼的过程同样是在曲折、动静、松紧当中求生活。修炼意拳验证了浑圆桩才是平生舒适得力最好的诠释,有此体认就证明了站桩有所得。深究意拳修炼的话就会有这样的问题,即使站桩全对了没有试力修炼也是不可能窥探意拳之貌,有此体认生理必然随之变化,由弱变强是最明显的感观,我身边的例子有胃病、失眠、高血压甚至医药不能奏效的病患,通过意拳修炼大都有良好的效果甚至疑难杂症治愈的也不稀奇,如有此体认就应该去尝试“动”的站桩了,没有试力的佐证,尤其步法的佐证(意拳称谓“摩擦步”)站桩也是片面,严格来说就是有夹生饭。

意拳大成拳实力派(论意拳大成拳入门)(1)

通过试力、发力、推手甚至断手去反复体认站桩就是意拳的全部,站桩何为“有”?何为“无”?站桩时间长短?等一系列问题困扰修炼者,王芗斋先生说的好拳学非小道视之。既然是关乎道那就不是一日之功,更不能以时间、辈分、年龄大小论之。

意拳意念首先在于胳膊抱球,大腿夹球,此神意要在内虚领、外挺拔舒适得力的基础上,远望美好河川,悠然抱球、夹球同时意念到,随着体认深入由简入繁再到头若悬丝,股如凳坐(此处指的是破凳,真坐必散,稍加离开也散之意)抱七撑三,夹七撑三逐步完善站桩意念,初学之法在于意念假借抱球、夹球是否有似有似无的撑抱感,假如胳膊或者身体某个部位累了就要停下来调整身心重新开始,不求时间长短在于神意聚,这就是形松意紧的诠释,反之则无异于坚持错误离拳学之道远矣。站桩所谓的内动并非主观的动,而是在于切合实际的神意所释然,这个过程在于不期然而然,自然达到不炼而自炼,不养而自养,此处核心在于身体后靠前裹圆之意,反之身体是片而已,神意再真亦是“假”(这里指的“假”是牵强附会,势必造成身体不自然)。因此初次站桩只要一分钟足可受益,如此反复加上逐日熏陶,才具备修炼站桩的条件,站桩体认的加深时间自然延长逐步到四十分钟甚至一个半小时,修炼至此甚至会出现入境的情况,入静一次一个星期身体倍感舒适得力精神饱满意溢于言表。

意拳之难在于找到感觉,王芗斋先生在论述意拳修炼要领使有亲笔书写为证“学自抽象起 精神须切实 有形则力散 无形则神聚 用法不露形 用力纯在意,意力不出尖,浑圆无定式”。按照此意去修炼难有偏差可言,不过由于人们习惯寻求模式或者标准不知不觉进入站桩苦熬时间、姿势优劣上面,躯体之能为荣,忽略神意,如此下去就跟拳学愈行愈远。意拳神意之能是随着修炼的逐渐深入有物质真实之感,如水中游泳,抬手投足自然而然于外界牵扯之感,王芗斋先生在《桩功与四形》当中提到的四如境界(整体如铸、身如灌铅、肌肉若一、毛发如戟)自然产生,反之就会造成长时间的死持一式导致身体僵硬神经抽搐,严重者脊椎偏移压迫神经之弊,姿势过低压迫膝盖也是不可忽略的。

意拳大成拳实力派(论意拳大成拳入门)(2)

意拳修炼包含知识众多,意拳不是听听大脑理解就能做的出来的,非要有体认正确才是真的明白了,这也是我们感觉难的根源所在,甚至有质疑者其中另有秘密所在。恩师当时经常列举生活当中的例子来诠释意拳,修炼的过程让我明白不少原来不曾理解、察觉的自然变化规律,少了烦恼多了坦然,肺腑之言,善者留心疑者笑之。如今的这一切跟恩师孜孜不倦教诲密不可分 才促使我点点滴滴进步,建言拳友意拳修炼三个月没什么变化就要留意了,还有就是学习修炼意拳几个月甚至几年跟常人比较没有根本变化,三思!三思!造成这种原因有多种因素在里面,意拳是知行合一的功夫,“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的修炼形式,我个人认为对传统文化有造诣,修炼此拳有基础优势,点滴见解还是用我恩师的话来说“意拳在于熏陶”,其难、易皆在心。

刊发于《武魂》2013年第7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