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作战袍战疫勇者当先(言传身教以身垂范)
白衣作战袍战疫勇者当先(言传身教以身垂范)立德树人、以身垂范。身处抗疫战场的胡豫,在指挥全院紧急作战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科学研究。他发现,部分重症、危重症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于是他迅速启发学生对这一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并迅速建立了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研究团队,牵头利用恢复期血浆治疗危重症患者临床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梅恒:我觉得真的是很不容易,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在雪里面看到一个个患者平平安安转入。我觉得这应该是教会了我们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疫情期间,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白衣执甲,和死神赛跑。疫情最危急的时候,胡豫带领全院不分昼夜开展核酸检测,先后开辟3个院区,在29个小时内建成2所方舱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超过5200人次,接诊发热患者2万多名。协和医院也成为湖北省抗击疫情中收治病患最多的医院之一。 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56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守护亿万学生身心健康,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胡豫,从事医教工作29载,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在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他白衣执甲,在抗疫一线言传身教;在医学教育改革中,他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卓越医学人才。
又是一年开学季。每年这个时候,身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的胡豫,都会给医学专业的学生们讲授“开学第一课”。在今年的课堂上,胡豫特意增加了一个环节——集体为这次疫情中不幸离世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默哀三分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 胡豫:让他们通过仪式来记住这次新冠疫情当中,我们医护人员面对困难,不畏生死,勇于到抢险一线,甚至有些人在这个过程当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要大家更加能够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只要国家有需求,不计生死,全力以赴。
疫情期间,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白衣执甲,和死神赛跑。疫情最危急的时候,胡豫带领全院不分昼夜开展核酸检测,先后开辟3个院区,在29个小时内建成2所方舱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超过5200人次,接诊发热患者2万多名。协和医院也成为湖北省抗击疫情中收治病患最多的医院之一。
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56岁的胡豫毅然挺立在风雪中,完成近500位患者的转运收治。而这个背影,在学生的班级群和朋友圈中流传,也成为了全院师生上得最生动的一堂思政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医学生 唐露:他就打着一把伞,然后下着雪在那里现场指挥,背影看着很落寞又很伟大的样子,觉得很感动,又很钦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梅恒:我觉得真的是很不容易,都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在雪里面看到一个个患者平平安安转入。我觉得这应该是教会了我们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立德树人、以身垂范。身处抗疫战场的胡豫,在指挥全院紧急作战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科学研究。他发现,部分重症、危重症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于是他迅速启发学生对这一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并迅速建立了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恢复期血浆治疗研究团队,牵头利用恢复期血浆治疗危重症患者临床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医学生 唐露:就像他说的那样,我们要在临床中做科研,在科研中所得到的成果又要运用于临床。
经过攻关,胡豫团队最终发现,血浆治疗在清除患者体内病毒载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呼吁在临床推广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显著降低了协和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科研,源于临床思考,又回归临床实际。胡豫告诉学生们最多的,是一定坚持走自己的路,绝不人云亦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 胡豫:我的老师是著名的血液病学家沈迪教授,我是他的第一个博士生,他科研思维很敏锐,不怕坐“冷板凳”。那么他给我在科研上的一个启示就是永远要做跟人家不同的事情,不要人云亦云,老是跟着别人后面来做重复的事,我们也是从导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样一种传统和作风。
从事医教29年,胡豫将育人贯穿于点滴细节,他一直秉持着最好的课堂永远在病人床边的教学理念,并坚持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带着学生们一起到病房查房、分析病例。而随时随地向学生抛出问题,早已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院长教授 胡豫:临床上我们有时候把医生比成一个侦探,他要收集很多证据,对这些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来分析问题,最后能够在短时间内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22年里,胡豫共培养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医学人才超过110人。多名青年教师崭露头角。每一个经他培养的学生,在科研上遇到任何的磕磕碰碰,他用并肩作战讲好科研这堂课。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梅恒:一个课题 要做个新的蛋白出来,和他一起提着包,提着实验的工具,坐了五六个小时的火车到石家庄,来来回回跑了几个星期。在胜利的时候,他能够和我们一起来庆贺,那么在失败的时候,他不离不弃地帮我们一起来想办法,并陪着我一起解决,在导师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科学探索者应有的精神和品质,引领我们不断向前攀登高峰。
(编辑 刘洋)