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首善陈光标是哪里人(曾经的首善陈光标去哪儿了)

首善陈光标是哪里人(曾经的首善陈光标去哪儿了)1994年的一天,已经在商海中混了好几年的陈光标正在街上闲逛。突然,他被远处宣传一台名叫“耳穴疾病探测仪”医疗器械的声音吸引了过去。这个仪器只有普通收音机大小,号称只要把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哪个部位有病,很受老年人欢迎。当然,在赚钱的时候,陈光标也没有荒废学业,1985年他成功考入了南京中医学院,89年毕业后,陈光标被分配到了南京的一家医院。但从小就有一颗“致富心”的陈光标,并不满足于当一辈子医生,于是他在亲朋好友的反对声中选择了“弃医从商”。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江苏北部的一个农村家庭,以种地为生的父母,先后生了5个孩子。陈光标四岁那年,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哥哥姐姐的离去,给幼小的陈光标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于困顿中活了下来的陈光标,从小就有一种悲悯心和致富心。10岁那年,还在读小学的陈光标,看见邻居家的小伙伴因没钱交费而要辍学时,他将自己暑假卖水和捡

首善陈光标是哪里人(曾经的首善陈光标去哪儿了)(1)

陈光标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作为企业家,他的走红不是因为公司业绩,也不是个人财富,而是他行事高调的慈善行为,但作为慈善家,他又因种种戏剧性行为引发巨大争议,以至于在远离大众视野多年后,依旧有人认为他曾经的“善举”不过是打着慈善的幌子在招摇撞骗。

回顾陈光标多年的慈善活动,2016年之前其在大众面前出现的频率极高,且一度成为“话题人物”。但2016年,在一篇名为《“首善”还是“首骗”?》的文章爆火后,陈光标和他的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成为众矢之的,陈光标本人也成为了大家口诛笔伐的对象,一时间陈光标被推向风口浪尖,“陈光标破产”、“陈光标被抓”等消息在网上随处可见。而陈光标本人也在这之后,开始低调了起来,并逐渐地消失在了媒体的版面中。

2021年,沉寂了5之多的陈光标,在与《胡润百富》的对话中说道:“以前的想法很天真,就是要挑战一下‘做好事不留名’的传统观念,因此我决定一边做好事,一边高调宣传。倒不是为了自吹自擂,而是为了感染和唤醒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做好事。做了好事,既不要默不做声,也不要收受钱物,而更希望收到一本证书或者锦旗,一是为了记录一下自己慈善的足迹,同时也提醒自己世间还有更多的善事可做,二是为了作为宣扬的佐证。必须说明一点,是宣扬,不是炫耀。宣扬的目的是为了感动更多人加入到慈善的行列中来,可是至今仍然有很多人误解我的用意,把宣扬看成是炫耀。”

01. 第一桶金

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江苏北部的一个农村家庭,以种地为生的父母,先后生了5个孩子。陈光标四岁那年,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哥哥姐姐的离去,给幼小的陈光标带来了很大冲击,因此,于困顿中活了下来的陈光标,从小就有一种悲悯心和致富心。

10岁那年,还在读小学的陈光标,看见邻居家的小伙伴因没钱交费而要辍学时,他将自己暑假卖水和捡破烂攒的钱,帮同学交了2块钱的学费。

之后的七八年,陈光标也是一边上学一边想办法赚钱,他喜欢折腾,只要能赚到钱他什么都敢做。从卖水、捡破烂到卖冰棍再到贩粮食,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光标选择的赚钱门路也不相同。17岁时,他就因贩粮食而变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当然,在赚钱的时候,陈光标也没有荒废学业,1985年他成功考入了南京中医学院,89年毕业后,陈光标被分配到了南京的一家医院。但从小就有一颗“致富心”的陈光标,并不满足于当一辈子医生,于是他在亲朋好友的反对声中选择了“弃医从商”。

1994年的一天,已经在商海中混了好几年的陈光标正在街上闲逛。突然,他被远处宣传一台名叫“耳穴疾病探测仪”医疗器械的声音吸引了过去。这个仪器只有普通收音机大小,号称只要把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哪个部位有病,很受老年人欢迎。

就是这样一个堪称简陋的仪器让陈光标嗅到了商机。他买了一台回去后,请南京中医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研究后,对仪器进行了加工改造。

这台仪器原本的功能是:患者手持一端金属棒,而另外一端由医生在患者同侧身体的耳部来回试探,无论是“心肝脾肺胃胆关节肾脑胰腺肠道膀胱”哪里的病变,一发现了,仪器上“那个红灯就一闪唧唧唧”。

经陈光标改造后,由原来的“听病”变成了“看病”。陈光标给原来的仪器加了一个旧电脑显示器,然后找了一个和荧光屏等大的塑料板,在上面画了个人体结构图,“心上面装一个发光管,肝上面装个发光管,胃上装个发光管”,再将这个装上发光管的塑料板安置在已经掏空的显示器正面。接下来从显示器旁边伸出两根金属棒,进行诊断。“一旦发现病变”,发光管就会亮,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

