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a大调钢琴协奏曲赏析(舒曼钢琴作品音乐特征与演奏探析)
舒曼a大调钢琴协奏曲赏析(舒曼钢琴作品音乐特征与演奏探析)在舒曼创作晚期即1842年至去世这一段时间是舒曼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在这一阶段他的创作体裁不再局限于钢琴作品和艺术歌曲,也有创作双钢琴、四手连弹等作品,例如双钢琴《行板与变奏曲》、四手联弹《十二首为孩子们而作的四手联弹曲》等等。舒曼在创作中期主要的钢琴作品有《彩色叶子》OP.99第十二首和第十三首作品:《黄昏的音乐》、《谐谑曲》,以及《摇篮曲》,被收录在了钢琴曲集《纪念册》中,舒曼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仅在1840年间他就创作出了138首歌曲,较为著名的有歌曲集《妇人之恋》、《歌曲集》、《诗人之恋》等等,还有一些优秀的作品甶于种种因素和原因都有着一定的丢失与缺损,这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身处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舒曼,在音乐创作风格中继承古典主义的规矩,又在浪漫主义自由的、强调个人情感的风格的影晌下在变奏曲等体裁上进行变革和开创。在1840年之后,也就是舒曼
罗伯特舒曼,西方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音乐家之一,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有一部分流传至今并对西方音乐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以及人生经历的影响,舒曼创作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他独有的文学性以及双重性格。
《阿贝格变奏曲》处于舒曼音乐创作的早期,是舒曼创作的第一首钢琴独奏作品,也是他第一首钢琴变奏曲,这部作品对于研究舒曼早期音乐创作风格特征及演奏有着深远的意义。
舒曼生平罗伯特舒曼,1810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文学家庭。1819年父亲带舒曼去欣赏了钢琴家伊格纳兹莫舍勒斯的钢琴音乐会,演奏家高超的技巧和优美的旋律使舒曼对于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16岁时,舒曼的姐姐艾米丽自杀身亡,不久之后他的父亲也因病去世,幸福美满的家庭突遭变故,在1828年他只身前往了位于德国文化中心的莱比锡学习法律,这里的音乐氛围十分浓郁,枯燥乏味的法律渐渐地无法压制舒曼体内的音乐细胞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在他的生活中已经渐渐离不开音乐了。
1830年,处在纠结与矛盾中的舒曼终于决定回到莱比锡正式学习音乐,并且在这里舒曼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一一他的妻子克拉拉舒曼。
身处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舒曼,在音乐创作风格中继承古典主义的规矩,又在浪漫主义自由的、强调个人情感的风格的影晌下在变奏曲等体裁上进行变革和开创。在1840年之后,也就是舒曼的创作晚期,他的音乐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与认可。例如《童年情景》、《儿童曲集》等等,在现在都还被演奏。舒曼在被病痛和精神上的各种幻觉折磨之下,于1856年去世葬于波恩。
舒曼的音乐创作从音乐体裁以及作品的结构上来看,舒曼的作品可以分为:变奏曲、奏鸣曲、幻想曲、套曲。从音乐风格上来看,舒曼的音乐分成了早中晚三个时期。在童年经历与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早早经历了太多离别与动荡的舒曼在1829年至1839年短短十年时间里就创作出了半数钢琴作品,例如《阿贝格变奏曲》、《交响练习曲》等等。
舒曼的钢琴作品富有激情、文学性以及幻想性,音乐色彩丰富,情感表达激烈,与他早年间的经历有着很大关系。舒曼创作的中期在1840至1841年,在这一年舒曼与爱人克拉拉的爱情修成正果,幸福美满的生活极大的激发出了舒曼的创作灵感。
舒曼在创作中期主要的钢琴作品有《彩色叶子》OP.99第十二首和第十三首作品:《黄昏的音乐》、《谐谑曲》,以及《摇篮曲》,被收录在了钢琴曲集《纪念册》中,舒曼还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歌曲作曲家,仅在1840年间他就创作出了138首歌曲,较为著名的有歌曲集《妇人之恋》、《歌曲集》、《诗人之恋》等等,还有一些优秀的作品甶于种种因素和原因都有着一定的丢失与缺损,这对于后世的我们来讲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在舒曼创作晚期即1842年至去世这一段时间是舒曼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在这一阶段他的创作体裁不再局限于钢琴作品和艺术歌曲,也有创作双钢琴、四手连弹等作品,例如双钢琴《行板与变奏曲》、四手联弹《十二首为孩子们而作的四手联弹曲》等等。
一变奏曲体裁的发展与演变变奏曲体裁指的是:主题及其一系列乐曲进行的反复变化,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原意是变化,是为主题曲在特定形式上的演变。从古老的固定低音变奏曲到近代的装饰变奏曲和自由变奏曲,所用的变奏手法受时代原因、文化差异等影响而各不相同。作曲家既可以新创一个主题曲旋律,也可以借用现成的曲调,在保持主题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发挥,手法多种多样。
