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航拍(19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航拍(19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在启动仪式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杨翠英老人和78岁的周文彬老人,在活动现场讲述他们亲历的那段悲惨岁月。 而一个个“记忆之盒”则象征着一位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扫描盒子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幸存者的资料介绍以及当年他们所遭遇的苦难。现场摆放的巨型二维码长宽均为4米,二维码图案由100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拼成。从高处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全市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虚拟全景,这也是南京首次通过虚拟现实和360场景的方式完整地呈现丛葬地。现场摆放的“记忆之盒”
扫一扫二维码,便能进入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丛葬地虚拟全景;一个个小小的“记忆之盒”里面装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信息,还有青年大学生国家公祭诗歌朗诵在回响……
昨天下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诗歌朗诵会暨“记忆之盒”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举行。
学生们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用手机查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虚拟全景
从高处俯瞰巨型二维码
现场摆放的巨型二维码长宽均为4米,二维码图案由100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拼成。
从高处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全市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虚拟全景,这也是南京首次通过虚拟现实和360场景的方式完整地呈现丛葬地。
现场摆放的“记忆之盒”
而一个个“记忆之盒”则象征着一位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扫描盒子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幸存者的资料介绍以及当年他们所遭遇的苦难。
在启动仪式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杨翠英老人和78岁的周文彬老人,在活动现场讲述他们亲历的那段悲惨岁月。
杨翠英泣不成声的说,1937年,12岁的她跟随父母在日军占领南京前,躲进了大方巷难民收容所。
12月14日中午,日本兵冲进了“国际安全区”内她家藏身的难民棚,将父亲和舅舅当做中国俘虏兵强行抓走。失去了至亲,12岁的杨翠英剃光了头发,脸上抹上了锅灰,艰难地存活下来。
周文斌说,当日军入城前,他们家住玄武湖那边,为躲避日军的抓捕,全家逃到了江北。1938年1月,刚刚出生的他被母亲留在家中最里面的房间。日本人没房里,但在外面开了几枪,他的左脚脚趾头没了3个,现在只剩2个了。
其后,两位幸存者将印有自己照片的“记忆之盒”放置在二维码上,象征着记忆长存、历史永记。
活动现场,南京师范大学播音系学生现场表演了诗歌朗诵《山河永固》和《紫金花》,用充满感染力的声音去回望那段黑暗的日子,去追溯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捍卫人类尊严的岁月。
据悉,“记忆之盒”将于近日走进南理工、河海大学等高校进行展示,最终将放置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同时,南京各大中小学还组织诗歌朗诵队伍,将在国家公祭日当天在丛葬地举办实景诗歌朗诵。
纪念馆副馆长陈俊峰
纪念馆副馆长陈俊峰在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在第三个国家公祭日来临前夕,启动这一项目意义重大。通过“记忆之盒”、巨型二维码、虚拟全景、实景诗歌朗读等形式让广大群众铭记、珍爱和平,这种结合时代特点的传播方式有利于民众积极参与活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VR全景!
“紫金草工作室”出品
这些文章,也是你关注的
请点击文章标题查看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观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VR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