改造后的“耳穴疾病探测仪”被陈光标取了一个新名字“跨世纪家庭CT仪”。不止如此,陈光标还为他的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

首善陈光标是哪里人(曾经的首善陈光标去哪儿了)(2)

之后,陈光标带着这个仪器回到了泗洪老家,他穿上白大褂,戴个听诊器,在农村的集市里开始给前来赶集的老乡诊查,诊费一元。在老家摆了一段时间“地摊”后,积累了一些经验的陈光标再次回到了南京,这次他不仅诊查,还利用他此前的医学知识给患者开药方,有时一天可以转好几百。

一段时间后,陈光标发现自己已经赚了好几万,但他感觉这样的赚钱方式还是太慢。于是,他找到南京电视台花钱给自己的产品做了一条五分钟的广告,并花1000多块到安徽的县级电视台放了10个晚上。

他的这一办法果然奏效。很快,不少个人诊所、地摊商贩等都来找他拿货。就这样,不久前还在街上摆摊的陈光标摇身一变成为了老板。到1998年时,他称自己当时“大概净赚了两千多万”。

或许,现在来看,大家觉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但在90年代,靠着坑蒙拐骗起家的企业不少,如今年的首富钟睒睒就是靠着保健品“中华鳖精”起家的。当然,以这样的方式发家致富的陈光标,自然在以后的商业模式中也留有当初“成功”的身影,同时这也为之后的失败,乃至“消失匿迹”埋下了伏笔。

02. 从“首善”到“首骗”

2003年,陈光标创立了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自此,陈光标可以说是脱胎换骨成为了真正的商界精英。据《福布斯》估计陈光标的个人净资产为 7.4 亿美元,尽管陈光标一直没有公布过黄埔再生经的营业绩。

虽然黄埔的商业模式和陈光标堪称行为艺术式的善举,一直被人诟病,但也不得不说陈光标确实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或至少是一个竭力试图以慈善来自我呈现的人。

从10岁帮助邻家伙伴交书费开始;到1995年还没有发家时用手里的60万,拿出28万为家乡修路——阳光公路;再到1996年,创业伊始资金匮乏的他,依旧拿出拿出3万元援救安徽一名白血病患者;以及2002年事业刚起步,就为南京消防捐赠近千万元可以说陈光标一直都在做好事。

之后的一些年里,每当有灾害性事件发生的时候,如 2003 年的“非典”,2004 年的东南亚海啸,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不过,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和让陈光标成为一个全国知名人物的,还是他2008年的汶川善举。

2008年5月,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陈光标第一时间赶到汶川。他带领一支由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驰援灾区。据报道,“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

陈光标的这一善举,感动了无数人,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而且在众多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直接把陈光标推向“首善”的宝座。

一举成名天下知后,陈光标更加热衷慈善,同时也愈发高调。

2010年1月,陈光标用 10 万元人民币捆成一块“墙砖”,一面墙—共330 块,共计 3 300 万元。他宣称这是即将捐献的善款。之后的几年,他先后6次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捐款决心,最多的一次动用了16吨人民币。

首善陈光标是哪里人(曾经的首善陈光标去哪儿了)(3)

2011年1月,陈光标飞赴台湾,进行“行善感恩之旅”。他到南投、桃园、花莲、高雄等地,在大马路上给“贫困的台湾民众”发现金红包,一时引起两岸极大的争议。

2012 年 3 月 5 日,是学雷锋纪念日,陈光标专门拍了一组身穿军大衣、头戴绿军帽、手持冲锋枪的照片。他曾对澎湃新闻的记者说:“雷锋就是我心中的佛,我跟雷锋的最大的差距就是,我缺一个毛主席的题字。”

2014年1月,陈光标宣布将出价 10亿美元收购《纽约时报》。他撰文说,“《纽约时报》的传统和作风,让他们很难对中国做出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分析。倘若我们能收购它

则可以推动其风气发生改变”。他专门飞到美国,在《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刊登广告,宣布将寻找1 000 名穷人及流浪汉,在纽约中央公园为他们提供午餐并发放 300 美元的红包。回国后,陈光标还飞到辽宁抚顺,在雷锋墓前献上《纽约时报》等外媒报纸,“来向雷锋叔叔汇报美国之行的成果”

在纽约期间,陈光标还接受了来自“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颁发的一张表扬状,以联合国的名义,授予其“世界首善”的荣誉称号。很快,联合国的官方微博委婉辟谣:证书上的“united nation”少写了表示复数的“s”。

陈光标似乎有自带喜感的表演天赋,每隔一段时间,他总能以出人意料的行动引起人们褒贬不一的关注。2011 年,陈光标宣布为了倡导低碳生活,全家都已经“改名”,他改名为“陈低碳”,太太张婷改名“张绿色”,两个儿子分别改名“陈环保”“陈环境”。两年后,为了号召大家节约粮食和水电,春节、婚礼不放鞭炮,他又申请改名“陈光盘”。