例如:曲调变奏、装饰变奏、和声变奏、对应变奏、音卡农变奏、型变奏、特性变奏等等。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元素中加以变化而构成一段变奏。变奏少则数段,多则数十段。变奏曲可作为独立的作品,也可作为大型作品的一个乐章。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离不开“自我”,宣泄内心情感、突出作曲家独特的个人色彩,变奏曲之中也融入了创作者的感情。在《阿贝格变奏曲》中舒曼就表达了内心想要宣泄的感情,极大地表现出他在钢琴创作中的文学色彩以及独特的“双重性格”。针对变奏曲体裁的研究有助于演奏者在弹奏《阿贝格变奏曲》这部作品时对于乐曲的结构做出更好的理解,能够在弹奏技巧的运用上更加准确。
在西方音乐史中,将19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作曲家作为浪漫主义的音乐代表,这一时期则被称为“浪漫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也创作出了大量的流传至今的优秀而作品,舒曼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
在音乐领域,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所强调的音乐逻辑性、结构的对称与一致、理性的情感表达不同,它倡导自由与热烈的激情逬发,强调作曲家抒发内心的个人情感,采用夸张的表达和高难度的技巧进行音乐创作,这就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在此背景下,各个阶层人民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高涨起来,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之下,欧洲社会的文学、艺术、戏剧以及美术等等领域也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欧洲的音乐家们将音乐同其他各领域的元素相结合,欧洲的音乐创作进入了辉煌时期。
这是舒曼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首钢琴变奏曲,也是他公开发表的第一部钢琴作品。“舒曼的第一部以及留给世人的最后遗作均为钢琴变奏曲,这足以说明作曲家这一生对于变奏曲体裁的偏爱。”舒曼早期的经历奠定了这部作品的风格,这部作品整体风格明亮,对于情感的表达是激烈和直接的,主题旋律明快,体现了舒曼浪漫的文学气息和“双重性格”。《阿贝格变奏曲》的问世,不仅对于舒曼是一个大的突破,对于当时的音乐界也意义非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舒曼在《阿贝格变奏曲》中展示的是一幅盛大的舞会的美丽画面,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作品中舒曼也运用了很多灵动流畅的旋律来刻画美丽动人的舞姿。
在一首变奏曲中,主题部分是“心脏”,处于核心地位。作为音乐评论家,舒曼曾经提出:“变奏曲必须是一个以主题为中心的完整有机体……。”在舒曼看来,主题不仅是变奏曲的中心,还能够反应出他真实的内心生活。
主题曲的旋律以阿贝格的名字“Abegg”转化成为音名得来的,旋律声部以四分音符为主,乐句之间用大连线划分,每一次主题旋律的模进最后一个音都是二分音符,起了强调的作用。左手伴奏声部则运用连续急促的八分音符,推动了右手旋律的发展。整体节奏稳定,旋律优美动听,向人们展示了一场盛大舞会的开场。
从9小节开始到16小节结束,是A乐段中a部分主题的重复出现,即第1至8小节。第一小句旋律声部的八度音程加上了琶音记号,起到了对主题旋律的强调作用,左手的伴奏声部有所变动,将根音变成了八度的形式,使低声部听起来更加的深沉。但是根据谱面强弱记号可以看出,a部分的力度为中强,a1部分则是很弱(pp),两个部分力度对比明显,仿佛是山谷中的回声,缥缥缈缈令人难忘。
中声部轻巧的伴奏和弦同优美的旋律声部以及深沉的低声部共同组成与标题相互呼应的主题旋律a段。在B乐段中,b和b1两个部分的强弱对比符合了舒曼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气质,忧郁和爱而不得的伤感之情在一次次重复的旋律中表达的淋漓尽致。渐弱记号表达了一切回归平静的感觉,给听众一种“风雨前的宁静”之感。
复杂的节奏变奏I的节奏比较复杂,舒曼使用了弱起节奏,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穿插进行,节奏型变化频繁,考验演奏者的技巧。旋律不再单单出现在右手声部,而是在左右手声部中穿插出现。节奏上的难点在于右手同时出现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并且两种音型的强弱不同。
本段还有附点音符和装饰音的出现,难度较大具有炫技性。音乐风格也从优美明亮的歌唱性突然转变成充满活力的激情,如果说主题部分代表着高雅美丽的少女,那么变奏I就代表着活力四射的年轻小伙,反映出了作曲家舒曼另一个外向张扬的性格。
变奏V是整首乐曲的最后一个变奏,是带了尾声的终曲,相对于前边几首变奏来讲,篇幅更长,情绪表达的更加强烈。整体的节奏变化不多,右手基本上都是以六个十六分音符为一组构成的,旋律则隐藏在左右手演奏的重音中,左手则多为和弦或分解和弦,与右手的进行完美配合,时不时地引用主题旋律进行点题。
在中后部分运用了一些装饰音和琶音等等音型,情绪也略加激动,终曲的迅速下行和渐弱意味着舞会即将落幕,给听众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是这场舞会的最后一支舞,人们在美丽的少女阿贝格的带领下翩翩起舞,整个舞会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也表达出舒曼对阿贝格的美好幻想。
《阿贝格变奏曲》的旋律线条流畅,向听众展示了一场盛大的舞会。时而喃晡低语,时而放声大笑,时而如歌如诉,把舒曼早期音乐创作色彩丰富,情感表达激烈的风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节奏整体上比较复杂,经常出现快速的跑动、多声部、三连音、六连音等等,表现出舒曼自身的幻想主义和忧郁的气质,也充分体现出了相比古典主义时期来说,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更加自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