首善陈光标是哪里人(曾经的首善陈光标去哪儿了)(4)

2016年,陈光标成立“天杞园微商创富中心”,宣布:“要在两年内,通过微商事业,培养 100 个亿元微商、1万个千万微商,10万个百万微商……我的平台很大,跟着我做微商,发财的机会更大!”也是在这一时期,《财新周刊》记者历时近一年,对陈光标的商业和慈善事业进行了深度调查。

在口述自传体《高调的中国首善——陈光标传》一书中,陈光标自称江苏黄埔再生公司 2009 年营业收入是 103 亿元,净利润 4.1亿元。而工商资料中的年检报告显示,从 2003 年到 2010 年,江苏黄埔的税后利润均为负数,2012 年全年净利润 18 万元多,年末负债超过 1 亿元。2016 年8 月,黃埔再生公司遭到警方突击检查,被搜出 170 枚假公章。

陈光标声称历年捐款额超过 20 亿元,然而,这一数据一直备受质疑。经《财新周刊》记者的调查,“陈光标捐资建学校几乎不存在;给官方慈善机构的捐赠,很多进行了重复计算,或者由其自行执行,慈善机构拒绝为其出具发票背书;他多次直接发放现金的公开作秀,实质金额大量注水,而且涉嫌违法募资;而他号称捐建的公共设施,经查证,曾经或一直为其自用并牟利”。

自此,陈光标声名俱下,一时间从曾经的“首善”成为了媒体、网民中的“首骗”,而一向支持他的妻子求他不要再高调下去,为此不惜跪地哀求,两个儿子被同学们嘲笑和孤立,小儿子一度拒绝上学,年老的父亲也因为受不了别人的指指点点拒绝出门。之后,一向高调的陈光标终于消失在了大众的视线中,媒体也不在发布有关他的报道。对于网上众多的流言蜚语,陈光标也一反常态选择沉默待之。

03. 慈善并未止步

陈光标人虽然消失在了大众视线中,但有关慈善的脚步却并未停止,2016年后的这几年,陈光标陆续捐款7000多万。

2021年2月7日,法院对于2016年财新《“首善”还是“首骗”?》的“口诛笔伐”也终于出具了一份结果。“在诉讼过程中,经法院多次组织双方沟通。调解,被告充分认识到其未经核实发布严重侵权不实报道的行为是错误的,并且主动删除了涉案的侵权文章且断开相关链接。”

不过,对于发稿媒体,陈光标表示“我也应该感谢这家媒体,它起码给了我一次反证的机会”。在他看来,“首骗”风波给了自己一个反驳长期以来各种质疑的机会,除此之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事风格和社会环境的“格格不入”。

事实也是如此,陈光标的种种行善之举,看上去并无恶意,但一次次地混淆了人们对企业家慈善的认知。从“亿元钱墙”、数度改名乃至去台湾和美国“发红包”,他让公共社会不但没有感受到慈善本意中的慈悲与舍得,反而从中体味到了金钱的恶俗和反现代性。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行事风格和社会环境确实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首善陈光标是哪里人(曾经的首善陈光标去哪儿了)(5)

2020 年 7 月在南京举办的一次捐赠仪式,陈光标捐出 2 300 万人民币支持 2022年冬奥会。沉寂多年后再次被媒体捕捉到的陈光标迎来的是“是否要回归”猜测,陈光标在与《胡润百富》对话中表示到,“如今有些活动得到媒体关注,也算不上什么‘复出’,更没有发任何‘信号’的意思,因为我从来也没有像一些人猜测的那样,‘破产了’、‘被抓了’或者‘回家种地了’。人总是要在经验教训中有所领悟,重新认识身处的家庭与社会环境,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行。不过,虽然做事的风格不再高调,但初衷一直未改,该做的事情也始终没有停歇,仍然行走在环保和慈善的道路上。”

去年2月2日,大年初二,陈光标回到老家江苏泗洪天岗湖乡。为乡亲们请来了戏班子,又为一个个老人发红包,现场热烈而喜庆。

对于对未来的设想,陈光标在与《胡润百富》对话中坦露:近期的工作重心还是“左手环保,右手慈善”这两件事,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绿色拆除的许多重大项目从未间断,而慈善工作也照常进行,但是我在痛定思痛之后选择了低调行事。如果说对未来还有什么设想,我倒是希望尝试一下直播带货,当然必须认真筛选出最优质的产品,而且要符合环保和慈善的价值理念,大部分收益仍然会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另外,既然全国已经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以后的慈善工作会更加聚焦,不能再撒胡椒面,所以我想把更多精力和资源放到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上来。也就是说,我会更加着眼于未来,重视青少年的发展,而不能停留于简单的扶危济困。

所谓“人无完人”每个人性格迥异,虽然陈光标曾经有些行为确实让人厌烦,但只要一心向善,真真正正的做些善事,便值得褒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